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也要用心過生活_blog 350.jpg  
今天也要用心過生活     今日もていねいに。
作者╱ 松浦彌太郎
譯者╱ 張富玲
定價   240元


“在看不到的地方也保持天真──這就是我每天新鮮過生活的方式”
作家、書商、總編輯、攝影家
多才多藝的松浦彌太郎

「18歲的秋天,我自高中輟學後去了美國旅行,回國後一邊幹些體力工作一邊在路上賣書。現在的我經營書店,寫稿,擔任《生活手帖》的總編輯。我的角色可以說是往好的方向大大地改變了。不過,就是因為我一直保持著問『為什麼?』的好奇心,
即便角色改變了,我還是原來的我。」

本書介紹的祕訣,便是藉由發問「為什麼?」
讓每天都像全新的一天。

要永遠保持著問「為什麼?」的好奇心,是非常困難的事。臉上一旦習慣了大人的表情,每天的生活就只是日復一日。然而,這樣的日子過久了,人的心立刻就會變得像放了二、三天的麵包,硬邦邦的。身體隨著年月老去是很自然的事,可是心不一樣。
心變得硬邦邦的,是很悲哀的事。

就算在別人眼中只是小事,如果能替自己帶來莫大愉悅,那就去做吧;
挑戰前以「失敗是正常」為前提,思考如何能開心進行吧;
在手邊能找到的紙張隨意記下你的疑問,全都放進箱子吧……
就算沒有成長也沒關係,只希望常保新鮮。

松浦彌太郎試著列舉了許多自身的經驗,說明如何與生活中一件件的大小事面對面,一一深思。不只是用腦袋,而是以自己的全身全靈來認真看待。松浦也介紹自己的做法,分享他是如何讓因忙亂的社會和人際關係而失焦的心,矛頭能繼續對準自己。
花心思為每個提問找到答案,生活中便處處可見用心與新發現。能像品嚐美食或喝一杯讓人放鬆心情的熱茶,品味每一天,這就是幸福。


每本書都有送
『一起用心過生活』跨年小曆卡﹐一套共四張。
每天往前一點點。 每天開心一點點。 讓你的心﹐常保新鮮。
我們一起﹐今天也要用心過生活。
02-  4張正面.jpg 03-  4張背面.jpg

 

【特別介紹!書內封的小巧思小發現~ 使用示範】

內封實用 參考01  400.jpg

中文版封面設計者王志弘
送給你的一份禮物     「看得見。自己的用心生活」

讀完這本書之後,請跟著作者松浦彌太郎
開始調整自己看世界的方式
每一天,都要比昨天,更加用心過生活

如果覺得今天可以給自己一個微笑
那麼請把當天的日期圈畫起來

一年過後,你將為自己擁有的這本書,創造出一份獨特的封面!
封面所記錄下的,正是你最真實的用心生活痕跡
啊。它也將成為一個,隨時能讓你會心一笑的,好朋友
那就這麼辦吧!開始進行看得見自己的簡單生活,真好真好


【作者介紹】
松浦彌太郎Matsuura Yataro
1965年出生於東京。現任《生活手帖》總編輯,同時也是書商、作家。

個人經歷:1992年,成立販賣舊雜誌和專業書籍的「m&co.booksellers」。
1994年,於赤坂「Huckleberry」內設置書店。1997年將店面遷移至中目黑。
2000年,創立以兩噸重貨車為載具的移動書店「m&co.traveling booksellers」。
02年,與GENERAL RESEARCH的創辦人暨設計師小林節正於中目黑共同開設「COW BOOKS」。
03年,於南青山Dragonfly CAFE開設「COW BOOKS」二號店。
07年起,接任日本老牌生活雜誌《生活手帖》總編輯。
著有《本業失格》、《松浦彌太郎隨筆集──口哨三明治》、《口哨目錄》、《最糟也最棒的書店》、《輕輕鬆鬆生活哲學》、《旅行的所在》等作品。

【譯者介紹】
張富玲
台大日文系畢,曾於翻譯公司、出版社任職,現為文字工作者。


【內文試閱】
前言──起床後的深呼吸

  小時候,看到什麼都會發問。
  「為什麼狗兒會搖尾巴?」
  「牠覺得高興,所以搖尾巴。」
  大人回答後,小孩又一個一個丟出新問題。
  「為什麼狗兒高興呢?」
  「能和大家在一起,天氣又這麼棒,牠當然高興了。」
  「那為什麼和大家在一起,天氣棒,牠就高興?」

