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出版BLOG
麥田出版將以更開闊的眼光、更穩健的步伐,開拓屬於二十一世紀的新閱讀。

穿越時空的十二堂科學課 立體封.jpg

 

文/靳知勤(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特聘教授)
 

如同搭乘時空穿梭機,主人翁──瑪麗與巴里帶著我們在不同時代、不同領域科學家之間遊歷,非僅親訪,還與他們做了一席交談。從對話中可以知曉,科學家生活中所關切的事物,以及他們時而澎湃、時而沉靜的情感與個性。在好奇中窺探諾貝爾獎得主的初心,從與他們的生活言談中,了解一個大師軀殼裡所懷深邃思考的心,以及無窮寬廣的世界,並非遙不可及。我們也知其如赤子般的有著情緒、喜好及感受;他們也愛與一般大眾談話,更想把自己的發現傳達給自己的同好,也期盼培養後來之人,好使這般科學的思考與習慣永續下去。
  

書中瑪麗與巴里親訪十二位以上的大師,如身歷其境般的走進各種不同的領域。在對話中,科學家也以敘述的方式,說明自己所從事的探究;比起我們常在教科書中的第三人稱中性立場而言,科學家的現身說法更展現這個專業屬於人類活動一部分的特質。它並非只是象牙塔中的構思,也不是雲端中的想像;而是藉著腦子去想、手中設計、逐步踏實,從抽象到具體的建構歷程。在看這一段科學家實驗室的工作記事時,讀者可以好好體會這樣的氛圍。
 

本書中的每一單元後,附有「動手試試看」專欄,讓讀者讀過每一段科學家的故事後,藉著進一步的實驗歷程,深化對主題的應用與理解。
 

最難能可貴的是瑪麗與巴里在與科學家的對話中,也揭露他們對於科學生涯中的雋語、所當持守的信念與態度!即使讀者未來不見得都會進入科學領域,但本書從跨領域智慧給我們的共同啟示是:堅持、真誠與守恆。
 

諾貝爾獎是學術研究的桂冠,是一般人仰之彌高的殿堂,然而如初生之犢般,張大一雙眼的觀望,如在地仰望雲霓一般,於天邊可彩繪出一道彩虹,為孩子開創出一個通往科學理解的階梯。這本書就是以瑪麗和巴里的眼與心,帶著小讀者,一起拜訪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世界。和他(她)們聊天、問他(她)們問題,好了解這些人所從事的工作究竟是何等令人著迷!
 

總言之,這本書的內容文字簡潔,語詞流暢,如時空再現,行雲流水於富含生活智慧的情境脈絡中。除了讓讀者認識諾貝爾獎得主的卓越貢獻外,也體驗他(她)們所面對的問題、以何種態度解決、在過程中的峰迴路轉,以及一些可能存在的限制。讀者可多就對話中的語境,感受頂尖科研人員的心靈。一句話:這是一本看得見心血、有內容、富含情感與智慧的科普讀物。值得閱讀體會!

文章標籤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穿越時空的十二堂科學課 立體封.jpg

 

文/童師薇(臺中市大墩國中生物科教師)

 

對教授自然科學的老師來說,有效的科學教學,應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與主動學習的意願為起點,從既有經驗出發,主動閱讀思考,使學生具備科學核心知識、探究實作與科學論證溝通的能力。而由二〇〇五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巴里·馬歇爾親自撰寫的這本書,就像邀請到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開授「十二堂不想下課的科學課」,讓讀者閱讀理解、實驗推論、統整思考科學知識。
 

故事中的主角瑪麗,是一位對科學具備高度興趣的十歲小女孩,保持著一個簡單的中心追求──如何獲得諾貝爾獎?隨著巴里·馬歇爾一起穿越時空,拜訪不同時代的諾貝爾獎得主,了解每位科學家不同的生命歷程、研究背景及科學發現背後的祕辛,知曉科學必須涵蓋:觀察、假設、驗證三要素,並同時確定科學家共同的責任與使命感──研究科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得獎,而是讓世界因科學的發展而更美好。


值得讀者閱讀時特別留意的是,書中科學家不因瑪麗年紀小,耐心且專心的回答她提出的疑問,並給予最真切的建議。像是發明抗生素的亞歷山大·弗萊明,因為一次意外的發現,而導致拯救成千上萬人的藥物憑空出世,他告訴瑪麗「絕對不要忽略任何看起來不尋常的事物,那有可能是帶領妳前往重要發現的線索」;而解開DNA結構之謎的法蘭西斯·克里克則強調「我們沒有人可以只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做到。以及不要看輕那些看起來與妳不同的人」;一〇二歲高齡仍發表科學論文的細胞夫人──麗塔·李維蒙塔希妮則提醒瑪麗「妳想要擁有自己的發現,妳必須學會無所畏懼,不要害怕為未來做出自己的決定」;而第一位榮獲兩座諾貝爾獎的瑪里·居禮則以母親的身分叮嚀:「想踏上探險之旅永不嫌太年輕,科學教育是從小時候就開始的。」
 

如果你是喜歡實驗課或者是對動手實作充滿興趣的學生,這本書不只介紹科學家們的生平貢獻,每章節後的「來點小知識」、「動手試試看」更提供許多延伸知識與有趣的實驗,而其共同點是不需要依靠專業的實驗設備,只要在家中準備些器材,邀請父母陪同,甚至同儕合作,就可以完成與諾貝爾獎得主概念相似、淺入深出的實驗,帶著輕鬆愉快的心,學會深奧的理論與科學的脈絡,培養求真求實的精神,以及科學正向的態度。
 

