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の平熱_立體書.png

好久沒搭206了。從出生起,我就住在這條206的沿線上,但不管出門上課或鬼混,每次都直接穿越馬路,很少搭乘這輛公車。

                  在這條206沿線上,有許多名滿天下的大佛寺,我雖然時常從前面經過,卻很少進去,頂多是在外面探頭探腦。西本願寺離我出生長大的老家才不過兩百公尺而已,小時候我還一天到晚在前面的馬路上打棒球,弄花人家牆壁。打球打得累了就溜進去,在那個飛龍造型的「御手水」下洗頭,洗完頭後去休憩處喝杯涼水,但我一直過了四十歲後,才去看了那個珍貴的飛雲閣。離這條路線有點距離的銀閣寺,從我度過十年生活的大學走路只要十五分鐘,但我也還沒去過。時常聽人說庭院很美的東福寺,我也沒踏進去。廣隆寺的彌勒佛只在美術教科書上看過,南禪寺跟高台寺,是幾年前陪遠道來的客人才第一次進去看。金閣寺跟龍安寺則是過了三十歲之後才進去。

我的觀念是,如果進寺裡歇歇免費的話,那還無所謂,但如果要花錢的話我就不想進去了。所以這一趟公車之旅,也要全部跳過這些要「參拜費」的地方。東起從三十三間堂,經過智積院、知恩院,來到平安神宮旁再繼續北上,西從北野天滿宮的旁邊經過二條城後方、壬生寺的側邊,再打從東西角的本願寺南下……。據說這些佛寺裡的庭園都很厲害,不過我們全都過門不入。

搭車前,先講這些其實也沒什麼用,不過我想我們先有個概念好了。京都的花街、舊日遊廓 甚至連幽會旅館街等等,大一點的區塊都在這條路線上。包括五條樂園、宮川町、安井、祇園、岡崎、上七軒、五番町跟島原等等。至於賞花的場所也不用愁,八坂神社、岡崎、賀茂川、平野神社的櫻、北野天滿宮的梅。還有大學,從東往北逆時針數,有京女、華頂、藝大音樂學部、京大、工纖、府立大、大谷、佛大、龍谷。同志社跟立命館也只離這條路線兩站的距離而已。做學問的場所統統集中在這裡。

拚命地念書、轟轟烈烈戀愛、開心玩樂,有時也念念「阿彌陀佛」。哎呀,還真像人生旅途。

從前京大有從祇園搭計程車去學校上課的哲學教授;也有在雪花紛飛的大年夜裡,爬牆溜進銀閣寺的庭園喝酒跨年,結果凍死的學生;也有一整群學生在五山送火前一天,爬上大文字山躲在草叢裡,等隔天點燃大文字的同時拿出了手電筒,把「大」變成「犬」,惹火了京都市民。受到關照而從童真「畢業」的學生應該也不少。雖然沒有很多院線片影城,但有不少閒散的舊影院。既有狹窄窘迫的商店街,也有歌舞練場、南座之類豪華的市民享樂處。這是一條讓「聖」、「性」、「學」、「遊」手牽手,承載了飽滿都市記憶的路線。

這樣的城市,不用說,正是通往「那一頭」的世界。法喜的世界(神社佛閣)、推論的世界(大學)、陶醉的世界(花街)。只是,在這些「表面」邊緣、在京都人謹慎內斂而嚴謹的日常生活中,那裡頭正開透了許多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小孔洞。而我現在要寫的,說起來就是在這裡出生長大的人所知道的「隱藏版206」。一個不溫不熱、平常熱度的京都,以及穿透在裡頭的各式各樣的孔洞。

祇園深處黯淡的幽會旅館,還有隱藏在旅館後,那當地寂寞的人兒悄悄前往的神社。為病所苦的人視為救贖一樣頻繁前往的釘拔地藏。妖嬈的男人群聚的某名寺塔頭。茶屋正後方就有像宇宙基地般,散發出鈍澀金屬光芒的大樓群。商品散落一地、蔓延到外頭馬路,好像垃圾堆一樣的商家。「元祖」與「本家」面對面拚生意的烤麻糬串店。花街深處響起的織杼聲。開給「男人」看的電影院跟劇場。至今依然維持五百圓入場費的成人電影院等等。

