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出版BLOG
麥田出版將以更開闊的眼光、更穩健的步伐,開拓屬於二十一世紀的新閱讀。

 

朗讀:安石榴(兒童文學作家)

 

今天我要來介紹一本由小麥田出版社所出版的好書,書名叫做公主不在城堡裡。

 

這個故事裡的公主可不只一個,而是十二個。故事一開始,公主們的母后才剛因為駕駛賽車,出車禍去世了。這位王后生前喜歡賽車、聽爵士樂,她鼓勵公主們自由發展自己的興趣,還把城堡布置得繽紛多彩。王后去世後,國王為了悼念王后,把城堡裡繽紛的牆面和窗戶用黑布遮住,還把公主們喜歡的物品沒收,像是書本、望遠鏡、打字機、畫圖用具等等。接著,國王下令不許公主離開城堡,他跟公主們說他是因為很愛她們才這麼做,這是為了保護她們。年紀最大的公主芙烈達對國王的做法非常憤怒,到這時她終於了解為什麼她的母后熱愛賽車,其實她熱愛的不是車子本身,而是賽車時的變動感與方向感。

 

憤怒的芙烈達和國王發生激烈的衝突,國王一怒之下乾脆把十二個公主關在城堡最深處的一個房間裡,裡面沒有窗戶,只有一間洗手間和十二張床,還有牆上一張巨大的王后肖像畫。每天公主只能到城堡裡散步一小時,早晚各吃一餐,只有粥配吐司。這種生活過了一陣子,公主們變得極度苦悶,有一天,芙烈達看見王后的肖像畫歪了,她提著油燈查看,發現牆上有門的痕跡,芙烈達推開門,眼前一片漆黑,彷彿站在深不見底的坑洞邊緣。

 

在寂靜中,隱約聽到音樂從地底深處飄過來。公主們雖然感到恐懼,仍然決定鼓起勇氣往下走,她們走下五百零三個階梯,發現一座地底湖泊,湖上有六艘小船,從遠方傳來一道耀眼的光芒,她們跟著光芒的指引在湖上航行,抵達湖岸,她們停船繼續往前走。公主們忘了一開始的恐懼。她們穿越一片銀森林,樹葉都是銀子做的,來到金森林,樹枝都是金子做的,然後來到鑽石森林,樹上的樹藤掛滿密密麻麻的鑽石,然後她們來到一棵參天大樹下,樹的根部有個巨大的樹洞,裡面發出亮眼的光芒。洞口有隻接待賓客的孔雀,還有一隻友善的母獅子前來帶領公主們。

 

這個巨大的美麗樹洞叫做樹之宮,宮殿的宮。母獅子碰觸每一個公主,公主都感到有一股力量湧進身體裡。樹之宮有樂團演奏好聽的爵士樂,還有可口的餐點,她們都餓了,所以吃得很痛快。公主在孔雀和母獅子的鼓勵下都跳起舞來,她們跳得很好,也很盡興。從此她們每晚都來到地底下的樹之宮,在那裡聽音樂、跳舞,樹之宮就像家一樣讓她們感到非常快樂,因此她們約定好保守這個秘密絕對不讓國王知道。每天早晨國王會來公主的房間看看公主們的睡臉,他相信公主只有在睡夢中才是安全的。有一天,他彎下腰撿起一隻鞋子,卻發現鞋子壞了,壞得很離譜,而且十二個公主每一隻鞋子都是壞的。他大吃一驚,去責問鞋匠。鞋匠說每天給公主做的新鞋,隔天早上就穿壞了。國王嚴厲訊問每個公主夜裡上哪兒去了,但沒有一個人說實話,他氣炸了,決定流放大公主芙烈達作為處罰,還昭告所有人,凡有任何男子解開公主鞋子之謎者,即可繼承王位,並從剩下的十一個公主裡娶一個為妻。想要嘗試解謎的男子蜂擁而至,但公主們對國王荒唐的決定感到生氣,也很想念被趕走的芙烈達。十一個公主依然每晚到樹之宮去,因為只有在樹之宮她們才能感到活著的喜悅。現在最大的問題來了,這些蜂擁而至的男子裡有人能解開鞋子之謎嗎?被流放的芙烈達還能回到自己的國家嗎?那個樹之宮是真實的存在,還是公主們幻想出來的地方?

