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本來是在不間斷的時間裡所上演的不間斷的事件。
但是,存在於我們記憶之中的歷史,卻往往是一些跳躍的閃光點。比如,我們常常覺得,秦皇之下即是漢武,雄漢之後便是盛唐。其餘的,恐怕就「何足道哉」了。落實到我所感興趣的唐朝,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能輕而易舉想起的,恐怕只有百世帝範唐太宗、一代女皇武則天和風流天子唐玄宗了。可是,在巔峰之間的歷史又是怎樣一副面貌呢?我常想,歷史的魅力其實就在於它的曲折性。換言之,只有看到波谷的存在,我們才能真正認識波峰的價值;也只有深究波谷的祕密,我們才能領悟如何能夠達到波峰。
本書講的就是從武則天鐵血統治結束到唐玄宗開元盛世到來這八、九年的歷史。毫無疑問,這是綿長近三百年的唐朝歷史上的一段波谷,但也是盛世華章到來之前的一段充滿陰謀、鮮血與希望的前奏。極其不同尋常的是,這段上層統治飄搖動盪的年代,同時也是一個女性在政壇上閃亮登場、盡展娉婷的紅妝時代。
先看動盪。一代女皇武則天的統治結束後,唐朝一下子進入了最動盪的一段時期。在八年多的時間裡,一共爆發了五次宮廷政變,兩個皇帝(武則天、唐殤帝)被迫退位,一個皇帝(唐中宗)死得不明不白,還有一個皇帝(唐睿宗)被逼無奈當了太上皇。為什麼會有如此的混亂局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接踵而至的混亂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是武則天數十年統治積累的結果。半個世紀以來,武則天以一個女人的身分,手握權柄,君臨天下;武氏一族也隨之扶搖直上,雞犬升天。女性與外姓這兩大「異端」力量共同衝擊著李唐王朝家天下的統治,引起了皇位繼承的空前混亂。在武則天從政治舞臺上謝幕之後,各種政治勢力輪番登場,更多的女性和外姓紛紛做起了皇帝夢。想當皇帝覬覦皇位的人多了,政變自然也就成了家常便飯。一時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再看紅妝,就更有意思了。武則天不是一個女權主義者,她的統治也找不出什麼「女權主義」的元素,可是,她的成功顛覆了時人心目中只有男人才能當皇帝的傳統觀念,也刺激了一批宮廷女性的政治野心。榜樣就是力量。在她的帶動下,那些曾經在她身邊生活過、目睹了她驚人成功的女性,都把她當成了自己的楷模,如飛蛾撲火一般,前仆後繼地追逐著最高權力。在這些宮廷女性中,有四個人最為著名。哪四個呢?武則天的兒媳韋皇后,武則天的孫女安樂公主,武則天賞識提拔的才女上官婉兒,還有,武則天的親生女兒太平公主。
韋皇后是武則天的三兒子唐中宗李顯的皇后,此人在歷史上以淫蕩和狠毒著稱。根據現存史書記載,她不僅在丈夫活著的時候就不守婦道,包養男寵(就是現在的情人),還喪心病狂,為了能早日當皇帝,不惜痛下殺手,毒死自己的丈夫。再看安樂公主,對她的描述之詞可真不少。她是唐朝歷史上最美麗的公主,號稱「光豔動天下」;她也是唐朝最得寵的公主,父皇母后對她千依百順;她還是唐朝最有野心的公主,居然大膽提出要當「皇太女」,以後要接班當皇帝;她也是唐朝最狠毒的公主,史書說她竟然和母親合謀毒死了自己的親生父親唐中宗李顯。再說上官婉兒,她和武則天本有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卻又深得武則天的賞識信任;她雖然出身於掖庭女奴,卻能品評天下才子;更傳奇的是,她為皇帝起草詔書,號稱「女中宰相」,風光無限,最後卻又機關算盡,抱著自己起草的詔書悲慘地死去。當然,更傳奇的還是本書的一號人物太平公主。她有一個皇帝父親(唐高宗)、一個皇帝母親(武則天)和三個皇帝哥哥(孝敬皇帝李弘、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但是,她最大的理想還是自己當皇帝。她參與推翻了一個皇帝(武則天),擁立了兩個皇帝(唐中宗、唐睿宗),可最後還是逃脫不了悲劇命運,死於曾與自己同仇敵愾的皇帝(唐玄宗)之手。本書講的這個時代,就是從由她參與的一場政變開始,並以針對她的一場政變而告終。這些充滿傳奇的女性,儘管出身不同,性格各異,但是她們都有一個共性,就是無視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和婦女不得參政的禁令,公開追逐那些被視為禁臠的政治權力。遍觀中國歷史,從來沒有哪個時期有如此多的女性同時投身於激烈複雜的政治角逐,所以說它又是一個前無古人、充滿魅力的紅妝時代。
