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櫻花的故鄉》
作者╱里慕伊‧阿紀 Rimuy Aki
定價320元
台灣第一部 泰雅族女作家長篇小說
里慕伊‧阿紀,以女性的靈思,追溯一個泰雅家族遷移和回歸的故事
【名人好評推薦!】
《山櫻花的故鄉》,談的是泰雅族堡耐‧雷撒一家人從北部的斯卡路部落遷徙到高雄那瑪夏鄉開墾定居的經過。里慕伊除了透過堡耐‧雷撒一家人的故事,反映泰雅族傳統風習和其族人之核心價值外;做為一個女性作者,她更注意到一般男性作家所忽略的視角和細節。她提到狩獵,但不放過對幾隻可愛獵犬的描寫,甚至牠們的機靈和死亡。她歌頌泰雅男人的威猛,但寫到尤帕斯跑到學校去探望學洋裁、情竇初開的吉娃絲時,卻著重描寫他的靦腆和羞澀。故事中有大人、老人,但更不忘寫小女孩比黛和她深愛的洋娃娃.....。整部小說裡女人不斷說話,也有行動,她們煮飯、洗衣、醃肉、播種、收割甚至談判……,非常活躍。這正是里慕伊文學創作中最獨特的一面,突顯一個單純少女看待世界的方式。——孫大川(原住民委員會主委)
看過之後,說真的我簡直是一邊看一邊流著淚,因為她觸動了我當初去那裡的時候的情景,我的苦,我的孤寂簡直都盡在書中。因此,好奇的問了她,你是寫誰呀?她輕輕的笑一笑,說是她因為偶然的機會,遇見一些搬到那瑪夏定居的泰雅族同胞,她是廣納了許多人的口述之後,才虛擬一個主角家庭來建構故事的內容。我實在真的佩服的五體投地,一個從來沒有接觸過的環境,只憑幾個人的口述,就可以塑造幾可亂真的故事,於是也開始認真的來把我所認識的里慕伊推薦給大家,對她的故事我們拭目以待,保證不會讓您失望。——黑帶巴彥 (資深泰雅族文史研究工作者、故鄉研究工作室負責人)
對我來說,里慕伊描述的每一個情節、每一段對話,就好像正在觀賞一部3D版本的傳統泰雅電影。不僅聲音、場景,甚至連泰雅族的經典美食「醃魚、醃肉」的氣味,都不時地飄出令人垂涎三尺的泰雅醃肉特有的香味。
看完「山櫻花的故鄉」,會讓人想要立刻回到自己的故鄉,去擁抱真實的部落的親人與部落的一草一木。特別是,當山櫻花盛開的季節,只要看過一眼,就永遠不會忘記,那裡是我永遠的故鄉。——馬紹‧阿紀(原住民電視台台長)
【作者自序】
寫一個故事╱里慕伊
第一次聽「故事」,是在一個夏日的午後,我被媽媽夾在兩腿之間,頭按在她左大腿上。媽媽說著長得肥油油的馬大(matat)很愛吃呀!山豬、山羌、山鹿,甚至是小孩,他都吃。一邊說著,雙手一邊翻我的長髮~~抓頭蝨。
我很怕媽媽抓頭蝨,她的「兩指神功」快、狠、準,對蝨子和頭皮一點都不留情,常讓我痛得哇哇大叫。
可是,那天下午不一樣,我的頭腦被驚險的故事情節吸引著,以至於完全忘了頭皮上的痛。這是我初次領略到「故事」神奇的魅力,當時,我五歲。
父母忙於生計,絕少有機會說故事給孩子們聽。在當時物資匱乏的年代,除了教會有幾本捐贈的,破舊不完整的故事書之外,整個部落,誰也沒有任何一本故事書。
我每次看了教會的「半本」故事書之後,便會試著把從缺的情節用想像自己補上,甚至說給玩伴聽。看見朋友入神的表情,再度讓我感受到故事的魅力。於是,小小的心靈便許下一個願望--以後我要當一個「製作」故事的人。
長大之後,寫了幾篇小小說,也送去比賽得過獎項。後來,我就一直想著要寫一個長一點的,「好看」的原住民故事,給每個像我一樣愛聽故事的人。
一個機緣認識了yutas Payan(巴彥爺爺),他是一位泰雅族耆老的父親。我因為需要一些泰雅族文化的資料,經人介紹去拜訪一位耆老,向他請教。八十幾歲的yutas Pyan總是靜靜坐在一旁,微笑著聽我們的談話。偶爾回答我們請教的問題,他說話總是非常簡短。
