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童師薇(臺中市大墩國中生物科教師)
對教授自然科學的老師來說,有效的科學教學,應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與主動學習的意願為起點,從既有經驗出發,主動閱讀思考,使學生具備科學核心知識、探究實作與科學論證溝通的能力。而由二〇〇五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巴里·馬歇爾親自撰寫的這本書,就像邀請到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開授「十二堂不想下課的科學課」,讓讀者閱讀理解、實驗推論、統整思考科學知識。
故事中的主角瑪麗,是一位對科學具備高度興趣的十歲小女孩,保持著一個簡單的中心追求──如何獲得諾貝爾獎?隨著巴里·馬歇爾一起穿越時空,拜訪不同時代的諾貝爾獎得主,了解每位科學家不同的生命歷程、研究背景及科學發現背後的祕辛,知曉科學必須涵蓋:觀察、假設、驗證三要素,並同時確定科學家共同的責任與使命感──研究科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得獎,而是讓世界因科學的發展而更美好。
值得讀者閱讀時特別留意的是,書中科學家不因瑪麗年紀小,耐心且專心的回答她提出的疑問,並給予最真切的建議。像是發明抗生素的亞歷山大·弗萊明,因為一次意外的發現,而導致拯救成千上萬人的藥物憑空出世,他告訴瑪麗「絕對不要忽略任何看起來不尋常的事物,那有可能是帶領妳前往重要發現的線索」;而解開DNA結構之謎的法蘭西斯·克里克則強調「我們沒有人可以只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做到。以及不要看輕那些看起來與妳不同的人」;一〇二歲高齡仍發表科學論文的細胞夫人──麗塔·李維蒙塔希妮則提醒瑪麗「妳想要擁有自己的發現,妳必須學會無所畏懼,不要害怕為未來做出自己的決定」;而第一位榮獲兩座諾貝爾獎的瑪里·居禮則以母親的身分叮嚀:「想踏上探險之旅永不嫌太年輕,科學教育是從小時候就開始的。」
如果你是喜歡實驗課或者是對動手實作充滿興趣的學生,這本書不只介紹科學家們的生平貢獻,每章節後的「來點小知識」、「動手試試看」更提供許多延伸知識與有趣的實驗,而其共同點是不需要依靠專業的實驗設備,只要在家中準備些器材,邀請父母陪同,甚至同儕合作,就可以完成與諾貝爾獎得主概念相似、淺入深出的實驗,帶著輕鬆愉快的心,學會深奧的理論與科學的脈絡,培養求真求實的精神,以及科學正向的態度。
聰明的你閱讀完本書後也可以試著想想:
一、如果遇到像瑪麗一樣,想要獲得諾貝爾獎榮耀的夥伴,你會給他們什麼科學上的忠告呢?
二、你還知道哪些歷年的諾貝爾獎得主?試著檢索資訊,運用故事中的情境摹寫,完成一篇馬歇爾與瑪麗的時空探險之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