 

現在請各位讀者趕緊翻開書,從開頭仔細閱讀到結尾,我們來看看十二個有自己想法的公主,到底能不能改變頑固的國王?她們最後有沒有爭取到自己決定自己人生的自由。

 

公主不在城堡 06 ol 3D a.jpg

 

 

獻給二十一世紀女孩的童話故事

改編自格林童話《十二位跳舞公主》 看見夢想最華麗的模樣

英國國家書卷獎得主 潔西波頓 Jessie Burton 重新定義「公主」

寫給每一個女兒、每一個母親,每一個堅持勇敢的自己

 

文章標籤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朗讀:安石榴(兒童文學作家)  

今天我要來介紹一本由小麥田出版社所出版的好書,書名叫做許願樹。是的,這是一個跟樹有關的故事,是一棵活了兩百一十六歲的老樹。這棵樹他有名字,他說,他叫做紅,紅色的紅。因為他是歐洲紅橡樹,紅橡樹到了秋天,葉子會轉成搶眼的火紅色,看起來就像著火一樣。

 

紅還是小樹的時候,就被當作許願樹了,他紮根的地方是一個人類的社區,社區的人們會在五月一日那天,把願望寫在紙上、碎布上,掛在紅的樹枝,然後說出自己的願望。因此紅,聽過人們各式各樣的願望,有的很感人,有的很瘋狂。

 

紅的身上有三個樹洞,樹洞是許多小動物的家。他最好的朋友是烏鴉邦加兒,邦加兒每天都來紅的樹幹上棲息過夜。因此紅,他既是他自己,也是許多小動物居住的社區。現在,已經是棵老樹的紅,他有龐大的樹蔭,樹蔭遮蓋了兩間小小的老房子,一間是綠色的,一間是藍色的。最近,藍色的小房子搬來新的移民家庭,有爸爸媽媽和十歲的小女孩莎瑪。莎瑪還沒有朋友,但她注意到綠色小房子裡有個年紀跟她一樣的小男孩,叫史蒂芬,莎瑪想認識史蒂芬。史蒂芬也注意到莎瑪。很可惜,他們的父母彼此不講話,也沒有互動。也許是莎瑪的媽媽總是包裹著頭紗,那表示,莎瑪家的宗教信仰和社區裡其他人不一樣,有人會因為這點不同,不願意接近他們。

 

晚上,莎瑪經常溜到屋外來找紅,她安安靜靜的坐在樹下,因為莎瑪很安靜,小動物並不怕她,烏鴉邦加兒也很喜歡她。一次,莎瑪因為感到太過寂寞,抱著樹幹哭泣,然後,她把一塊寫著願望的碎布綁在樹枝上,輕輕的說,她希望有個朋友。紅知道莎瑪指的是史蒂芬。即使兩個孩子都渴望認識對方,他們卻一直沒有交談的機會。這還不是最糟的情況。有一天,有個瘦瘦高高的男孩,手裡握著一把螺絲起子,他偷偷摸摸的在紅的樹幹上刻下,滾開。這個字眼,顯然是針對莎瑪一家的。警察馬上過來調查,藍色小房子綠色小房子的房東是老太太法蘭西絲卡,她就住在兩間小房子的對面,她也來了,她不喜歡刻下這種惡劣字眼的行為,可是,她把錯都怪在這棵老樹的身上,如果沒有這棵樹,就不會發生這種事情,而且,如果沒有這棵老樹,就不會有掃不完的落葉,不會有越來越密越來越長的鬚根,破壞地下管線,把走廊搞得滿是裂縫。老太太法蘭西絲卡說,她要把這棵老樹給砍了,她以前曾經說過,不過,她這次的態度非常堅決。

 

紅,知道自己就要死了,他接受自己死亡的時間就要到來,但他希望在剩下不多的時間裡,不要只是被動的站在一旁觀看,他想要主動參與,他想幫莎瑪達成心願。於是紅出主意,由烏鴉邦加兒執行,一棵樹和一隻烏鴉,真的有辦法製造機會,讓莎瑪和史蒂芬結成朋友嗎?

 

老太太法蘭西絲卡和工人約好五月一日下午砍樹,因為到了下午,大家差不多都許好願望了。而且按照往年經驗,許願日那天,小動物為了避開吵雜的人群,會離開大樹躲起來,所以砍樹是不會傷害到小動物的。

 

砍樹工人帶著可怕的砍樹工具來了,即使莎瑪和史蒂芬一直哀求法蘭西斯卡,法蘭西絲卡仍然無動於衷,直到,直到法蘭西絲卡當場讀了莎瑪拿給她的一本古老日記本。那本日記是誰寫的?裡面寫了些什麼?

 

法蘭西斯卡讀著讀著,開始熱淚盈眶,她看向老樹,和往年不一樣啊,這次,許願的人群還沒散開,小動物就跑回樹上,怎麼會這樣呢?

 

兩百一十六歲的老樹,紅,他的命運就掌握在法蘭西絲卡的手裡,她會改變決定嗎?

