跨越56年的心靈相通,他的作品,觸及了全世界年輕人的敏感靈魂…



★持續56年,永遠不墜的「捕手熱」(Catcher Cult)            文/祁怡瑋
   

萬萬不要以為世界名著、經典作品的名號只有蓋棺之後方能論定,要知道舉世風靡的小說
《麥田捕手》非但不是幾世紀前的古物,就連作者沙林傑(J. D. Salinger),都明明還好好地活著!美國作家沙林傑,現年89歲,生長於紐約,中學時期曾輾轉於不同學校就讀,當中還包括軍校,短暫就讀於軍校的兩年當中,沙氏藉由每晚躲在棉被中、借助手電筒光線,開始他寫故事的生涯。22歲時首度發表短篇小說作品,時隔10年之後,在1951年發表《麥田捕手》,甫出版便在美國掀起一陣「捕手熱」(Catcher Cult),大眾反應兩極化,使此書既被列為禁書,又被選為教材。美國作家哈洛‧布洛基曾主張:「沙林傑是自海明威以降,對英文小說創作最具影響力的一號人物。」無數英美作家曾表示受到沙林傑影響,乃至於日本作家村上春樹,除了親自將《麥田捕手》譯成日文之外,並且表示:「透過我的人生,我總感覺到心中有『捕手』的存在。從這層意義來看,這真是本不可思議的小說。無法輕易忘去,總是頑強地殘留在我視野的角落裡。」
 
    反社會者的聖經,「每十位殺人犯中有九位喜愛《麥田捕手》、百分之五十的殺人犯讀過本書」的說法不脛而走
 後續效應包括了本書儼然成為反社會者的聖經,「每十位殺人犯中有九位喜愛《麥田捕手》、百分之五十的殺人犯讀過本書」的說法不脛而走;射殺約翰藍儂的兇手被捕時隨身帶著一本《麥田捕手》,意圖行刺雷根總統的刺客,也據傳是《麥田捕手》書迷。
 隨著《麥田捕手》聲名大噪,故事主角霍爾頓被偶像化,霍爾頓愛不釋手的紅色獵人帽成為青少年必備的配件,沙林傑本人卻逐步斷絕與外界的接觸,除了謝絕採訪,也不願照片曝光。力求不受注意的結果,使得沙氏成為一則益發引人好奇的文壇之謎。
 
    無數影劇巨星爭取演出《麥田捕手》書中主角霍爾頓,但作者從不願意授權。
 除了被譯為各國語言,歷來更有無數片商嘗試購買《麥田捕手》電影劇本版權,影星馬龍白蘭度、傑克尼克遜、陶比麥奎爾,乃至於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無不嚮往獲得詮釋霍爾頓的機會。影星約翰庫薩克甚至表示,他從20歲邁入21歲感到最遺憾的一件事,就是年齡已經不允許他演出霍爾頓一角了。縱使《麥田捕手》遲遲未能獲得拍片授權,本書還是現身在電影中──《絕命大反擊》(Conspiracy Theory)一片裡,男主角每到書店就非買一本《麥田捕手》不可,執迷的程度可謂嗜本書成癮。意圖將霍爾頓的故事改拍成電影的片商接踵而至,面對片商們的熱情邀約,沙林傑的回應是:「我覺得霍爾頓不會喜歡。」
 
    沙林傑成名之後,依然堅持遺世獨立,依然不輕易露面,迴避這四處潛伏著偽君子的社會。
 沙氏對公眾避之唯恐不及的低調作風,從《麥田捕手》故事中似乎也嗅得出一絲端倪──在外遊蕩兩天的霍爾頓最後決定:「我打定主意遠走高飛不再回家,也不再到另一個混帳學校裡去念書了。我決定……攔一輛車,然後再一輛、再一輛,這樣沒幾天我就可以到達西部,那兒陽光明媚,景色美麗;那兒沒有人認識我,我可以隨便找個工作做,我並不在乎找到的是什麼樣的工作,反正只要沒人認識我、我也不認識任何人就行。我打算到了那兒,就假裝又聾又啞,這樣我的下半輩子就再也用不著跟人說話了。我會用自己賺來的錢蓋一棟小屋,終生住在裡面……」
 
時至今日,沙氏或許果真避居在如此這般的一棟小屋裡,依然堅持與名氣保持一段安全距離,依然如同霍爾頓般不輕易涉足四處埋伏著偽君子的社會,對於諸多因其遺世獨立而誤以為沙氏已然作古的大眾,我們必須要說:捕手未死,只是決意遠走,只是貪圖獨處的清爽與寂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