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看歷史,還你一個被演義竊去的真實劉備!
讀史也勵志,再現一個草根白手起家的創業史!
六十年來唯一為劉備正名之作!
了解真實劉備,必讀《劉備不是傳說》!
歷史小說家羅貫中的筆下,劉備被塑造成一個前半生惶惶然如喪家之犬, 一輩子畏畏縮縮令人忍俊不禁的膽小鬼、可憐蟲形象;其看家本領似乎只有一「跑」(大事不好,拔腿就跑)、二「哭」(遭遇險情,掩面大哭)、三「拋棄」(危急關頭,拋妻棄子)……歷史上的劉備真的是如此這般嗎?
人們首先不應忘記:劉備乃蜀漢的開國皇帝。從擺地攤到穿龍袍,二者之間的距離,豈止是十萬八千里,沒有超人的文韜武略,那就做白日夢也別想登基稱帝。
人們也不應忘記:把龍袍當內衣穿的梟雄曹操,曾在青梅煮酒時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魏武桀驁不馴,目中無人,如果說這句話並非其由衷之言,那在赤壁之戰後他對眾將領所說:「劉備,吾儔也。」則應當不是違心之語!
那麼,真實的劉備到底是個什麼樣?他有什麼非同尋常的能耐和磁石般的人格魅力?又有什麼可以名垂青史的豐功偉績?讀者翹首企盼著史家以「歷史真實」,為劉備這位三國迷們的偶像「重塑金身」,原原本本地還原他的「廬山真面目」。
《劉備不是傳說》這部相當別出心裁的三國歷史名人新傳,不僅讓讀者看到了劉備不是可憐蟲,更非偽君子,而是一個終生懷抱理想、堅持原則、有膽有識有情有義有良心、百煉鋼化為繞指柔的中國特色大男人;而且由人及事,讓讀者可以大致弄清楚劉備生平事業發展史上若干個原先說不清、道不明、被史書殘簡斷篇和史家眾說紛紜搞得亂成一團、莫衷一是的三國歷史疑案;並還原一個既真實又可敬的劉備!
【序】寫出一個真實的劉備
劉備,在中華文化圈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同時也是一位遭受到極大誤解的人物。
誤解主要是來自《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做為古典名著,留下了中華文化圈關於三國傳奇的集體記憶,六百年來無人能夠超越。但《三國演義》畢竟是一部小說,許多地方與史實有很大的出入。尤其是羅貫中為刻畫諸葛亮的「智」,把劉備描繪成了一個似乎只會哭的領導。
歷史人物也是人,根據生活經驗,我們知道一個若只會哭鼻子的人,肯定是做不了什麼大事的,更不可能讓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大批優秀人才矢志不移地追隨終身。所以,劉備必然不是,至少在很大的程度上不是《三國演義》中的形象。
那麼,歷史上的劉備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為了尋找答案,許多人將目光投向《三國志》等史書。可是這些史書都太過簡略,甚至由於編寫者所處的時代環境和自身立場,也留下了不少不真實的地方,非但無法展現出一個真實完整的劉備,反而為後人的誤解留下了更大的空間。
這種情況下,許多人以為,劉備對兄弟的義、對臣下的禮、對百姓的仁,都不過是一則遙遠的傳說而已,根本不是歷史真實。
但劉備並不是傳說,歷史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眾多的紛擾背後,有且只有一個是歷史的真相。這個真相雖然不容易找到,卻不是遙不可及的。