  你是不是也曾像這樣問個不停,讓大人頭疼呢?
  人無法永遠都當個孩子,總在不知不覺間從「發問的一方」變成了「被質問的一方」。雖然這就是「大人的任務」,可是總教人有些落寞。

  然而,要永遠保持著問「為什麼?」的好奇心,是非常困難的事。
  臉上一旦習慣了大人的表情,每天的生活就只是日復一日。
  「大概就是這麼回事。」沒有多想,只想把事情解決。
  「反正,還不是這一套。」嘴裡這麼說著,什麼事都敷衍著做。
  然而,這樣的日子過久了,人的心立刻就會變得像放了二、三天的麵包,硬邦邦的。身體隨著年月老去是很自然的事,可是心不一樣。心變得硬邦邦的,是很悲哀的事。
  在看不到的地方也保持天真──這就是我每天新鮮過生活的方法。「就算沒有成長也沒關係,只希望常保新鮮。」我這麼期許自己。

如果即便長大成人,還是能保持像孩子一樣的好奇心,那該是多棒的一件事。小時候請教別人的問題,現在如果自己去探究,想必能有無止境的新發現吧。
我想,這時解答就不再是「大人的任務」,而是「大人的樂趣」,甚至可以說是「人生的目的」。
本書介紹的祕訣,便是藉由發問「為什麼?」,使每天都像全新的一天。我試著列舉了許多例子,說明如何與生活中一件件的大小事面對面,一一深思,不只是用腦袋,而是以自己的全身全靈來認真看待。 
並介紹幾個自己的做法,分享我是如何讓因忙亂的社會和人際關係而失焦的心,矛頭能繼續對準自己。

我高中輟學後去了美國旅行,回國後一邊幹些體力工作一邊在路上賣書。現在的我經營書店,寫稿,擔任《生活手帖》的總編輯。我的角色可以說是往好的方向大大地改變了。
不過,就是因為我一直保持著問「為什麼?」的好奇心,即便角色改變了,我還是原來的我。
花心思為每個提問找到答案,生活中便處處可見用心與新發現。能像品嚐美食或喝一杯讓人放鬆心情的熱茶,品味每一天,這就是幸福。


發現樂趣,開心下工夫
  「最近,有遇上好玩的事嗎?」聽到這問題,有些人立刻就回答:「嗯,沒什麼。」每當這種時候,我都不禁覺得:「啊啊,真是可惜。」因為,樂趣是得靠自己去發現的。我也相信,快樂是從下工夫中誔生。
  忙得喘不過氣、心情悶亂、工作難纏──遇到以上情況,試著去發現樂趣所在吧。如果不這麼做,壓力會像座高山擋在前頭,要翻越過去只是痛苦加倍。
  體認到這一點,是我在真正的高山上時。為了BRUTUS雜誌的工作,我走了一趟美國的登山道。目的地是「約翰‧墨爾徑」(John Muir Trail),走完全程得花上一個月時間。
  這條登山步道連接優勝美地谷(Yosemite Valley),標高三千至四千公尺,而且沿途會經過數座國家公園,自然環境受到了嚴密保護,旅途艱辛。
  我向來不喜歡這種無法天天入浴、自討苦吃的戶外活動,上路前雖然抱著期待,想「見識在山上才能看見的風景」,但仍是提不起勁。在這種狀況下,要如何振奮自己的心情,便是最首要的準備工作。
  既然這趟旅行的主旨是步行,最重要的工具就是鞋子。出發時間在夏季,初春時我跑了一趟舊金山。在遠離市區的山中,有間製鞋鋪「Murray Space Shop」,他們做的是全世界最好穿的鞋。
  店主人法蘭克先生是我的朋友,我告訴他今年夏天的行程,讓他使用石膏製作登山鞋要用的腳模,然後打道回府。訂購後鞋子全程以手工製作,完工需要一個月。
  或許有人會認為我的舉動很愚蠢,不過是為了一雙鞋,特地搭飛機到舊金山,租車開了三小時山路,訂了鞋子便回國。朋友也笑我未免太瘋狂。
  但這雙世上絕無僅有、與我的腳掌完全貼合的鞋,後來成了我這趟嚴苛的登山路上的護身符。
  「他爬山時絕不會為了腳的事煩惱。」
  這雙鞋是法蘭克先生懷抱著這份心意,使出工匠的看家本領做出來的。穿上後,每踏出一步,都加深我對他的信賴。
  我一邊走一邊想:「下山後,就去找法蘭克先生吧。告訴他這雙鞋是如何忠實地陪伴我,並向他道謝。」請人做鞋──經過這一道手續,我和法蘭克先生一同品嘗到旅行的樂趣。訂製登山鞋,在走路這個單調的活動加進一些使人愉悅的巧思,支持我走完這趟艱辛的路途。
  除此之外,我還做了另一項功課,帶了一個檜木製的漆碗到山上。
  在山上吃飯,往往是使用鋁製或鐵製餐具吃食罐頭或冷凍乾燥食品。「只能這樣了」,一旦接受現狀,等著自己的便是難吃的食物。不過,那時我靈機一動,決心要帶個輕巧、上好的碗上山。
  我曾聽人說,以前真正高級的碗都是檜木製的。然而,在檜木上加工需要高超的技巧,如今坊間販賣的碗,就算是高級品,也是以櫸木製成的。
  「有沒有師傅能幫我用檜木做出以前那種碗呢?」
  我努命調查,總算找到一位師傅,一直堅持延用古法製作檜木碗。聽說從前和尚不管是吃飯或喝茶,都是用同一個碗。我也以「要用上一輩子」的心意,請師傅幫我做了一個上好的碗。第一次啟用,我決定要帶到山上。我好奇地想:
  「席地而坐,用最高級的碗,不知道飯吃起來是什麼味道?」
  果不其然,後來在山中使用檜木漆碗和湯匙所喝到的湯,風味絕佳。
  愈是艱困的處境,就愈應該設計一些讓自己開心的巧思。不管是公事或日常生活,只要有好奇心,都能度過難關。用不著特意上山,在每一天找到巧思和新鮮事的機會,我想俯首即是。

