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出版BLOG
麥田出版將以更開闊的眼光、更穩健的步伐,開拓屬於二十一世紀的新閱讀。

推薦序│誰是希特勒?

 文/伍碧雯(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納粹執政初期,一名住在柏林的猶太人戈特霍爾德(Gotthold B.),站在街頭不斷地舉起右手高喊:「希特勒萬歲。」這個舉手禮只有德國人可以使用,猶太人禁止這麼做。戈特霍爾德被強制送到精神病院,醫生告訴他:「你有精神病」,他回答:「天啊!如果我有精神病,那麼全德國人都有精神病!」這並不是虛構的笑話,而是一所柏林精神療養院的真實紀錄。這般直白的回答,當場聽聞的醫護人員可能啼笑皆非,也可能覺得是辱國之說。但是當納粹政權垮台後,學者專家試圖用各種理論,剖析德國人狂烈支持「領袖」的現象,卻仍然無法圓滿詮釋時,「全德國人都有精神病」的極簡答案,或許解答了眾人心中的謎團,甚至一針見血地說出了部分歷史真相。

 

許多納粹時期留下的影像紀錄,都可證明希特勒確實深受德國群眾的狂烈擁戴,例如以1934年紐倫堡納粹黨大會為主題的影片《意志的勝利》(Triumph des Willens)。影片的前幾分鐘,即出現大批迎接希特勒降臨、光臨紐倫堡的群眾夾道歡呼,舉手致意。導演蘭妮.萊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表示,這些並非她找來的臨時演員,而是紐倫堡與附近村莊居民自主前來,湧向「領袖」表達敬意而入鏡。影片中可見許多婦女因望見希特勒而興奮尖叫,伸直了右手行禮,左手則抹去喜極而泣的淚珠,順便遮掩嬌羞的臉龐;希特勒則是以靦腆的笑容,回應迷戀他的女粉絲。這些未造假的畫面,呈現了部分歷史真相,戈特霍爾德「全德國人都有精神病」的說詞,似乎也得到了驗證。

 

我們並不滿足於這些部分、零碎的歷史真相,我們很想知道全部的歷史事實。

 

今日看來,希特勒當然是一個極端反派的政治人物、凶悍的戰爭發動者,也是屠殺德國弱智者、滅絕猶太人,讓集中營成為「世界肛門」anus mundi[1]的總舵手。但是在193040年代,他卻是深具魅力與魔力,獲得眾多德國人掌聲肯定、歡呼與愛戴的「領袖」。當時的德國人究竟怎麼了?狂熱支持他的廣大群眾在想什麼?盲點何在?我們真的很想知道答案。我們也很想知道希特勒如何從一個奧地利的Nobody,爬升成德國的Somebody?這個人物是德國歷史中擺脫不掉的負面遺產,二戰後的德國人怎麼研究他?如何詮釋他?「現在的德國人沒有罪,但是有責任。」這是2013年某位德國年輕歷史教授在廣播中的陳述。我們進一步問:那麼現在的德國人有什麼責任?答案很清楚:有記住歷史的責任,替德國與全世界記住這段暗黑、負面的歷史。德國人有責任維護這段歷史記憶,讓製造「世界肛門」的狂人,在現在、未來,永永遠遠絕跡。

 

說希特勒在台灣與全世界擁有極高的知名度,應該不會有人反對。如果在台北街頭隨機詢問路人:「提到德國歷史的知名人物,你立刻想到誰?」十之八九應該會首選「希特勒」。偶爾遇到虔誠的基督新教徒,答案可能會變成「馬丁路德」。但是馬丁路德身處的16世紀,「德國」這個國家根本還沒有出現,那時候是大大小小政治主體林立的「德意志地區」。因此請他們重新回答,「希特勒」這個名字很可能就會冒了出來。

 

為何是希特勒?為何不是李鴻章遊歐時,請教強國之道的退休首相俾斯麥?為何不是差一點讓18歲的醇親王載灃,下跪磕頭道歉的德皇威廉二世?為何不是在華沙猶太隔離區起義紀念碑前,雙膝跪地懺悔的西德總理威利.布蘭德(Willy Brandt)?東德消失的「統一總理」海爾穆.柯爾(Helmut Kohl, 1930-2017,他在生前完成了西德擴大,大抵也不可能成為台灣人認識的德國歷史名人之首位。可能的解釋是:雖然這些人也很有名,富有歷史地位,但是與希特勒相比,他們都不夠壞、不夠瘋、不夠狠,當然更不如「希特勒」這個品牌所代表的暗黑、癲狂、自我毀滅與滅絕他人的驚悚形象。

文章標籤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首部【希特勒傳記】完整譯作!

