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出版BLOG
麥田出版將以更開闊的眼光、更穩健的步伐,開拓屬於二十一世紀的新閱讀。

CAMUS-BILD.jpg 

                                                                                      本文轉載自:聯合報 黃碧端-半月文學史專欄

卡繆的《異鄉人》在一九四二年出版,當時他二十九歲。這本書成為二十世紀的經典名著,不僅暢銷,而且影響深遠。

卡繆有明星臉。《異鄉人》出版那年,電影經典《北非諜影》首映。卡繆和男主角亨佛來鮑嘉外貌的神似,立刻就吸引了媒體和攝影家的注目。巧的是卡繆本人和鮑嘉在電影裡所飾演的角色Rick也相似,當時都參與地下抗戰團體,從事對抗納粹入侵的工作。

卡繆還和另一個有幾分神似的偶像演員詹姆士狄恩有著不幸的巧合:兩人都在英年死於車禍。

一九一三年的十一月七日,卡繆生於當時法屬的北非阿爾及利亞,一歲喪父,在寡母撫養下艱辛成長,一直到大學的教育,都在阿爾及利亞完成。大學畢業後卡繆在當地一個反法國殖民的報社當記者。二十五歲時卡繆到了巴黎,二次大戰正在進行,他加入地下抗德組織,為《戰鬥報》寫專欄。也是在這段期間,卡繆寫了主要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異鄉人》。《異鄉人》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詳:男主角莫梭以一種絕對冷漠、無視於道德教條的姿態存在,他不但在喪母的當天,跟女友歡愛,又莫名其妙地在大太陽底下開槍打死了一個阿爾及利亞人,而這些行為既無涉於他是否不愛母親,也無涉於他是否恨那阿爾及利亞人。《異鄉人》通篇表現的是人存在的孤立疏離,和人生處境的荒繆。男主角囚監期間,卡繆用了很多篇幅來描述他生命中許多凌亂跳接的情境,最後也以荒繆的判決讓他被處死。

存在的「荒繆」和孤絕,誠然是《異鄉人》的最基本意念,出於類似的信念,卡繆在四年代也寫了兩本同情無政府主義的劇本。但卡繆也是矛盾的,哲學理念上對存在荒繆的張揚並不表示卡繆自己能超然於道德判斷或國家意識--否則便不會有從事地下抗德的卡繆。就這點來說,卡繆在一九四五年出版的文集《致德國友人書》便剖析了自己的道德意識的發展。他的另一個名著,長文《薛西佛思的神話其實也可解讀為對這個矛盾的自剖:薛西佛思為了替人類偷到火種,被天神懲罰背負一個永無止期的勞苦,把一個大石每天從山腳推到山頂,大石自然會滾下來,明天要再重新推上去……。薛西佛思因此從事的是無終點也無任何意義的苦工。這是存在的荒繆,然而,藉由薛西佛思,卡繆說,「推石上山的勞苦便足以充實一個人的心,我們必須想像薛西佛思是快樂的」;他的第二本小說《瘟疫》裡,也同樣彰顯了在死亡阻絕的瘟疫之城裡,責任──抗拒災難的努力──的意義。 

卡繆在一九五七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大會推崇他是一個「具備了不起的純淨、高度專注和理性的文體家」。卡繆則自謙不知自己何以能膺此榮寵。但在整篇的得獎演說中,他談的仍是藝術家(作家)的責任,「只有作家,」他說,「單單把世人共有的歡愉或痛苦用他獨有的方式描繪出來,便能牽動無數的人。作家因而無權與世隔絕,他必須服膺於最卑微也最普世的真理。……作家也因而不能自外於艱難的責任;他若不為受苦的人服務,很快地便會喪失他的能力。此時即使暴君動員了百萬大軍,也無法拯救他於孤立──就算,不,尤其是如果他竟是與他們同調的話。……」這話,當然部分也是為提醒聽眾二次大戰的慘痛和作家面對「暴君」應有的姿態,那剛好是他在戰爭中選擇的立場。

年代的卡繆聲望如日中天。訪美時一位美國記者形容他是「耀眼的人物、文學天才、存在主義偶像、東西冷戰中的西方標竿、抗德英雄,還加上亨佛來鮑嘉的形象和諾貝爾的光環!」但這樣一個人物,一九六年在一場巴黎郊外的車禍中喪生,現場草叢中留下他未完成的自傳手稿,得年四十七歲。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789861735559.jpg 

《關鍵17秒說話術》/言いたいことが確実に伝わる17秒会話術
安田正
2009.09出版

同事老是誤解你的意思,造成進度的延誤; 

你的提問或解說,常讓客戶越聽越困惑; 

上台報告時,你總發現台下心不在焉;

你常聽到別人說:「那你到底想說什麼?」……

 

說話沒重點是工作的致命傷! 

為什麼同一件事,有的人能說得如此有條有理,而有的人卻只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在職場上,表達能力絕不止是個人的魅力問題,而是攸關工作的進度、接洽提案的順利與否、與部屬和上司間溝通的重大關鍵。無法完整表達自己的意思,工作就等於沒有完成!

■不善表達的人常犯的毛病:

想到什麼說什麼,沒有重點也沒有邏輯

—用詞曖昧模糊,聽的人想的跟你想的完全是兩回事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9789861735405-300.jpg

《小店》Dough:A Memoir
莫特‧查克特/Mortz Zachter
2009年9月出版

生命裡總是充滿了荒唐怪誕,那些詭異得可以的事情,甚至無須以合理的方式出場,因為,它們真切地存在過。——193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路伊吉‧皮蘭德婁 

從小到大,我一直覺得我們家很窮,不是無家可歸、三餐不繼的那種窮,而是那種對於「我們過不起更好的生活」了然於心的窮。我們只住得起一房一廳的公寓;夏天度假只能選擇廉價旅館;洋基球場裡,只買得起在柱子後面的座位;在我三十六年的人生裡,清楚明白那種「只買得起廉價品」的人生裡是不可能有一百萬美金的。

咦,慢著,你是說我們真的有?!