○就算在別人眼中只是小事,如果能替自己帶來莫大愉悅,那就去做吧。
○挑戰前以「失敗是正常」為前提,思考如何能開心進行吧。


發現新自己的捷徑
  「希望一直發現新的自己。」
  這是我的期望。每個早晨、每一天,發現新的自己總讓我開心。因為,我還不完美,還遠不及理想中的自己。
  當然,生活中的小事也好,與人交往和公事也好,一直以來我都盡其所能選擇正確的路走,相信「這條路,百分之百沒錯」才起步。
  儘管如此,我還是可能會犯錯。就算走的方向正確,但那條路並不一定完美。所以在相信自己的決定的同時,我也無法不去想「有其他更妥當的路嗎?」、「還有別的做法嗎?」
  去思考「其他的路」、「別的做法」,也就是在否定現在的自己。
  否定自己,這說法或許給人的印象較陰沉,但那正是發現新自己的捷徑。
  今日和昨日沒兩樣,大同小異的明日又將到來,歲月就這麼在不知不覺中流逝。我覺得維持現狀,就是指一點都沒有進步,再無聊不過。而且,沒有變化的日子一旦過久了,心就會漸漸失去柔軟度。
  沒有比思想定型更危險的事了。「這麼做絕對沒錯!」人在頑固堅持某一主張的同時,也會停止成長。
  「我一定得這麼做!」如果染上動不動就武斷認定的毛病,想發現自己新的可能,也成了不可能的事。
  就如「溫故知新」這句話所示,我們能從舊事物和先人的智慧學到很多。但在自己身處的時代,憑一己之力找出新發現,不也是我們活著的證據嗎?
  正因如此,我總是試圖打壞自己。試圖反覆地否定自己,粉碎自己的意識心。試圖保持心的柔軟,發現新思維。我熱切地如此冀望,

