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於自己的成長之旅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
回想國中、高中階段的「第二年」,似乎有其特殊意義:脫離初到新環境的慌張,多點累積的生存經驗法則;藏在自己有意或無心營造的形象人設背後,隨著可預期的校園節奏,開始擁有「心理餘裕」去思考更多自己的未來、與他人之間的各種關係。
翻開《新來的同學2好朋友的約定》,雖是「續集」,卻能看到轉學生喬登截然不同的一年。對比臺灣國高中階段的第二年,或許也是孩子最從容的一年,不是學長姊口中的小屁孩,也尚未面對下一階段的升學壓力,甚至是社團活動的主力,這時候的他們,才有機會寫下屬於自己的青春續集。
「我們都想迎合別人的期待,卻又想同時保有真正的自己。」書中這句話歸納青春期孩子所有的矛盾心結,不論種族或社會階級,每一位孩子都在「做自己」和「社會化」光譜之間不斷「try and error」,校園裡發生的事件,正是孩子們帶著原生家庭影響的各種試探與衝撞。
《新來的同學2好朋友的約定》不僅點出重要青春課題,也在細緻的對話和情節中提供「解方」。例如:書中特別安排前一集常犯下種族歧視錯誤的學生,在這集不小心被自己哥哥惡作劇變成綠色的臉,必須一兩週才能洗掉消失,在這過程中突然成為「膚色異類」的經驗,讓他有機會換位思考,體會生活中那些揶揄玩笑,究竟是聽者對號入座,還是說者應該學習更適當的幽默呢?
而另一位家境富裕、友善單純的白人同學萊恩,則在續集中進一步邀請被稱為有色人種的德魯和喬登至家中作客,卻沒想到一起開心打電動、吃披薩之後,竟讓三人友誼意外有變化。德魯感受到萊恩父母的價值觀與階級生活差異,因而想拉開距離;喬登則認為萊恩不一定會和父母一樣,這樣對萊恩有所評斷並不公平,而萊恩受限於無法改變的生長環境,學著承受好的壞的任何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