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出版BLOG
麥田出版將以更開闊的眼光、更穩健的步伐,開拓屬於二十一世紀的新閱讀。

目前分類:人間閱讀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那碎了的冰塊,游移著各種方向。

像一種身體政治的質問,

到底要變成什麼樣的女生?

我能做到最微小的叛變是什麼?

 

MaHsin_BN_851x315.jpg

印象中都是碎碎的,我的牆壁。沒有門,只有我是堅固的,注定是頑石。

不知是幸還是不幸,童年的我行走在家與學校的道路間,影子有黏性似的,彷彿隨時可摘除,於是我沒事便在心裡摳著,像撕掉指甲旁破皮的癮,想像那痛楚的撕裂感。忍不住想把我在眾人面前的「乖巧圖像」摳得支離破碎,後來就這樣七七八八的長大,如果沿途掉了什麼,那就硬卡上去,螺絲也不想轉穩,長大以後成為一個積木人一樣參差又完整的我。

好像隨時可以抽出一角來,讓風整個灌進來的痛快。自己則像過了慶典的鯉魚旗,以快要飄走來證實自己有綁好的穩靠。

日子嗎?腳下如同是有碎裂痕跡的冰層,怕一個踏步,底下的碎裂痕跡更深,耳邊幾乎能預設自己會聽到嘰喳的聲音,是否下一步就要掉下冰凍的海裡?我問自己。要輕一點走啊,別驚動上面或下面能下指令的誰。同時之間,又在心底生出是否要再用力一點,再用力一點是否真會「消失」在人前的試探,這點一直在搔癢我的內心。

逐漸它變成一個很有趣的成長實驗,我看著冰面上映照出來的我,「她」彷彿如我的雙生子在微笑著,即便我的臉是多戰兢的神色,「她」仍在挑戰我墜落的勇氣,始始終終的每一天,我都還在摘除那些語焉不詳的影子。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浪遊之歌書封.JPG 

浪遊之歌:走路的歷史

作者 / 雷貝嘉‧索爾尼 Rebecca Solnit
出版日期 / 2010.12


「我只有在走路時才能夠思考,一旦停下腳步,我便停止思考;我的心靈只跟隨兩腿運思。」 ――盧梭

「就娛樂而言,我寄情於三件事,三者都提供我極大的娛樂效果――我的叔本華、舒曼的音樂,以及最後一項,獨自漫步。」――尼采

 

天底下還有什麼比走路更自然而簡單的事呢?


但是對於本書的作者來說,走路是一種將心理、生理與世界融鑄於一爐的狀態,彷彿三個音符合成一個和弦,開始有了極親密的對話。
走路使我們能存在於我們的身體與世界中,而不至於被身體與世界弄得疲於奔命;走路使我們能自己思考,而不至於全然迷失於思緒中。行走的步調激發思想的韻律,行經的景觀也會反映或激發思緒的內容。這種內外掩映創造出一種奇特的調和,顯示人的心靈也是某種景觀,而走路正是觀賞該景觀的一種方式。
走路可以想像成一種視覺,每走一趟都是一段觀光旅遊,可以盡情觀賞與思考周邊景物,將新的資訊內化為已知的訊息。這種由行旅間所積蓄的驚喜、解放與澄清,得自於居家四周的散步,也得自於環遊世界,無論路程的遠近都有同樣的功能。
索爾尼以其萬花筒式的關照,不僅能做橫向的聯繫,更能自古一路漫行至後現代,深刻捕捉盪一種行走本身絕美的韻味,並希冀提醒讀者能發現做為一個行人,當四周景致隨著步伐緩慢展開之際,所能體現的單純喜悅!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over-300.jpg

《梵谷與高更:電流般的爭執與烏托邦夢想(全新改版)
VAN GOGH and GAUGUIN :Electric arguments and Utopian Dreams

2009.12.03出版

一段錯綜複雜、引人入勝的關係, 

一場永遠吸引史家探討的藝術史, 

一個令精神分析師興致高昂的個案; 

梵谷與高更在亞耳「黃屋」居住數星期發生的事, 

一直影響人們對這兩位偉大的十九世紀人物的看法。  

 

梵谷與高更,這兩位偉大的十九世紀人物,擁有強烈卻經常互相衝突的感受,他們曾同住一間房子,並肩工作、小酌、暢飲,而且為藝術激烈爭辯。那段兩人在法國南方的藝術合作雖僅維持兩個月,然而期間在信件與繪畫中留下了豐富的紀錄。最後,為這段精彩關係做結的是——梵谷割下自己的耳朵。這個創傷性的高潮,以及在亞耳「黃屋」居住的數星期,引發了一些深奧的問題,包括兩人關係的本質,以及梵谷自殘前後雙方各自的行為等。這段風波不斷的關係,世紀來一直吸引著藝術史家、傳記作家、精神分析學家、電影創作者與一般大眾。  

本書從精神分析的角度,探討兩位畫家糾葛的一生,從而描繪他們相處上精細入微與錯綜複雜的藍圖。同時,也檢視兩人的美學理念異同,以及對彼此藝術創作的影響程度。

 

【書評】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手實地訪談資料改寫成小說,真實呈現百年居民的生活樣貌。
完全可以按圖索驥,了解每一個金瓜石景點背後的故事。


目前坊間所見的關於金瓜石地區的書籍,絕大多數偏重在山城的礦業歷史、遊記、古蹟的介紹等,完全看不到這些地區的「人」的故事。對這些地區有興趣的讀者,除非願意前往圖書館翻閱當時的報紙、刊物,否則很少有了解這個地區的人文歷史的管道。
黃金博物館這兩年曾針對金瓜石的耆老做過口述歷史紀錄,但這批珍貴口述歷史資料尚未好好整理過,同時也僅在內部流通而未出版,外人無由得見。加上類似口述歷史的出版品,除非研究需要,一般讀者不會有閱讀的興趣。
因此作者想利用目前掌握的珍貴口述歷史的資料,以及許多耆老的生動小故事,來呈現金瓜石這個礦業山城百年來的風華滄桑。另一方面,由於這個地區有不同族群群體生活其中,也希望能夠從不同政權下的不同族群的角度,來講敘這些故事。

作者簡介:
張藝曦
臺灣臺中縣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現職為中研院史語所博士後。主要研究明清史與近現代文化史,著有《社群、家族與王學的鄉里實踐》(臺灣大學文史叢刊)、〈明代士人的睡眠時間與睡眠觀念〉、〈日治時期金瓜石黃金神社與礦業發展〉等。
 
內頁插畫繪製: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