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US-BILD.jpg 

                                                                                      本文轉載自:聯合報 黃碧端-半月文學史專欄

卡繆的《異鄉人》在一九四二年出版,當時他二十九歲。這本書成為二十世紀的經典名著,不僅暢銷,而且影響深遠。

卡繆有明星臉。《異鄉人》出版那年,電影經典《北非諜影》首映。卡繆和男主角亨佛來鮑嘉外貌的神似,立刻就吸引了媒體和攝影家的注目。巧的是卡繆本人和鮑嘉在電影裡所飾演的角色Rick也相似,當時都參與地下抗戰團體,從事對抗納粹入侵的工作。

卡繆還和另一個有幾分神似的偶像演員詹姆士狄恩有著不幸的巧合:兩人都在英年死於車禍。

一九一三年的十一月七日,卡繆生於當時法屬的北非阿爾及利亞,一歲喪父,在寡母撫養下艱辛成長,一直到大學的教育,都在阿爾及利亞完成。大學畢業後卡繆在當地一個反法國殖民的報社當記者。二十五歲時卡繆到了巴黎,二次大戰正在進行,他加入地下抗德組織,為《戰鬥報》寫專欄。也是在這段期間,卡繆寫了主要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異鄉人》。《異鄉人》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詳:男主角莫梭以一種絕對冷漠、無視於道德教條的姿態存在,他不但在喪母的當天,跟女友歡愛,又莫名其妙地在大太陽底下開槍打死了一個阿爾及利亞人,而這些行為既無涉於他是否不愛母親,也無涉於他是否恨那阿爾及利亞人。《異鄉人》通篇表現的是人存在的孤立疏離,和人生處境的荒繆。男主角囚監期間,卡繆用了很多篇幅來描述他生命中許多凌亂跳接的情境,最後也以荒繆的判決讓他被處死。

存在的「荒繆」和孤絕,誠然是《異鄉人》的最基本意念,出於類似的信念,卡繆在四年代也寫了兩本同情無政府主義的劇本。但卡繆也是矛盾的,哲學理念上對存在荒繆的張揚並不表示卡繆自己能超然於道德判斷或國家意識--否則便不會有從事地下抗德的卡繆。就這點來說,卡繆在一九四五年出版的文集《致德國友人書》便剖析了自己的道德意識的發展。他的另一個名著,長文《薛西佛思的神話其實也可解讀為對這個矛盾的自剖:薛西佛思為了替人類偷到火種,被天神懲罰背負一個永無止期的勞苦,把一個大石每天從山腳推到山頂,大石自然會滾下來,明天要再重新推上去……。薛西佛思因此從事的是無終點也無任何意義的苦工。這是存在的荒繆,然而,藉由薛西佛思,卡繆說,「推石上山的勞苦便足以充實一個人的心,我們必須想像薛西佛思是快樂的」;他的第二本小說《瘟疫》裡,也同樣彰顯了在死亡阻絕的瘟疫之城裡,責任──抗拒災難的努力──的意義。 

卡繆在一九五七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大會推崇他是一個「具備了不起的純淨、高度專注和理性的文體家」。卡繆則自謙不知自己何以能膺此榮寵。但在整篇的得獎演說中,他談的仍是藝術家(作家)的責任,「只有作家,」他說,「單單把世人共有的歡愉或痛苦用他獨有的方式描繪出來,便能牽動無數的人。作家因而無權與世隔絕,他必須服膺於最卑微也最普世的真理。……作家也因而不能自外於艱難的責任;他若不為受苦的人服務,很快地便會喪失他的能力。此時即使暴君動員了百萬大軍,也無法拯救他於孤立──就算,不,尤其是如果他竟是與他們同調的話。……」這話,當然部分也是為提醒聽眾二次大戰的慘痛和作家面對「暴君」應有的姿態,那剛好是他在戰爭中選擇的立場。

年代的卡繆聲望如日中天。訪美時一位美國記者形容他是「耀眼的人物、文學天才、存在主義偶像、東西冷戰中的西方標竿、抗德英雄,還加上亨佛來鮑嘉的形象和諾貝爾的光環!」但這樣一個人物,一九六年在一場巴黎郊外的車禍中喪生,現場草叢中留下他未完成的自傳手稿,得年四十七歲。

卡繆的意外死亡,震驚世界的程度大概只有詹姆士狄恩和甘迺迪總統之死可以比擬。嚴格說來,劇本、議論文之外,卡繆只寫了三部小說,卻比長他十歲的沙特早八年獲諾貝爾獎,有人因此推論這是後來沙特拒領諾貝爾的原因;巧合的是,詹姆士狄恩一生也只拍了三部片,便兩度入圍奧斯卡,車禍死亡時(1955)只有二十四歲,卻成為美國人永恆的偶像和存在主義時代叛逆的象徵!

在某一意義上,五、六年代所以狂飆頹廢又風流蘊藉,是因為那個時代出現的是許多這樣的人物。    

        Clipboard01.jpg            

 法國Gallimard授權,

全新法文直譯版

雙書衣《異鄉人》正式登場!

 

前往購書GO

博客來誠品金石堂讀書花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麥田出版 的頭像
    麥田出版

    麥田出版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