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1075期《商業週刊》搶先書摘 刊出《蒙曼說唐- 武則天》,麥田文學部落格 同步與您分享書中精采內容!
 
她的一面是傳聞中的弒女、屠兄、任用酷吏;她的另一面是禮賢下士,發掘人才,促進社會階層流動,史家稱其「上承貞觀、下起開元。
無論處於哪個時代,都可以因著時代不同,而對這位中國歷史奇女子有不同詮釋,她就是武則天。
如果由一位距離武則天一千三百年的女性來詮釋這位中國第一個女皇帝,將會是怎樣的觀點?中國大陸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在大陸擁有上億觀眾,聽歷史學家說書、說人。由講壇講稿集結的《蒙曼說唐-武則天》,在中國上市首季狂銷三十萬冊。這位生於一九七五年,主要研究領域為隋唐史及中國古代婦女史的大陸女性歷史學者,有活力的演講風格,透過現代的語言,揭開了層層面紗,為二十一世紀的讀者呈現出一個清晰而人性,甚至相當具現代感的武則天。

 
為什麼叫她武則天。其實“則天”二字,並非她的本名,而是她晚年退位之後,新皇帝李顯給她的尊號“則天大聖皇帝”中的前兩個字。此前她並沒有用過這個名字,甚至聞所未聞。她去世後,諡號“則天大聖皇后”,到了玄宗天寶年間,又追尊為“則天順聖皇后”,但是無論怎麼變,“則天”這兩個字一直保留著,成為唐朝人對她的一個基本評價。這個評價非常高,什麼是“則天”?《論語》說“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則天”就是取則於天,取法於天。美則美矣,但畢竟是尊號,不是名字。
那麼她有沒有自己的名字呢?她當皇帝前後,為了造輿論,曾經給自己取了個名叫“武曌”。這個“曌”字是她新造的,意思是“日月當空”,說自己像太陽和月亮一樣普照著萬里江山。這是一個很有氣魄的名字,但已經是她六七十歲當皇帝前後的事情了。那麼,現在通過各種影視劇深入人心的“武媚娘”是不是她的本名呢?其實也不是。那是她在給唐太宗當才人的時候太宗給起的名字,我們下一集還要提到。那麼,在入宮之前,就是武則天小時候,父母管她叫什麼名字呢?歷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記載,已經湮沒無聞了。這樣說來,一千多年來如雷貫耳的武則天,居然是一個無名英雄。在她死後的一千多年裏,人們一般管她叫“武后”。
近代以來,因為女權運動的興起,人們覺得中國歷史上就出了這麼一位獨一無二的女皇帝,有大力表彰的必要,再叫她“武后”就不能彰顯她作為女皇帝的身份了。那究竟叫她什麼好呢?當時的人們覺得“則天”這個尊號非常有氣勢,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她的豐功偉績,所以就開始叫她“武則天”,後來約定俗成,就漸漸成為她的通用之名了。我們今天為了方便起見,還是按照近代以來的習慣,就管她叫“武則天”。
按照咱們中國人的敍事習慣,偉人一般從童年時期就會表現得與眾不同,所謂“三歲看老”嘛。那麼童年的武則天有沒有特別神奇的地方呢?有關武則天的童年生活,留下來的記載不多,但是有一件事情被記錄了下來,顯得頗為靈異。
 
出生不凡,自小龍睛鳳頸
算命的預言將為天下之主
據《新唐書•袁天綱傳》記載,在她小的時候,父親武士彠就任利州都督。當地有一個相面大師叫做袁天綱,曾經給她看過相。袁天綱有一次路過武則天家,巧遇楊夫人。袁天綱一見,馬上說,夫人您生得骨法不凡,家中必有貴子。哪個當母親的聽到這種說法不高興啊?楊夫人馬上把袁天綱請到家裏,想讓他看看到底哪個孩子是貴子?按照當時的習慣,先看兒子。武元慶和武元爽就被拉出來了,袁天綱看了看,說,這兩個郎君長得不錯,以後是個保家之子。接著,又把大女兒給叫出來,袁天綱又看了看,說,這個小娘子生得也不錯,以後肯定是個貴夫人,可惜呢,不利其夫。她大福大貴之後,丈夫卻得不著好。再接著,奶媽就把武則天給抱出來了。武則天當時還特別小,穿著一身男孩的衣服。其中的緣由我們也明白,母親生了三個女兒,挺盼著要兒子的。可是沒有兒子怎麼辦呢?先把這個女兒當男孩打扮著吧。袁天綱一看這小孩兒,臉色驟然一變。楊夫人和武士彠都感覺到了,馬上就問,袁先生,您看我們這個孩子怎麼樣啊?袁天綱搖搖頭,說,看不好,你得讓她下地走兩步。武則天就走了兩步,忽閃著一雙大眼睛看著袁天綱。袁天綱說,哎呀,不得了,這個郎君生得是龍睛鳳頸,這是大福大貴的樣子,他怎麼會是個男孩呢?如果是女孩,必定為天下之主啊。
這段神奇的記載是否可靠呢?有人認為是真的。日本人原百代在她寫的《武則天傳》裏頭,就把這個事情看成是武則天一生力量的基礎,認為武則天正是靠了這次算命結果的鼓舞,才在以後的人生搏鬥中百折不撓,直到最後走上皇帝的寶座。但是我覺得這個故事和漢高祖斬白蛇起義一樣,都是帝王神話,不足為憑。在我看來,不是因為這次神奇的算命,武則天才有了日後的皇位,而恰恰是因為她最後當上了皇帝,才有了這個神奇的預言。換言之,這是後來編造的,而且沒準兒是武則天自己授意編造的。
 