本書就依據《三國志》、《資治通鑑》、《後漢書》、《華陽國志》等大量史料,通過對史料的篩選和分析,披沙揀金,去偽存真,力求寫出一個真實的劉備,並以劉備的一生經歷來解讀,一個草根平民如何成長為一個在民間廣為傳頌的英雄皇帝。
為提高可讀性,讓讀者能夠輕鬆地閱讀沉重的歷史,本書運用了一些現代流行文學和語言的風格,但中心仍然是寫歷史,對劉備及相關的主要人物如諸葛亮、關羽等人的歷史,在寫實的基礎上,做一些補白和辯誣。同時,還有對當時的社會制度的一些分析,以及對於人性與歷史的一些看法。
對於歷史,我踐行一個觀點——矯枉不必過正,並不追求所謂的新奇而拋出奇談怪論。否則,在無盡的爭吵與詆譭中,只會無謂地浪費我們的精力與時間,歷史的真相也會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關於歷史,任何矯情和掩飾,終究都是徒勞的。
相信讀者。只要給讀者一個歷史的真相,相信是非自有公論,公道自在人心。
是為自序。
【精彩試讀】
碰釘子不一定是壞事
世事的奇妙就在於橫看成嶺側成峰。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場,會看到不同的風景,得出不同的結論。
赤壁之戰,對曹操來說是災難,對劉備和孫權來說卻無疑是福音。
烏林火攻破曹後,劉備陸軍配合周瑜水軍,一路追擊曹操到達江陵城下。
江陵攻防戰打響了。
赤壁之戰分為三個階段:劉備當陽之敗是揭幕戰,周瑜烏林取勝是中堅戰,江陵攻防是收官戰(註 )。
當陽之戰勝敗立見分曉,烏林之戰包含僥倖(疾病流行、詐降得逞),江陵之戰則是真材實料的攻堅戰。
江陵位於荊州的中心位置,幾千年來都是戰略要地,北可以攻襄陽入中原,東可以取江夏下江南,西可以進巴蜀,南可以扼交廣。所謂兵家必爭之地是也。
這樣一塊寶地,劉備看上了,曹操看上了,孫權、周瑜也看上了。
曹操北撤時,留守江陵的大將是征南將軍曹仁與橫野將軍徐晃等人,可見他對江陵的重視。
周瑜和劉備各自統帥烏林戰役的參戰部隊,乘勝進攻江陵。
拿不下江陵,烏林之戰就沒有實現價值最大化,只是消滅了曹操的有生力量、消滅了水軍,沒有摘到實際的果實——地盤。如果上游的江陵握在曹操手裡,就等於曹操站在孫權的頭上,想什麼時候欺負孫權就什麼時候欺負,一點不跟你客氣。這樣的狀況孫權當然不能容忍。
領導的想法就是下屬的作法,老闆的意向就是員工的方向。孫權要拿下江陵,周瑜自然全力以赴。
曹仁死守不退,周瑜志在必得。雙方就在江陵開始拚命。
江陵位於長江以北,在這裡主要打的是陸戰。
剛開始雙方隔江對峙,各自鞏固防線,建立據點,摩拳擦掌。
睡好了,吃飽了,刀磨快了,那就開打吧!
戰鬥一開始,久經沙場的曹仁就給豪情萬丈的周瑜上了一課:打水戰,我們不行;打陸戰,你不行。
周瑜幾萬人馬氣勢如虹,殺奔江陵,前鋒幾千人直逼城下。
曹仁一看這陣勢,絲毫不緊張,派出部將牛金率領幾百人迎戰。雖然牛金勇氣可嘉,但畢竟寡不敵眾,很快被包了餃子,就等著人家一鍋端了。
江陵城頭上觀戰的人望見這陣勢,都面如土色、垂頭喪氣,閉上眼睛,不忍再看,打算給即將光榮殉國的牛金同志開追悼會。
在這關鍵時刻,曹仁同志發威了。他二話不說率領幾十名騎兵殺出城去救人。一旁的文官陳矯攔都攔不住,為曹仁意氣用事的行為叫苦不已。