聰明的你閱讀完本書後也可以試著想想:
一、如果遇到像瑪麗一樣,想要獲得諾貝爾獎榮耀的夥伴,你會給他們什麼科學上的忠告呢?
二、你還知道哪些歷年的諾貝爾獎得主?試著檢索資訊,運用故事中的情境摹寫,完成一篇馬歇爾與瑪麗的時空探險之旅。

 


文章標籤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葉綠舒(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一八一六年,因為前一年印尼坦博拉火山(Mount Tambora)爆發,造成歐洲度過了一個「無夏之年」:異常的低溫與不充足的陽光造成農作物歉收,農民掙扎於飢餓線上。

 

  

奇異的星星立體書.jpg

 

就在這個夏天,逃家私奔的瑪麗與波西.雪萊,還有瑪麗法律上的妹妹克萊爾.克萊蒙德與約翰.波里多利醫師,受拜倫勳爵的邀請到他位於日內瓦的帝歐達地別墅度假。因為那年夏天寒冷而多雨的天氣,讓這群人經常被困在屋子裡,於是在某一天他們辦了「說鬼故事比賽」……就在這場比賽中,瑪麗說了一個用電流可使死人復活的鬼故事。這個故事在雪萊的鼓勵下發展成為小說,後來在一八一八年出版,就是《科學怪人》。

 

《科學怪人》出版後頗受好評,甚至出現了許多仿作與續集;此後兩百年,《科學怪人》也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電視作品,而《科學怪人》也被認為是科幻小說的鼻祖。於是在二○一八年時,全世界也紛紛慶祝「科幻小說兩百年」。只是,有多少人真的認真看過《科學怪人》的原著呢?

 

與其說《科學怪人》是本科幻小說,不如說《科學怪人》講的是人道與哲學。野心勃勃的科學家用屍塊創造出生物,再施以電流讓他復活,但只因為該生物長得醜怪恐怖,就將他拋棄,甚至連名字也不願意給他(是的,「法蘭克斯坦」不是他的名字!)。可憐的怪物到處流浪,因為醜陋可怖的外表,到處受人厭棄,最後他找到他的創造者,要求他的創造者再為他造一個女伴,卻也遭到拒絕。最終,怪物毀了他的創造者,自己也不再存在。

 

雖然作者在一八三一年小說改版時,說明了她創作的靈感來源(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科學怪人》),但許多讀者應該還是會驚詫於作者的想像力。或許是因為這樣,於是有了《奇異的星星》這部小說。

文章標籤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部落格封面1.jpg

 

蔡孟耘 (宜蘭縣竹林國小閱讀推動教師/小壁虎老師)

 

樹屋可以蓋到一百三十層?

 

這本書也太厚了吧!一開始翻開書,被那黑線條的圖畫吸引,本來以為這是一本漫畫書,但是每一頁我都看好久,這些線條不只構成圖畫,還有視線的引導,眼睛不知不覺就想仔細看清楚圖畫的細節,這絕對不只是一本漫畫書!

 

從頭到尾看完後,又想重看一次,這次認真的閱讀文字,這是一個冒險故事,樹屋被綁架到外太空,發生了不可思議的事件,每每在情節高潮迭起時,我忍不住鼓掌讚嘆作者的豐富想像力,怎麼想得到這種轉折啦!這絕對不只是一本故事書!

 

當我閱讀第三次的時候,終於能夠圖文一起欣賞了,而且發現了作者精心安排的幾個伏筆,很有成就感的覺得自己實在太厲害了,忍不住拍案叫絕!我還喜歡書中的主要角色設定,相對於安迪和泰瑞的無厘頭,吉兒是成熟穩重的理性思考者,在這個樹屋太空冒險故事中,作者利用角色的性格特色,編織出瘋狂與正常間的協調節奏。

 

老師的教學職業病開始發作,腦中盤算著可以讓孩子先閱讀第一章,這一集加蓋的那十三層好適合無限制的想像力發展,那麼,他們也可以繼續幫樹屋加蓋屬於自己的那一層,如果全班每個人都蓋一層,哇!光是用想的,就覺得無比興奮。

 

閱讀,是快樂的事!每一次的閱讀,都是讀者與書中內容私密的交流,我們不需要過於強調書中的意義,每個人都可以從閱讀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想要的。喜歡畫畫的孩子,可以從這本書學到許多技巧;喜歡故事的孩子,可以從這本書讓想像奔騰;喜歡觀察的孩子,可以從這本書找到隱藏的細節⋯⋯

文章標籤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部落格封面1.jpg

 

 

黃立忻 (「樓梯上那格書櫃」粉絲團版主)

 

 

「媽媽,瘋狂樹屋出130層了,你知道嗎?」兒子放學回來問我。

 

咦?我還沒有告訴他,我剛剛接獲這本書繁體中文版即將出版的推薦邀稿,他怎麼消息這麼靈通?

 

「同學今天借我原文版,我馬上在學校看完了。」

 

「是不是大家安靜閱讀時間(silent reading time)都靜靜看書,只有你看得嗤嗤笑?」我揶揄兒子。

 

「嗯⋯⋯呵呵,我不知道,我太專心看書,沒有注意到別人,太好看了!」他不好意思的搔搔腦袋。

文章標籤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