○要軟化自己的心,就先將「絕對」、「普通」等詞列為禁句吧。
○今早試著做一件不同以往的事吧。


舒服的節奏
  比起隨波逐流,我更想以自己的節奏度過一天。
  每一天的行程我都想當成「自我改造計畫」安排,所以對我而言,舒服的節奏十分重要。
  將今日要做的事條列成清單,除了方便思考優先順位和提高效率,也是為了調整出令自己自在的節奏。
  人難免會受到周遭事物影響,但我希望自己做每件事的動機都是自發的,與自己有關的事都能自己掌控。
  對我而言,最舒服的節奏是三拍子。我的生活總是以 「一‧二‧三」、「一‧二‧三」的節奏來進行。
  完成「一‧二‧三」之後,不是繼續進行「四‧五‧六」,而是轉而進行下一組「一‧二‧三」。不管是自我改造計畫,或是公事,我都是以三拍子來進行。
  舉例來說,《生活手帖》要開始一個新特輯,內容希望能「令年輕讀者印象深刻」。
  像這種時候,我不會採取一次就大幅改變風格的方式,而是搭上「一‧二‧三」的節奏,將目的分成三期來達成。
  第一期,實驗性地嘗試新風格。第二期,活用從前一期的讀者迴響知道的事,做出近乎完美的作品。第三期,則以達成百分之一二○為目標,進行挑戰;遵循以上三個進程。
  變化固然重要,但突然大幅轉變風格,很可能會嚇著讀者。若是分成三期逐步轉變,讀者就能跟上我們的腳步。
  除此之外,第三期一旦做出成績,編輯部的戰力也會跟著向上提升。等到再開始下一個新企畫的「一‧二‧三」時,就不只是單純重新來過、重複同樣的進程,而是進入更高水準的「一‧二‧三」。
  我舉出工作上的例子,好方便大家理解。其實,循序漸進朝著目標一步一步前進,是一種對生活的誠實,也可以說是為了與週遭人事物保持和諧,確實邁向目標的有秩序方法。
  此外,不管對象是家人、朋友、戀人,與人交往尤其需要重視節奏與速度。自己單方面衝得太快,硬是將感情交出去,如果對方還未適應變化,不僅無法理解你的感情,還可能感到困惑。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只顧著自己的腳步,想要一口氣前進是不可能的。能以這種蠻橫的方式達成目標的人,基本上並不存在。著急行事,可以想見,一定會招致失敗。
  不如遵循自己的節奏,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吧。如此一來,人際關係與生活能確實經營,工作也會變得順利,進而心緒也能穩定下來。
  每個人覺得自在的節奏因人而異,你的節奏可能是「一‧二」、「一‧二」,也有人喜歡遵循起承轉合的「一‧二‧三‧四」;遇到不同的情境時,節奏也可能改變。
  無論如何,事情有先後順序。不要追求在短時間就做出成績,而是有節奏的、階段性的,朝終點努力吧。
  其實這本來是運動員的思考模式。離開高中前,我一直認真從事運動。那時我學到了,肌肉不可能一夕就練出來,不管是哪一種運動都不是有一天突然就變強。要先鍛練腰力和腳力,進而鍛練上半身的肌力,提高心肺機能。透過運動,我自然而然學會了跟著節奏。
  服裝品牌Minä perhonen的創辦人皆川明先生以前是馬拉松選手,他曾告訴我:「雖然Minä接下來的計畫大致訂出來了,但我不認為做了成效會立刻出現。因為現在我看得到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就像在練習一樣,只能循序漸進地逐漸累積,接近終點。」
  我想,皆川先生一定也有他自己覺得舒服的節奏吧。
  工作也好、生活也好,請找出你自己的節奏。這就是誠實地、確實地一步步接近終點的祕訣。