曹仁身先士卒,率領騎兵小分隊直衝敵陣包圍圈,縱橫馳突,那叫一個勢不可擋。打架一向是人多的不如玩命的,曹仁如此玩命,殺得東吳士兵紛紛後退,很快救出了牛金一撥人。在回來的路上,曹仁發現還有一些弟兄們在包圍圈裡,立即又返身殺入敵陣,如入無人之境,又救出了包圍圈裡的弟兄們,然後瀟瀟灑灑地進城,勝似閒庭信步。而東吳將士個個驚魂未定、束手無策。
知識分子陳矯算是開了回眼界,見識了什麼叫打仗、什麼叫猛人,嘴裡忍不住念念有詞:「將軍真天人也!」
周瑜碰了個釘子,意識到拿下江陵城還得多費點時間和精力,做好了打持久戰啃硬骨頭的準備。
劉備也碰了個釘子。
不過根據老子的哲學,碰釘子不一定就是壞事。
這句話在劉備身上應驗了。
劉備起初配合周瑜打江陵,還提出了一個從水路進兵包抄曹仁後路的計畫,認為「從夏水人截(曹)仁後,(曹)仁聞吾入必走」(《三國志》注引《吳錄》)。劉備手下的幾千軍隊是陸軍,周瑜的一、兩萬軍隊是水軍。從水路進兵,離不開水軍。因此劉備提出讓張飛帶一千陸軍配合周瑜攻城,周瑜撥出兩千水軍跟隨自己截斷曹仁後路,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不過劉備的估計過於樂觀。江陵兵多糧足、城池堅固,至於後路是不是被包抄,曹仁同志是不怎麼緊張的。
劉備的計畫雖然付諸實施,卻沒有收到多大成效。
眼看江陵城不可能速戰速決,孫、劉聯軍開始改變方略,在圍攻江陵的同時,蠶食周邊地區,盡可能多地搶占地盤,爭取將江陵孤立包圍,看他曹仁能挺多久?
看中的第一塊肥肉是荊州江南四郡。江陵都打不下來,打江北的襄陽、樊城就有點不靠譜,只能向南發展。
此時,掌握聯軍話語權的是孫權。孫權自己進軍東線合肥,西線將領依舊是參加烏林之戰的周瑜、程普、黃蓋、魯肅等人,資歷深官階高的是左、右都督周瑜和程普。
周瑜背上了江陵這個大包袱,一時走不開。
程普又擔任江夏太守,據守戰略要地。此時江夏太守共有三人,除了孫權任命的程普(治所在沙羨,今湖北武昌西南),還有大公子劉琦(治所在夏口,今湖北武漢漢口),以及曹操任命的文聘(治所在上昶,今湖北安陸西南)。可見江夏戰略地位的重要,三方都想染指。
在這種情況下,向南進軍的聯軍統帥非劉備莫屬。
得人心者得荊州
劉備雖然在赤壁之戰中的貢獻不大,卻是東吳繞不開的人物。算上江夏的劉琦,劉備手下掌握著兩萬軍隊,實力相當可觀。東吳即使想幹掉劉備也是個麻煩事,鑑於曹操的存在,選擇繼續合作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何況劉備還有另外一樣東吳根本沒法比的資本——人心。劉備到荊州寄寓七年,沒鬧出多大動靜,卻贏得了不少人心。
三國時期,誰要想控制一個地方,地方豪強絕對是個邁不過的坎。如果沒有地方豪強的支持,要想在一個地方站穩腳跟是非常困難的。而孫權與劉表原本就有殺父之仇,赤壁戰前孫權攻克江夏,不但斬殺黃祖,還幹了屠城的勾當。這筆帳,荊州人士即使嘴上不說,可心裡記得清清楚楚。一句話,荊州人民歡迎劉備,不支持孫權。
現在要奪取荊州老地盤,孫權只能借重劉備。不過聯軍中必然有孫權的員工來摻沙子。比如東吳猛人黃蓋,很可能是協同劉備南取四郡,此後就待在武陵不走,當了武陵太守的。
江南四郡武陵(治今湖南常德西)、零陵(治今湖南零陵北)、長沙(治今湖南長沙)、桂陽(治今湖南郴州),原本是劉表的地盤。曹操進入荊州僅僅三個月就退回了北方,實際上在這一帶並沒有滲透多少勢力,只派了劉巴等使者一路招降。招降的慣用手段,不外乎說些跟著曹丞相幹很有前途、不跟著曹丞相幹死路一條等軟硬兼施的話,然後許諾給一頂更大的官帽子、開一份更高的工資。實際上,當地的官吏大多還是劉表時期任命的,只不過搖身一變換個招牌而已。