不管是吉田、下鴨、古門前、上七軒,或甚至稍遠一點的衣笠跟蓮華谷,無論哪個時代,這條路線上永遠住了所謂的「三奇人」(祇園一帶大概數也數不完)。那些地方、那些人,與其說是這世界的極限,不如說是通往「那邊」的中繼站。

有奇人的地方住起來很舒服。說起來,一個地方要是沒有足以容納被稱為奇人的出口,這地方的限制就未免也太嚴謹、太細密,不是好住居之地,很快就讓人想搬家。而搬去的新地點,又是這樣的地方,所以一切真的是命中注定。

所謂要在京都住上十幾代,才夠格被稱為京都人的說法完全是唬人的,只有在中京區跟上京區的和服老鋪或和菓子老店才有那種人。西陣的居民,大多都來自丹波跟丹後,室町地區則是以前近江商人的大本營。工匠師傅裡頭,也有很多人來自北陸,另外還有不少來自大阪的「大阪媳婦」。不,其實京都的統治階層一向都是來自關東地區跟其他藩國的人。藤原、平家、源氏、足利、豐臣、薩長……等等,把京都搞得烏煙瘴氣的一向都是外地人。包括湯川秀樹在內的歷任諾貝爾獎得主,或被譽為「京大名產」教授的名人,幾乎沒有半個人是京都出身,有也只是第三代而已。嚴格說來,京都是個「外地人」跟「外人部隊」鏖戰的土地。所以所謂要住個十幾代的說法,對於剛好只是來京都工作,接著便這麼定居下來的人來講實在是莫名其妙。像我家親戚,我爺爺那一代幾乎全是由北陸福井地區,像逃難一樣來到京都的人,住到了第三代後,大家都叫我們「京都人」了。

都市不是屬於執政者的。執政者或許擁有它,但在這塊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卻是人民。執政者把人民的家宅推到一旁,開始開發道路、興建豪邸跟伽藍(寺院),但人民也會在同一塊土地上找到其他縫隙繼續住下來。因為工作在這裡。為了抓住工作於是留了下來。而就在拚命工作之間,這些人也一步步建立起屬於自己的關係。這些來都市打拚、接著定居下來的人,他們所擁有的人際關係已經脫離了血脈,是被鄉里、都市統治階層壓迫的人所擁有的互助人脈。這些人脈有時為了自保,會從裡面關閉。所以在進入之前,你看到的是「嚴拒生客」的習俗。但只要有熟人引介,這個習俗也會包容大度地接納生面孔。只要有一個朋友,你便能深入這座城市。這,就是京都。

人脈呈現出了仰賴人脈而活的人的人生。如果說依靠小小的脈絡、按照自己的方法編織下去就是人生,那麼在這本「京都導覽」的底層,恐怕也有我自己的人生吧。如果我愈想避免,那就愈變成像我人生負片一樣的存在。我想大概是這樣。我雖無意避免,但畢竟有些地方是我無法談論的,因為脈絡太過濃密了,甚或談起來讓我受不了,心情低落到無法談論。這樣的場所,或許正烙印了一個人真正的「歷史」吧。如今我談論到這樣的區域,眼前還是會浮現一張張生動的「臉孔」,就這層意義來說,我能在這本書裡談論的,還是只有這城市清澄的表面。但即便清澄,也還飽含了許多此城在表面「歷史」底下所孕育出來的「另一套歷史」,供我們窺看。許多來到此城討生活後定居下來,沒有回鄉的「京都人」,他們在這城市縫隙底頑強傳承下來的文化如果能經由本書讓人窺見一二,那我想我寫書就有了意義。

接下來,要開始的便是這樣一個也不怎麼熟知京都的歷史跟傳統,但的的確確是在京都出生長大的、百分之百的「京都生活者」,掏心掏肺到連我自己也害臊的京都導覽。

那麼我們就出發吧。

 

《京都の平熱:哲學家眼中的京都小日子》

博客來https://goo.gl/JBgzye
城邦花園https://goo.gl/QYfgpu
讀冊https://goo.gl/N2oR8z
誠品https://goo.gl/6lYTQ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