隨父親跑遍半個中國
比一般女孩更聰明、勇敢
那麼,武則天的童年究竟是怎麼度過的呢?我覺得,她就像同時代的所有官僚人家的少女一樣,過著無所用心、養尊處優的生活。如果說有什麼不一樣的話,那就是她比一般的少女多走了一些路,也多讀了一些書。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最初是三品的工部尚書,在長安當官,唐高祖晚年,他轉任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從此離開了京城。此後,他陸續擔任過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荊州都督,最後死在荊州都督任上。按照中國人的習慣,死後靈柩返回自己的老家並州。從我們今天的地理概念來看,揚州在江蘇,豫州在河南,利州在四川,荊州在湖北,並州在山西。由於武士彠四方為官,武則天也就追隨著父親跑遍了半個中國。我們姑且稱之為“行萬里路”。又因為她的母親楊夫人喜歡文史,不擅女紅,家庭的耳濡目染,母親的言傳身教,必然對女兒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武則天也像母親一樣熟讀文史,我們姑且稱之為“讀萬卷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當然是增長見識與才幹的最佳手段,這使得武則天較之一般官僚人家的少女更加聰明和勇敢。勇敢和聰明確實都是好事,但是,如果武則天一直在這樣的家庭裏長大,然後依據門當戶對的原則嫁給一個門戶相當的人家,她的智慧和勇氣也終究會消磨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不會對環境產生太大的影響。
 
父逝結束了她的幸福童年
淪為任人欺凌的弱女子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上天沒有給武則天過這種平淡生活的機會,她的幸福童年在十二歲的時候突然結束了,那是在貞觀九年(635年)。唐高祖李淵因病去世,武士彠聞知舊主的死訊,心裏非常悲痛,沒多久也嘔血而死,享年五十九歲。家主去世,新寡的楊氏夫人帶著三個女兒扶柩回到並州老家。由於武士彠是三品大員,所以當時擔任並州都督的李勣親自監護葬禮。我們以後會講到,這個人在武則天的生命中將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不過此時的他只是例行公事而已。武則天當時肯定不會注意到李勣的存在。因為她還沉浸在悲痛之中,她悲痛的不僅僅是父親的去世,還有家庭生活的驟然改變。回到並州後,武則天原來所熟悉的那個簡單的核心家庭一下子變成了鉤心鬥角的聯合家庭。父親死後,家裏原來潛藏著的各種矛盾一下子爆發了。武士彠與前妻生的兩個兒子武元慶和武元爽,對繼母楊氏和她的三個女兒非常不客氣。這個我們容易理解,因為三個小姑娘還都沒出嫁,按照唐朝的習慣,出嫁還要分割財產。武元慶和武元爽一想到這兒,便對這三個妹妹不由得討厭起來。此外,武氏是一個大家族,一般來說,在中國古代,族人在處理這種家庭矛盾的時候,通常向男不向女。為什麼呢?男孩是一家人,還要在大家庭裏共同生活,而女孩子遲早要嫁出去的。武氏族人對楊夫人母女也非常刻薄,特別是兩個堂哥,一個叫做武惟良,一個叫做武懷運,對這娘兒幾個態度極其惡劣。從養尊處優的高幹子弟一下子變成任人欺淩的弱勢女子,武則天心裏充滿了陰影。這樣的命運,還有沒有發生轉機的可能呢?
 