針對這樣的實際情況,劉備想出了一個高招——上表推薦劉琦擔任荊州刺史,成為名義上的荊州首長。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打著大公子劉琦的旗號,號召四郡幹部回到老領導劉表父子的懷抱,以減少進軍阻力;另一方面還可以堵上孫權對荊州的覬覦之心,那意思是說劉表雖然死了,還有他兒子在,我們兩個誰都不要打荊州的主意。
此後,劉備率軍南征四郡。四郡地方長官願意回歸劉氏接受改編自然好說好商量,如果敢說不,劉備就以武力解決問題(一說武陵太守金旋就是死於陣前)。
這是一個一手胡蘿蔔、一手拿大棒的政策,既有法理上的依據(劉琦子承父業)和歸順後職務不變的承諾,又有強兵壓境武力威脅。因此劉備進軍四郡並沒有遇到多少抵抗,很快就統統搞定,「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
需要指出的是,劉備南取四郡,依靠的主要力量還是關羽水軍。從長江入沅水取武陵、入湘水取長沙,然後繼續深入可取桂陽和零陵。
除黃蓋被孫權任命為武陵太守之外,劉備取得四郡後,只留下軍師中郎將諸葛亮「調其賦稅,以充軍實」,並沒有重新任命地方長官,還是原幫人馬搖身一變繼續上班。
劉備當然清楚這幫幹部十分不可靠,但他更清楚,只有盡可能保障既得利益者的權益,改革事業受到的阻力才能降到最小。
這幫幹部雖然是劉表任命的,但曹操來了跟曹操、劉備來了跟劉備,半年之內三次改換門庭,任他曹劉仇深似海,任他赤壁炎煙沖天,他們還是一樣地當幹部、一樣地領薪水。實在是皆大歡喜。
但桂陽太守趙範同志卻歡喜不起來,還開小差跑了。
說起逃跑的原因,不是趙太守看破紅塵不想當國家幹部,而是他過於熱情,以至於拍馬屁拍錯了地方。
劉備派往桂陽落實收編工作的是偏將軍趙雲。趙太守一看趙雲將軍也姓趙,五百年前是一家啊!就想方設法拍馬屁套近乎。
男人好什麼?趙太守以自己的人生體驗得出結論:不外乎財、色二字。剛好趙太守有位守寡的嫂子,生得無雙國色、人見人愛。趙太守打定主意將嫂子嫁給趙雲,認定趙雲一定會高高興興地接受。趙太守把這一舉動界定為大義凜然的割愛行為,在心底為自己的高智商暗暗喝采。
趙雲也喝采了,不過喝的是倒采,他義正詞嚴地拒絕了趙太守:「我和你是同姓兄弟,你哥哥也就是我哥哥,你嫂子也就是我嫂子,我怎麼能娶嫂子呢?」
趙雲拒絕趙範的「美意」,表面看起來是礙於倫理道德,其實按照當時的社會習俗,並沒有不能娶寡婦這一條。曹丕入鄴娶甄氏、劉備入蜀娶吳氏,都是明證。實際上,趙雲不接受趙範的賄賂,是因為他已經看出趙範是一個不靠譜的人,而且不是真心歸降劉備,所以不想讓他把自己拉下水。
事實證明,趙雲沒有看錯。趙範拍馬屁拍錯地方後,更加惶恐不安、心懷疑懼,深感自己與趙雲將軍不是一路人,終於找個機會開溜,分道揚鑣了。
桂陽太守的職位有了空缺,劉備任命趙雲走馬上任,代理(請注意這兩個字)桂陽太守。
於是,江南四郡地,有三郡實際上掌握在了劉備手中。
除了地盤,劉備還收穫了大批人才,比如在長沙收降的老將黃忠(字漢升)。
黃忠在劉表手下沒有幹出多少名堂,日後在劉備手下卻建立了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成為後世老將上陣的正面教材。
到底還是千里馬多,伯樂少啊!