一場納粹德國的歷史導覽,反思台灣過去的歷史和當前轉型正義的課題

 

希特勒往往不被視為德國晚近歷史的一部分,而是當作一種歷久彌新的現象。看看網路和新聞媒體,幾乎每天都可以找到關於希特勒的新鮮事。
希特勒這位歷史人物在華人社會裡也始終帶著高人氣。在台灣,不缺關於納粹第三帝國的讀本,也出版了許多各種側寫、評論希特勒的書,
但是在偏向將變遷歸因於人的歷史文化裡,獨獨沒有一本真正紮實地關於希特勒的傳記,是一個奇特的缺憾。
這是一本遲到已久的傳記。
 
同時,這也是一個年輕魯蛇翻身的故事。
 
 
文章標籤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比起生命,死亡更讓人著迷!

 

繼《病玫瑰》與《手術劇場》之後,又一絕美新冊異色登場!

本書收錄美女如雲,她們永遠不會老去,卻也從來不曾活過。

image

 

原是為了解答疑惑而生的產物,經過百年的變遷,卻引發了更多的疑問。不會腐壞、永遠美麗的蠟製女神,無論出於什麼理由、經過多少世代,人似乎都會被她所吸引,「解剖維納斯」的魅力究竟何在?

 

十八世紀末,佛羅倫斯蠟藝師蘇西尼(Clemente Susini)製作了一具真人尺寸的蠟製女神像。義大利藝術家一向以描繪理想的女性美享有盛名,但這具蠟製女神卻暗藏玄機。表面上她是文藝復興時代美的化身,擁有潤澤的真人長髮,閃爍光彩的玻璃眼珠,彷彿吹彈可破的透亮肌膚;但實際上她是一具符合人體解剖構造、可以大卸不只八塊的教學模型。不僅血管、神經、內臟、骨骼一應俱全,子宮裡甚至蜷縮著一個胎兒。她,就是「解剖維納斯」。

 

科學界以她做為廣開民智、解決解剖學教學困難的媒介;宗教圈透過她宣揚造物主的偉大與全能,進而讓信徒更加虔誠奉獻;一般大眾則藉由她打破不可觀看裸體的社會禁忌。不難想像解剖維納斯成為十八、十九世紀風靡一時的偶像女神,醫院、學校、博物館、遊樂場,處處可見她的蹤跡,公開展示的場合更是吸引大排人龍,只為一睹風采,或者有幸一親芳澤。

 

然而,原本為了解開生命奧祕、從裡到外袒露無遺的解剖維納斯,漸漸蒙上了曖昧的色彩。幾可亂真的外表、安祥愉悅的迷濛神情、藉由機器運作而微微起伏的胸膛,彷彿下一刻就會醒來,讓人不禁揣測,在那蠟製的身體裡究竟有沒有靈魂?是否如同畢馬龍的雕像般,只是在等待愛神將她喚醒?

 

自此,解剖維納斯開啟了另一扇門。原是為了生命而生,如今卻成為迷戀死亡的象徵。怪奇、戀物癖、戀屍癖是最常與她掛鉤的詞彙;現代人對她最熟悉的衍生物是「充氣娃娃」。

 

文章標籤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敦南講堂】《一日倫敦人的風格散步》新書分享會
時間│8/13(日)15:00-16:30 
地點│誠品書店敦南店 2F 藝術閱讀桌
主講│NON-TWINS
  
繼2016年台灣首本倫敦藝文旅遊專書《倫敦,藝遊未盡》大受好評後,旅居倫敦三年的時尚雙人組NONTWINS再度聯手策劃《一日倫敦人的風格散步》,帶來旅遊結合時尚、風格與美學的全新視角。
  
引領你不只出發,更在旅行中創造獨一無二的個人風格!
NONTWINS說:「當不成倫敦人,也要過一天令人稱羨的倫敦風格日常!」
  
--
【NONTWINS|文字+設計雙人搭檔開創旅遊書全新風貌】
☞ 一本旅遊書,從企劃、執行、設計,通通由她們一手操刀,NONTWINS將獨家分享《一日倫敦人的風格散步》幕後製作秘辛!
  
兩人將認識二十多年培養的默契與風格特色注入《一日倫敦人的風格散步》,使實用的工具書也能兼具設計美感與收藏價值,在傳統制式化的旅遊出版市場中,以文字+設計的加乘力,開創旅遊書新風貌,從彼此各自擅長的時尚、設計、藝文領域著手觀察,將倫敦引以為傲的創意精神注入《一日倫敦人的風格散步》,打造出前所未有的時髦英倫情懷。
  
  
主辦單位│誠品書店敦南店麥田出版
參加方式│免費入場
  
  
--
🇬🇧《一日倫敦人的風格散步》簡介:
★15條倫敦人才會知道的散步路線,品味道地英倫風格
★音樂藝文、前衛時尚、皇家古都、自然鄉村、水岸小鎮、文青市集、歷史祕境……帶你一窺15種不同面貌的倫敦

文章標籤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揭開解剖學的難解之謎】

解剖學維納斯引人深思,讓我們反省原本的神祕經驗如何變得如此高不可攀,而機器中的靈魂已正式成為多餘的累贅。究其根本,為什麼從現代眼光來看解剖學維納斯是如此奇異,成為怪奇的經典範例?