我跟耆老一家人很投緣,之後便常主動拜訪。在跟耆老聊天的當中,知道爺爺在四十歲左右,曾經南下高雄,在當時的三民鄉(原來稱「瑪雅鄉」,現在改成「那瑪夏鄉」)開墾,並在當地居住將近二十年的時間。五十年代,的確有一群自桃園復興、台北烏來、以及新竹五峰的泰雅族人,大約二十幾戶人陸續前往三民鄉開墾定居。
三民鄉地理位置很特別,剛好在鄒族、布農族、排灣族傳統領域交界的地方。那裡,除了有原住民族,還有閩南、外省等漢族人。這些不同文化的族群,彼此之間有互助,也有競爭。日常生活互動中,發生了許多有趣及溫馨的故事。
巴彥年輕時被日本徵召到南洋打過仗,他開墾、狩獵,建房舍、編器具…勤勞不懈,膽識過人,卻又謙虛慷慨。他擁有許多超乎常人的本事,都是由他的兒子或媳婦轉述給我聽。每次我們談得興高采烈,笑聲、驚嘆聲不斷。而謙虛內斂的老人卻總是坐在一旁,微笑著傾聽,自己從來不主動提那些「當年勇」。
老人最讓我尊敬的就是,在面對生命的每一個課題,不管快樂、痛苦,不論輕鬆、沉重,甚至是榮耀的、屈辱的,他總是冷靜面對,虛心接受。我從來不曾在他的口中聽到一句報怨的話,對自己、別人,對環境、對生命本身,只有感恩,完全沒有一句抱怨。這幾年,每下愈況的健康,使得這位當年神勇無比的獵人,必須靠著柺杖、輪椅作緩慢的行動,他也沒有哼過一句。對老人的認識越多,我就越尊敬他,更多的認識讓我更加喜愛親近他。
我們泰雅族傳統古調裡,有一首非常重要的歌,是關於泰雅族群從 sbayan的 pinsbkan(現在的南投縣仁愛鄉的發祥村)往北遷徙的歷史,其中也有祖先對泰雅族人的訓示。祖先期許泰雅族人要勇敢、智慧、正直、勤勞、互助、慷慨…等,這就是我們泰雅族人的核心價值。我在巴彥爺爺身上看見這樣高貴的品格,在我們泰雅族社會裡,人們會稱讚他是Tayal balay(真正的泰雅人),這是泰雅族對人最高的評價。Tayal balay!巴彥爺爺當之無愧。
我寫過很多故事,卻沒有想過把這個故事寫下來。將近十年的往來,完全基於喜歡親近部落長老的習慣。老人過去的「事蹟」,也只是我跟耆老在討論泰雅族文化之餘,閒聊的話題。
去年初,家父過世。傷痛之餘,驚覺老一代原住民長輩的消逝,正在不可逆的進行著。有許多發生在這片山林土地上值得記錄下來的故事,正在隨著一個一個離開的老人,緩緩淡出人們的記憶,終至無聲無息的消失。這對原住民族,甚至整個台灣的歷史文化來說,是難以彌補的缺憾。
今年春節,照例前往巴彥爺爺家拜訪。這次,高齡九十幾的爺爺生病躺在床上。我趨前俯身問安,老人家掙扎著坐起來跟我說話。他說話的聲音,微弱得像秋日午后拂過芒花末梢的輕風,驀然發覺當年膽識過人,驍勇善獵的「山豬之父」真的很老了。不知道哪一天,老人就要收拾行囊,走上我們泰雅的hongu utux(彩虹橋--神靈之橋),回到祖靈那永恆的故鄉去了。
那天回來之後,老人的故事就開始縈繞在我的腦海,「把這故事寫下來!」這樣的聲音常常都要出現在我心中。
第一次嘗試長篇小說,送給「Tayal balay」的巴彥爺爺。寫一個「好看」的原住民故事,送給遙遠的年代,那沒有故事書可以看的,小小的我,也送給每一個跟我一樣愛聽故事的人。
【新書發表活動剪影】
2010年11月5日,那是個微涼、飄著細雨的夜晚。
我們在台北光點,用歡笑與歌聲,迎接了里慕伊這本新書的誕生……
想感受現場的熱烈盛況? 點這裡,我要看更多
【延伸閱讀】
一部刻畫馬來西亞原住民樣貌的經典文學鉅作!