○就像音樂一播放,工作也能變得順利,側耳傾聽你身體裡的節奏吧。
○有時也要意識到合作伙伴的節奏,有如合奏一般,享受一同共事的過程。


開始在崩壞當時
  收音機、皮包也好,自行車也一樣,世上沒有不會壞的東西。
  「反正已經用很久了,買新的還比較便宜」,或者這就是現今的世道。東西直接丟了比較省事,也不會有人說閒話。
  不過東西壞了,我還是比較喜歡修理使用。因為有東西會壞這個大前提在,我認為東西壞了正是開始的時候。東西壞了,不丟棄、不添購新品,矢志修好它,花時間修繕,我認為直到那時,那才真正成為你的東西。
  與人交往也一樣,經過衝撞、摩擦、崩壞、產生嫌隙,然後,才正式開始。
  始終保持和睦氣氛的交往很浮淺,一直要到發生糾紛,表露真心,互相傷害,一直以來的交情崩毀的那一刻起,你才算與那個人產生關係。
  人心比物品易壞,而且可能會壞上數次。每一個重要關頭,我們都像站在分岔路口。
  只是一心想從紛爭中脫身,甚至不惜捨棄與那人的關係?或是,選擇不退怯,與對方面對排解,努力地、用心地修補彼此的關係?
  我總是選擇後者。這就跟修理東西一樣,不,是更勝於此的艱苦試煉。直接面對那個人,不惜顏面,說不口的事、羞於告人的事化作言語告白,有時像個孩子嚎啕大哭。心情絕不容許一絲敷衍。
  儘管過程痛苦,但是當傷口和裂痕被細心修補之後,雙方的關係一定會更加深入、豐富,體會到平靜與滿足的心境。
  所謂豐富,指的並不是眼睛看得到的表相,而是隱藏在其中的故事。
  就像是不斷修修補補穿了十年的鞋,對我而言,它不再是一雙尋常的鞋。最初磨壞鞋跟的那趟旅程的回憶,幾年後使得鞋尖綻線的那場意外,以及每次都細心替我修補鞋子的修鞋師傅的心意,使得那雙鞋成了一項凝聚心意的寶物。就算別人不知曉,但上頭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就比任何昂貴的新品都更有價值。
  與人的交往也是一樣,「我們曾碰上那種事,不過一起克服了」,有愈多共同的回憶,雙方的友情也會變得更充實。
  聽到有些夫婦自從交往以來一次也沒吵過架,總讓我覺得落寞、難以理解。有這種感覺的難道只有我一人嗎?
  物品經過長年耗損也會逐漸消磨,與人相處,熟悉之後如果不起摩擦反而危險。
  只要把毀壞當作前提,你就能直截了當地與對方溝通。人數不用多,這樣的對象只要有幾個,人生就能變得豐富充實。

○只要抱著即便壞損也要修復的打算,有話就毋需隱忍不說。
○認真地看待每段關係,就不需要過多的朋友和物品。


「不知道」的箱子
  不知道的事,就說不知道。
  這毫無疑問是人生最好的智慧。
  不要不懂裝懂,不要含糊其辭,如果不知道,就老實說「不知道」。
  因為承認自己「不知道」,就得到學習的機會
  說出「請指點迷津」,請教他人,絕不是什麼可恥的事。
  就算對方沒有全教會你,你只習得部分的知識,那也沒關係。因為你可以利用那些知識的碎片做為契機,靠一己之力進一步學習。
  除此之外,在表明不知道的同時,不放過那些疑問也是很重要的事。
  我在《生活手帖》編輯部的辦公桌抽屜,準備了一個箱子。使用方法非常簡單。
  在閱讀書本或報紙時,或者與人談話時,我們一天之中常會遇到幾個陌生的字眼。
  有時候當場請教就能得到解答,不過在工作上有些場合並不方便發問。
  「不好意思,這方面我不大懂,可以麻煩你簡單說明嗎?」有時候你可以直接發問,但像是多人參加的會議,就很難開口。如果會打斷其他人的工作,也最好避免。再說,有些問題是自己調查一下就能知曉的事,一一請教會造成對方的困擾。
  遇到這種時候,我會把疑問寫在紙上,然後把那一小塊撕下,放進抽屜裡的箱子。
  像是遇到不知道讀音的字,或是在報紙上看到不懂的字眼,「『視為有效利息之債務清償(みなし弁済)』?那是什麼意思?」,我便會一一記下問題,把小紙條放進箱中。
  然後,一個月大約一次,等工作告一段落時,再好整以暇地把箱子打開。如果一天一張,大約也有三十張左右,數量很可觀。
  不必用到潘朵拉的盒子,「不知道的箱子」便可顯示出自己哪些事不清楚,什麼是自己不擅長的領域。
  拿我來說,我就因此覺知到,「啊啊,箱子裡有好多關於經濟用語的問題,看來這方面是我的弱點」。
  當然,重頭戲現在才開始,接下來你可以利用網路查詢,可以找書閱讀。「什麼嘛,『視為有效利息之債務清償』意外很好懂嘛」。有些問題簡單就能得到解答,但有時也可能引發更多疑問,使你產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這下就開始了貨真價實的獨學,教人興味盎然。
  過些時候,甚至還動了念頭,「等我五十歲就去上大學吧。我想有系統性地學習經濟方面的事,念經濟系應該不錯」,世界因此一步步地拓展開來。
  這並不是小學生的作業,沒有解開所有問題的必要,就算一年開箱一次也沒有關係。
  總而言之,「不知道的箱子」裡頭的,便是開發你新的可能的種子。

○在手邊能找到的紙張隨意記下你的疑問,全都放進箱子吧。
○「不知道的箱子」是用來了解自己的工具。

 

購書連結
博客來網路書店  誠品網路書店  金石堂網路書店  城邦讀書花園

BN 200.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