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這段期間,人體解剖圖像的目的並不如現代人以為的、僅僅是狹隘地做為醫學的說明插圖,也反映出當代人對於美學還有神學的認知……它們不單純是為醫師所設計的技術性指導圖示,而是一種宣告,表明人類身為神之造物在其所創造的整體世界中所具有的本質……也就是生與死的本質……—摘自坎普(Martin Kemp)與華萊士(Marina Wallace)合編的《絕妙人體》(Spectacular Bodies, 2000

 

蘇西尼(Clemente Susini)的「解剖學維納斯」,創作於17801782年,是個絕佳的範例:這個華麗卻詭異的存在,挑戰人們的信念。它—或是用「她」來稱呼更恰當—被當作教導人體解剖構造的一種工具,免除非得要動刀切割而導致的骯髒雜亂,以及道德上的爭議,況且還要依靠難以取得的人體屍骸。解剖學維納斯也巧妙傳達出當時的認知,像是人體與神所創造的宇宙之間的關係、藝術與科學之間以及自然與人類之間的關係。

 

她往往被稱為「梅迪奇的維納斯」或者「可拆解的維納斯」,這具真人尺寸、可解剖的蠟製美人擁有晶亮玻璃眼珠以及真人的髮絲,如今依然躺在最初那個鑲著威尼斯玻璃的檀木櫥櫃裡供人觀賞。她可以依照解剖學正確無誤地拆解成七個層次,最後一層取走就會見到有個安詳的胎兒蜷曲在她子宮裡。她還有一些姊妹,像是固定在已解剖姿態的全裸蠟製女子,通常稱為「削開的美人」或「解剖開的美女」,至今仍可在歐洲若干博物館裡見到她們的身影。仰躺在玻璃櫃裡,露出一抹淺淺的微笑,或某種像是陷入神魂超拔境界的低垂眼神。其中之一隨興地把玩著金色真人頭髮編成的辮子;另一位則在軀體不流一滴血地自動解剖之際,緊抓著櫃內被蛾咬過的絲絨緞面靠墊;還有一位頂著金色的皇冠;以及另一位在垂掛著的腸子上用絲質緞帶打了個蝴蝶結。

 

自從十八世紀晚期,這些蠟製女子在佛羅倫斯問世以來,她們誘人、發人興味,也給人指導。到了廿一世紀,她們依然徘徊在醫學與神話、願景與在地,以及拜物與藝術之間游移不定。既是理想女性美的誘人代表,同時又昭然揭示人體的內在運作,時至今日,我們究竟該怎樣理解她呢?

 

本書要深入探討解剖學維納斯與生俱來的矛盾之處,並且試著回答上述諸多疑問。求助於醫學史及藝術史學家、文化理論家以及哲學家等各個領域的學者,本書探訪解剖學維納斯的時空背景,細究導致其創生的信仰和實踐,並且揭示當時的觀眾是如何看待她。本書還要更進一步,仔細查考十九世紀人們是如何以非常不一樣的方式理解、認識她,最後會追查她在廿世紀和廿一世紀饒富趣味的來世。

 

解剖學維納斯肇始於梅迪奇維納斯創生的同樣時間和地點,也就是十八世紀的義大利佛羅倫斯。當地擁有忠實堅定的天主教信仰,因為接受朝聖者委託製作神聖還願品而建立了製作寫實蠟製解剖模型的悠遠傳統;佛羅倫斯也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促成各藝術領域盛行自然主義的呈現手法,大眾也因此普遍對於人類解剖學研究懷抱著前所未有的興趣。十五世紀到十八世紀是由梅迪奇王朝統治,直到1765年落入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 1747——1792)之手,這位俗世的人道主義統治者來自維也納哈布斯堡家族。十年之後,1775年,受其啟蒙價值觀所引導,利奧波德二世以托斯卡尼大公的身分,在佛羅倫斯設立了第一座真正對大眾開放的科學博物館。在御醫暨自然哲學家豐塔納(Felice Fontana, 1730——1805)的帶領下,身為博物館核心的蠟像作坊,嘗試創造出一套用蠟製成的人體百科全書,用來教育並取悅通俗觀眾。這些蠟製人體當中最細緻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梅迪奇維納斯,同時也是博物館的焦點所在。

 

文章標籤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