李永平《大河盡頭》
《大河盡頭》上卷:溯流
定價420元
《大河盡頭》下卷:山
定價460元
作者╱李永平
賀《大河盡頭》(上卷:溯流)
榮獲2010第三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專家推薦獎!
全新改版書衣,與下卷同步登場,全套完整珍藏
《中國時報》2008年〈開卷〉:是好書,也是好看的書。
氣勢如此壯闊磅礡、風格如此奇詭華麗的史詩般長篇小說,華文世界的作家,幾乎無人能出其右!馬克.吐溫留下了不朽的密西西比河的少年歷險;李永平則寫盡了婆羅洲雨林的卡布雅斯河的成長傳奇。
叢林,在我的小說《大河盡頭》中不只是故事背景,同時也是全書的中心象徵、具體而微的小宇宙,甚至,在我心目中,它才是小說的真正主人翁呢。--李永平
《大河盡頭》上卷〈溯流〉只寫了一行人到卡布雅斯河中段的奇幻經歷,便足以懾人心魄。下卷〈山〉續寫主角少年永的朝山--峇都帝坂山旅程,遭遇驚險的生命中各種不凡的刻骨經驗。而在閱讀過程中,獨特的詞藻,雄渾、雷霆萬鈞、瞬息萬變……,都令人目眩神迷、驚呼連連。
《大河盡頭》(下卷)對歷史與文明的思索,對蠻荒世界的原生物種的描繪,還有對雨林環境的未來隱憂,以及對原住民們的風土文化的尊崇,……都是作者原始記憶中的原鄉物事。例如:原住民肯雅族的「帕兮喇咿」(遠行)老戰士警告,「在陰曆七月十五日登上峇都帝坂聖山,在大河上會出現畢生難忘的景象」;伊班人口中的:「英普獠・北奔吉」(長臂猿啼鳴的時刻),深藏一個美麗的密語;婆羅門鳶是大神辛格朗・房龍的御前鳥;在雨林暴雨山洪爆發後,不知自何處湧現流動在河面,大批不可思議的各類垃圾;在聖山峇都帝坂山腳下,五面殊異的湖泊,都各司其職……
名家推薦
描寫東南亞的華文文學再難找到這樣的場景,凸現文明與蠻荒,原鄉與異鄉,移民、殖民,與原住民間的衝擊,也因此,李永平為他「想像的鄉愁」搭出了華麗的舞台。--教授/王德威
身為馬華作家在台灣的開基先驅,作者持續為婆羅洲小說推陳出新。情欲與種族、神話與歷史在南洋雨林裏轇轕翻轉,虛實交織的敘述中映照殖民與後殖民勢力的橫暴。氣勢磅礡、視野恢宏,堪稱作者近年長篇小說中最平易近人的一部。--范銘如/政治大學台文所教授
我們不妨說,李永平將索多瑪場景從《海東青》的台北花花世界搬到《大河盡頭》的印尼熱帶雨林。到了成長小說《大河盡頭》,則換成三十八歲的克絲婷領航,帶領十五歲少年永通過成年儀式,跨越成長的門檻,透視人性、原初情慾與生命的意義。--中山大學外文系副教授/張錦忠
《大河盡頭》可與波蘭裔英國作家康納德的《黑暗的心》媲美。在優秀傑出的小說家那裡,刻骨銘心的童年記憶是取之不盡和用之不竭的思想資源,往往化為電光火石的神來之筆。--亞洲週刊
購書連結
博客來網路書店 誠品網路書店 金石堂網路書店 城邦讀書花園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