劉備收服四郡後,掌握的地盤零陵、長沙、桂陽三郡都在江南。唯一臨江的長沙郡,北部的下雋、漢昌、劉陽、州陵卻被周瑜占領,做為征戰江陵的據點,日後還成為周瑜的自留地(食邑)。
這等於將劉備遮罩在長江以南的內陸地區。而劉備此時的主力部隊是關羽水軍,他需要一個臨江的港口。
這個道理,諳熟軍事的周瑜自然十分明白。畢竟孫劉兩家還是盟友,周瑜不能做得太過分,最終把南郡在江南的一小塊地方讓給劉備屯軍。
劉備通過對這塊地方進行實地考察,選定油江口做為大本營所在地,並改名為公安。公安二字,意思不是今天所說的公共安全,而是取「左公安靖」之意。左公,即是左將軍劉備,時人尊稱他為左公。
油江口,又稱油口,在江陵隔江不遠處。顧名思義,漢口是漢水入江的地方,油口就是油水入江的地方。
劉備扼守油江口,既可以出長江,又可以入四郡。油江口就像一扇門,劉備守在門口,江南四郡就是他的後花園,進出都得打招呼;江陵就是對門,對門有什麼動靜,劉備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劉備駐軍公安後,江南四郡乃至整個荊州的人才紛紛投靠,力量迅速壯大。他不但得到了荊州豪強的支持,甚至曹操地盤上的廬江人雷緒,還帶領幾萬人歸順。
得民心者得天下,從來都不是一句空話。只不過這句話中的「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含意。特定在三國時代,起決定作用的「民」就是地方豪強。
地方豪強勢力是當時社會的中堅力量。比如說,一個麋竺就能指揮兩千青壯年的何去何從,一個雷緒就能決定幾萬人歸順哪個老闆——這樣的動員力量甚至超過了地方長官縣令,甚至郡守。而平民階層即使人數很多,也因為利益錯綜複雜難以統一,所以很難協調一致,一般不會團結起來集中幹大事。
正因為如此,三國時代懂點政治的老闆,都在極力拉攏地方豪強。曹丕後來實行九品中正制,就是最鮮明的例子。
劉備當然也不例外。他在荊州多年的苦心經營,沒有白費,贏得了大多數地方豪強的擁護。因此,他才能在幾方勢力犬牙交錯的局面下,在荊州站穩腳跟,圖謀發展。
對門的周瑜打江陵差不多打了一年,雙方互有勝負,甚至自己身中一箭,還是沒有搞定曹仁。
周瑜非常忙,劉備沒事幹,看在盟友的分上應當去幫幫忙。有史可考的是關羽在北面切斷了江陵與襄陽之間的道路(劉備與周瑜圍曹仁於江陵,別遣關羽絕北道)。
在周瑜和劉備的夾攻之下,猛人曹仁終於扛不住了。在李通等人的接應下,曹仁率軍撤出江陵,退守襄陽。
攻克江陵,赤壁之戰就此畫上句號。
縱觀整個戰役,孫權一方出力最多,收穫也最大。孫權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駐江陵、程普為江夏太守駐沙羨、黃蓋為武陵太守,外加夷陵(甘寧攻克)、長沙北部,占領了從宜昌到武漢的荊州千里長江沿線,成功將勢力從長江下游擴張到長江中游,手中握有吳楚之地。
劉備的收穫與貢獻也基本相符,除劉琦手中原有的江夏部分地區外,實際占有零陵、長沙、桂陽三郡,算是有了一塊安身之地。
但令劉備無比尷尬的是,他占領的地盤,一共有三個主人——名義上是荊州刺史劉琦的,實際上是孫權和劉備兩個人的。就連趙雲上任桂陽太守,也只能是代理。
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面對如此難堪的局面,劉備難以施展手腳。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劉備沒有尷尬太久,一個絕佳的機會很快來到了。(全文詳見新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