為扭轉命運入宮
十四歲受封五品才人
自古以來美麗就是女人改變命運的重要資本。楊夫人看著女兒豐麗的小臉,也不禁開始動起重振家聲的念頭。她一有這個念頭,整個楊氏家族就開始行動了。當時,楊氏一族至少有兩三個姑娘都正當著太宗的妃嬪,這些人就開始在宮裏宣傳起武則天的美貌來。一來二去,當然就傳到了唐太宗的耳朵裏。唐太宗當時正是後宮寂寞,決定徵召她進宮當才人。那正是:武家有女初長成,一朝選在君王側。這“才人”是個什麼稱號呢?古代普通男子有妻有妾,皇宮裏呢,當然也有高下貴賤之分。皇帝的嫡妻,也就是大老婆,叫皇后。在皇后之下,皇帝的小老婆們也就是妃嬪,也是分等級的,並且每個等級都有固定的員額。第一等叫妃,有四人,為一品;妃之下是二品的嬪,共九人;嬪之下,第三等是婕妤,九人;婕妤之下是四品的美人,也是九人;再往下就是第五品的才人,還是九個人。
進宮是好事還是壞事?這很難說清楚。一方面,十四歲的小姑娘,進宮就封為五品才人,確實是很榮耀的事情。另一方面,“後宮佳麗三千人”,皇帝身邊的女人很多,可是真正能夠得寵的人卻寥寥無幾,所謂“三千寵愛在一身”,中獎率很低啊。大部分妃嬪都是寂寥一生,出頭的指望很小,所以一般的父母都不捨得讓女兒去冒險。楊夫人雖有心讓女兒改變命運,但事到臨頭還是難以割捨,聽到這個消息後,日夜啼哭。但是武則天不是這麼想,她覺得家裏的生活前景很暗淡,如果進了宮,也許會有新的機會。大概是她父親武士彠喜歡冒險的基因遺傳給了她吧,她願意去冒險。
臨上車進宮的時候,武則天對母親回眸一笑,說:“見天子庸知非福?”您怎麼知道見皇帝不是一件好事呢?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個十四歲的小姑娘,已經表現出不一般的見識和膽量。
就這樣,貞觀十一年,武則天帶著改變命運的夢想,正式進入了宏偉壯麗的大唐宮殿。剛進宮的時候,唐太宗確實喜歡過她,還給她起了個名字叫“武媚娘”,因為這個小姑娘長得是嬌媚動人啊。這個名字初聽起來也許會覺得不錯,可是不能太認真,為什麼呢?“武媚娘”其實是從隋朝開始就流行的一首歌曲的名字,猶如N多年前流行過的歌曲“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如果給女朋友起個名字叫“小芳”,在那個時代就會覺得有失莊重。透過這個名字,我們也可以看出,武則天在唐太宗心目中,就是可以隨玩隨丟的一個小玩意兒。喜歡了一段時間以後,軍國大事一忙,太宗就把她丟到腦後去了。武則天可是帶著夢想進宮的,她怎麼能夠容忍皇帝把自己忘了呢?她要尋找機會,在皇帝面前表現自己。怎樣才能夠表現自己呢?有一個故事流傳很廣,是武則天晚年親口說出來的,我們姑且把它叫做獅子驄事件。獅子驄是一匹馬的名字,由於鬈毛像獅子似的,所以叫做獅子驄。這匹馬長得高大威猛,神駿異常,但是性子暴烈,沒有人能馴得了它。唐太宗是個愛馬之人,為此很是著急。
 
挺身要為皇帝以匕首馴馬
「獅子驄事件」展霸氣
有一天,他帶著一群妃嬪到馬廄來看這匹馬。看到這裏大家可能要覺得奇怪了,妃嬪不好好待在後宮看花鳥魚蟲,出來看馬做什麼呢?這就涉及唐朝的社會背景了。唐朝的統治者有北方胡人的血統,受此前北方民族的影響,對婦女的束縛比較少。婦女不纏足,經常參加戶外活動,比如踏青啊,打獵啊,打馬球啊。特別是宮廷婦女,常常需要陪伴皇帝一起狩獵,對馬並不陌生。唐代畫家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就表現了宮廷婦女騎馬游春的場景,好多出土的唐代陶俑都有女子騎馬的形象。
就是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有一天,風和日麗的,唐太宗在一群妃嬪的擁簇之下來看馬來了。這之中就有武則天,她進宮許久,還沒引起皇帝的格外關注呢。太宗圍著獅子驄轉了一圈,不由得歎息:這真是一匹好馬呀,可惜就是沒人能馴得了。其他的妃嬪都默不作聲,一片寂靜。突然,武才人挺身而出,說:陛下,我能治服它!唐太宗吃了一驚。武則天款款地說道:不過,我需要三樣東西。第一,鐵鞭;第二,鐵錘;第三,匕首。唐太宗說:這可不是馴馬的東西啊,你要這些東西幹什麼啊?武則天笑道:陛下,這馬如此暴烈,必須用特殊手段。我先用鐵鞭抽它,如果它不服,我就用鐵錘錘它腦袋,如果它還不服,我就一匕首捅了它。哎呀!唐太宗聽了心裏是哇涼哇涼的:面前這個嬌弱如花的小姑娘,怎麼說起話來這麼狠呢!一時半會兒他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過了好一會兒,太宗終於訥訥地說了一句:你真了不起。說完之後呢?這事兒就沒了下文,既沒有封官,也沒有賞賜。可見,武則天在太宗面前的第一次表現以失敗而告終。(本文摘錄自第一、二回)
 
想看更多精采情節?
敬請期待7月3日上市《蒙曼說唐---武則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