瘋狂、幽默、溫暖,一段「富人窮生活」的奇妙人生 

作者莫特.查克特的童年全都耗在自家在曼哈頓下東區辛苦經營的小麵包店裡,他的故事代表了每一個緊密相連、辛勤不懈,懷抱著美國夢的家庭。回憶交錯過去與現在,慢慢拼湊出這個橫跨半世紀的家族是如何過著一種「不可思議」的富人窮生活。最後發現,自己繼承的不只是鉅額的遺產,還有他父母那一代留下來的一種對家庭、愛與金錢的獨特觀念。

 

「雪下的很大啊。」哈利舅舅說著。

「你們覺得今天會有人送貨嗎?」媽媽問道。

「大概只有科恩吧,他是個瘋子,才會在這種天氣工作。」,哈利舅舅回答。

「那……我們在這裡做什麼?」

「像我說的,海倫,只有瘋子。」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9789861735498-300.jpg

 

《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 夜は短し歩けよ乙女

森見登美彥

 2009.9月出版

 

 

2009年日本最多人在讀他的書, 

他,是最不正經的天才──森見登美彥報到! 

「讀者諸賢:春宵苦短,把酒當歌,讀小說就該哇哈哈大笑啊!  」

 

喜愛日式狂想小說的讀者久等了!

與萬城目學(《鹿男》作者)並稱「京大雙璧」,重量級新人森見登美彥終於登臺!

萬城目學也讚歎:「讀森見登美彥解答了我一直以來在創作上的疑惑!」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CAMUS-BILD.jpg

                                                                              

菸不離手、笑看人世、洞悉人性、擁抱荒謬的性格大師,

堅稱「我不是存在主義者」的存在主義代表作家——卡繆

 

生於北非法屬殖民地窮困的工人家庭

總是菸不離手、帶著一抹滿不在乎的微笑、眼裡流露出彷彿洞悉一切的眼神,被譽為「存在主義代表作家」的卡繆,一九一三年十一月七日生於當時為法屬殖民地的阿爾及利亞。他的父親是個孤兒,原為酒窖工人,在卡繆一歲時死於一次世界大戰。母親近乎全聾、口吃且不識字,丈夫死後只得投靠卡繆的外婆。此時外婆已罹患盰癌,行將就木,與他們同住的一位舅舅又癱瘓,就這樣,外婆、母親、兩位舅舅,加上哥哥與卡繆,貧困艱苦的一家三代六口人擠在培爾克(Belcourt)工人住宅區狹小的公寓中,沒電可用,也沒有抽水馬桶,卡繆便在如此匱乏的條件下長大,夾處在多數阿拉伯人與少數歐洲混合血統的移民之中。

卡繆的母親總是鬱鬱寡歡,為逃避不愉快的家庭生活,卡繆專注於課業及體育活動。小學老師發現了他的天賦,不只為他爭取到高額獎學金,更在悉心教導下幫助他通過畢業會考,進入阿爾及爾中學就讀。中學時期的哲學課老則將柏格森與尼采的思想介紹給卡繆,也讓卡繆認識了工聯主義,為卡繆日後選擇就讀哲學系及加入阿爾及利亞共產黨埋下種子。

 

掙得一家之言地位,卻驟然隕落的諾貝爾文學獎巨星

  十七歲起,卡繆的閱讀領域愈趨廣博,除了法國經典文學,也涉獵當代作家作品,如紀德蒙泰朗、馬爾羅等,進而萌生走上寫作之路的想法。童年的成長背景,更使得貧窮成為他作品中的一大主題,此一特點在被統稱為「阿爾及利亞時期雜文」(Écrits algériens)的文集《非此非彼》(L'Envers et l'endroit)、《婚禮》(Noces)和《夏日》(L'Ete)中最為顯著

大學時期的卡繆對戲劇產生興趣,爾後創作的劇作《誤會》(Le Malentendu)與《卡利古拉》(Caligula)皆為「荒謬劇」立下里程碑。大學畢業後,卡繆曾加入反殖民主義刊物《阿爾及爾共和報》(Alger-Républicain)成為記者,專寫有關北非卡拜爾地區阿拉伯貧民的相關報導,後來收入他的《時事論集》(Actuelles)中

二次大戰期間,對人之存在抱持荒謬觀的卡繆,出版了最能體現他這種觀點的代表作──小說《異鄉人》(L'Étranger)和長篇論說文《薛西弗斯的神話》Le Mythe de Sisyphe)。另方面,也加入地下刊物《戰鬥報》(Combat)反抗納粹德國的行列,以筆代槍積極參與政治活動。

此時的卡繆已是法國文壇舉足輕重的人物,繼「荒謬之作」(L’ Absurde)《異鄉人》,卡繆關注的焦點轉向「反叛」,並留下「我反叛,故我在」(Je me révolte, donc nous sommes. 的名言,第二部小說《瘟疫》(La Peste)及第二部長篇論述作品《反叛者》(L'Homme révolté)成為他最具代表性的「反叛之作」(La Révolte)。

一九五七年,四十四歲的卡繆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生於非洲的獲獎人,同時也是僅次於吉卜林(Rudyard Kipling)第二年輕的得主。然而,得獎後三年,卡繆就死於一場車禍意外,這位驟然隕落的一代大師,也成為最為早逝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