 

請各位讀者趕緊打開這本書,讓我們從頭仔細閱讀到結尾,看看莎瑪和史蒂芬,紅和法蘭西絲卡,他們的命運,和他們怎麼做決定。

文章標籤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邱慕泥(恋風草青少年書房店長)

 

 

「友誼是怎麼開始的?」是一個簡單又複雜的問題。人與人之間因為種族、信仰、價值觀念的不同,偶爾有著歧見。但渴望交朋友、渴望傳遞友誼之情的心,人人皆有。怎麼開始?也許要一點點機緣。許願樹,願意提供這樣的機緣。一棵會說話的樹,你聽得見嗎?靜下心來,專心聆聽,也許奇妙的事就會發生在你的身邊。

一棵願意協助人們達成願望的許願樹、一本充滿哲理的故事,讓我們再次審視人與人之間、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是如此微妙,如此令人驚奇。與孩子一起讀這本書吧!一起思考書中提出的問題。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

 

你也曾許過願吧!不論是向自己信仰的神,或者傳說中的神木、巨石,繫上寫下心願的一塊布條或紙片時,總覺得特別平靜幸福。畢竟人生多數時候誰也幫不了誰,即使身旁親近的人備受折磨,我們想做些什麼,也完全無法幫上忙,因此我們只能許願,將自己的心意寄託在一個未來的希望,祈求還沒發生的事,總是有機會實現。

不過你曾想過這些問題嗎:我們生而為人,會說話、能行動,如果做不到或無法改變的事,那麼,不能動的樹或石頭,又如何能完成什麼呢?萬一收到某些充滿威脅、帶有惡意的願望,應該被一視同仁的實現嗎?

《許願樹》正是一本以紅橡樹「紅」的視角自述的故事,幽默有趣的口吻緩緩道來一棵樹的生命故事。這棵樹每年都得收下無數個願望,不過「從來沒有」許願要成為許願樹,許願的活動讓「紅」活像被超大桶垃圾從頭倒下來,整身花綠雜亂的碎布和紙條,裡頭的願望更是千奇百怪、無所不有。

不過正如「紅」所說的:「樹會傾聽。這不代表我們有選擇。」他默默的接受這一切,直到某個男孩,以刀片用力將某個字刻在樹皮上。

那個字就是:滾開(Leave)。作者安排葉子的同音字,彷彿暗喻著,生命某個時刻就應該離開枝頭。包著頭巾的莎瑪一家人搬來之後,其他人不斷因懷疑、害怕而產生騷擾和排擠,連「紅」也必須用受傷的樹皮承接這樣的字眼;幸好身為一棵百年老樹,大自然教了「紅」很多事,比如說時間會撫平所有傷口,當有些不那麼好的事情發生時,那些時刻,除了筆直站穩、向下扎根,你能做的其實並不多。

社區的恐慌騷動,讓樹的擁有者法蘭西絲卡決定在今年許願日之後砍掉「紅」;氣氛愈來愈緊張的同時,莎瑪某個深夜獨自跑到樹下許了「想要朋友」的願望。即將面臨死亡的「紅」,重新檢視自己的過去,決定不再那麼被動,想為自己愛的世界盡最大努力:他要打破大自然的規則,開口對人說話,幫助莎瑪交朋友。

作者功力深厚,不說教,不斷用豐富的對話與故事情節,讓我們從「紅」的身上想起自己:原本覺得自己無法做什麼的心態,像不像人類被束縛僵化的內心呢?覺得自己「不能做」哪些事、認為自己只能默默接受這一切?而「紅」決定冒險對人說話,並透過動物好友們團體合作,主動積極製造情境、讓莎瑪與鄰居男孩史蒂芬發展友誼。這些情節,也向我們一再示範為了傳遞愛與友誼,不斷突破自己、改變現況的行動決心。

「人類究竟如何成為朋友呢?那到底有多難?」

「我想對這兩個人說說話!我想告訴他們友誼不需要這麼困難,有時候,是我們放任這個世界讓友誼變得困難。我想告訴他們:要繼續對話。」

莎瑪與史蒂芬一起聽見了樹說話的奇異經驗,開啟後續的互動與了解,再從兩個小孩身上擴染至同學、家庭,甚至最後也影響了「紅」的命運。

因為這個故事,我們有機會能像神一樣,從局外全觀的俯角,從一棵樹的記憶循線追溯一個家族史,再看見個體的行為如何牽動著群體的態度。在樹的眼裡,某些居民也曾是移居到此的「外來者」,多年以後,誰有資格說莎瑪一家人是應該離開的「外來者」呢?