但是,這些給歷史增添濃重華彩的宮廷貴婦,無論是想當女皇帝的,還是想當女宰相的,最後都一一失敗了。在這些人之中,最後一個結束自己夢想的就是太平公主。對於這樣的結局,我們可能會充滿好奇和疑問。按理說,在這各色的女人中,太平公主和武則天應該是最為接近的了,她出身貴於其母,容貌、性格酷似其母,才智、能力不遜其母,為什麼武則天能夠度盡劫波,最終榮登大寶,盡享九五之尊,而太平公主卻連安享太平也未能做到?雖然一度叱吒風雲,最終卻只能是以三尺白綾結束性命?她們之間所差的,究竟是個人素質,是歷史機遇,還是有什麼更深層次的根源呢?同樣是政治女性,為什麼武則天在中國歷史上有如恆星,始終煥發著奪目的光芒,而太平公主卻像一顆流星劃破夜空,雖然一度光華璀璨,卻又轉瞬即逝?太平公主死後,唐朝歷史上的紅妝時代也隨之結束,但是,李唐王朝卻進入最為繁榮富貴的開元盛世,這究竟意味著這些女性的個人失敗,還是意味著時代的必然選擇?
正是縈繞在太平公主身上這些徘徊不去的疑問,和歷史上所有的翻雲覆雨、無數個才子佳人一起,構築了我們的歷史,也構築了我們的心靈。儘管褒貶不一,我們卻都得承認:這真是一個令人駐足神往又令人扼腕嘆息的紅妝時代。既然以紅妝參政為特色,那麼,作為這個時代的標誌性人物太平公主,是否就是一個天生的政治動物呢?她究竟有著怎樣的童年和少女時代?
一、年少入道
太平公主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女人呢?史書評價她「多權略」、「 頻著大勳」。按照今天的講法,就是既有政治抱負又有政治能量的政壇女強人。不過無論我們用什麼語言來概括她,其實都是按照她最終的政治身分和形象來給她定位的。但是,太平公主真的一生下來就是個政治動物嗎?實情並非如此。事實上,太平公主在童年和少女時代,完全是按照從孝女到賢妻、再到良母的傳統女性標準模式來打造的。
史書中記載太平公主的第一個形象就是一個模範孝女。根據《新唐書‧公主傳》的記載,她在很小的年紀,為了替母親武則天給外祖母楊夫人盡孝,出家當了女道士。這位楊夫人出身高貴,四十多歲嫁給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為他生了三個女兒。楊夫人不僅給了武則天生命,更成了她政治生涯的最早幫手,無論武則天是入宮還是當皇后,背後都有這位楊老太太的身影。她也算是為武則天鞍前馬後,出力多多。西元六七○年,楊夫人去世,武則天失去了一個心靈的依傍,倍感神傷。怎麼表達對母親的無盡哀思呢?李唐皇室一向標榜自己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的後人,所以信仰道教。而當時道教認為,如果家裡有晚輩入道,當個道士,就會給死去的親人帶來福氣,讓他們在陰間過得更好。按照這種理念,作為女兒的武則天此時如果出家當女道士,就能給母親楊夫人修得冥福,這可是個不錯的盡孝辦法。可是武則天與唐高宗並稱「二聖」,身為國母,哪能說出家就出家呀。那怎麼辦呢?武則天想到了她的掌上明珠、可愛的小女兒,就讓她替母親盡孝吧。於是,她就讓小女兒替她出家當女道士去了。當然了,這個小女兒當時可不叫「太平公主」,但是既然當了女道士,就得起個道號,這道號就是「太平」。我們現在習慣稱她為「太平公主」,其實就是從這兒來的。從這個道號我們可以看出來,唐高宗和武則天對這個唯一活下來的女兒倍感珍惜,無論是在家還是出家,他們都希望這個寶貝女兒能太太平平地度過一生。
在漢語裡,孝順連稱,順即為孝。一個小公主能夠順從母后的心願,出家給外祖母修冥福,這當然是模範孝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