《許願樹》不僅觸碰敏感的種族歧視議題,也間接含括人與自然的依存問題。人看似自由聰明,卻經常「不作為」,只想許願,過度輕忽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又驕傲自大,輕率的決定其他生物的生死,一棵樹上的完整動植物生態,也許一夕之間就蕩然無存。

這到底,人的力量是大還是小呢?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藍劍虹(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正義感的萌發並不是源自觀看,而是源自於傾聽。

──《正義與差異政治》,艾莉斯.楊

 

凱瑟琳.艾波蓋特的《許願樹》是一部「舉重若輕」的作品,而且難得的以溫柔、輕盈來化解仇恨。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許願樹》關懷當前的沉重議題——對伊斯蘭教穆斯林族群的恐懼與仇恨。此議題自二○○一年「九一一事件」之後加劇演變,成了二十一世紀以來最觸動人心、蔓延全球的問題。故事處理某個穆斯林家庭搬入了其實也是由移民所組成的社區,所遭受到敵意與威脅的問題。如此主題無疑複雜、令人糾結乃至揪心,艾波蓋特卻獨闢蹊徑,沒有選擇寫實、沉重的筆調來描述現實狀況,而是選擇以希望來對抗恐懼與仇恨。讓一棵許願樹來作為敘事者,這棵兩百一十六歲的紅橡樹,打破亙古沉默,開口說話,並與一群有趣的動物,聯手要來實現穆斯林小女孩莎瑪的心願。以如此輕盈、溫柔的手法處理沉重議題,使得兒少讀者能輕易融入,並探入問題核心,化解與陌生族群、文化的隔閡,就如莎瑪許下的心願:「我希望有一位朋友。」

為何選擇一棵樹來說故事?讓樹開口說故事,就能處理宗教歧視、族群仇恨問題嗎?這是此篇小說的賭注所在,也是其成功之處。在輕盈、詼諧的筆法下,艾波蓋特沒有明言的是另一番歷史意蘊。這棵紅橡樹,書中名為「紅」,樹齡兩百一十六歲。為什麼是兩百一十六歲?作者於二○一六年間書寫此書,往回推兩百一十六年,正是「紅」萌芽時,那年是一八○○年。那時美國正經歷一次總統大選,選出來的第三任總統就是湯瑪斯.傑佛遜(一八○一年上任)。他是《美國獨立宣言》和〈維吉尼亞宗教自由法案〉的主要起草人,後者更成為美國憲法第一條修正案的條文基礎。

這紅橡樹,可以說是人人生而平等,以及宗教、言論自由的精神表徵,因此作者由「紅」來訴說一個對抗族群與宗教歧視仇恨的故事。然而兩百一十六年後,「紅」表徵的精神卻正受到嚴重的斬傷和威脅:因為那是另一場總統選舉,候選人之一就是現任的川普總統,而他於當選後,二○一七年一上任就接續簽署了兩道排外的行政法令(伊斯蘭禁令)。所以「紅」的樹齡,也是在召喚美國過往兩百多年,從擺脫英國殖民、經歷黑奴解放和黑人運動等一系列爭取人權自由的歷史,來對抗當前蔓延的族群恐懼與仇恨。小女孩莎瑪的心願——「我希望有個朋友」,無疑的,會讓人想起黑人運動領袖金恩博士的「我有一個夢」。

艾波蓋特書寫期間,伊斯蘭恐懼症正蔓延著,並隨著當時大選而加劇。前此一年,二○一五年三位穆斯林青年在北卡羅萊納州教堂山市的家中遭到行刑式槍殺⋯⋯艾波蓋特於書出版後的訪談中直言不諱的指出,就是那充斥著對特定族群的排外仇恨言論,讓她下決心書寫此書。她在一穆斯林家中,甚至直接目睹一份報紙上的頭條,針對穆斯林移民,寫著要他們滾出美國的字眼:你們全部回家去吧(You Can All Go Home)。

故事中,一位不知名男孩則在「紅」的樹身上刻下「LEAVE」(滾開)。讓這棵表徵言論與宗教自由的橡樹再也無法忍受了。「滾開」,這是威脅,而不是心願!因此,「紅」打破了不可和人類說話的禁忌,決定開口向人說故事。喚醒那被遺忘的歷史:美國,事實上由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所組成。故事中的社區裡,從曾曾祖父母時期就講著不同語言:有中文、西班牙語、西非約魯巴語、英語和由不同語言混雜而成的克里奧爾語;吃著各地食物:墨西哥粽、印度水餅、非洲木薯糕和古巴風味的烤三明治……在「紅」的故事中,還可以聽到混合著義大利歌曲的古愛爾蘭歌謠,在這奇異迷人的混合中,傳遞著愛與希望。

人們知道樹會傾聽。「紅」作為一棵許願樹,傾聽一百多年來的人們心願後,在這次事件,「紅」感到困惑:「我們的社區歡迎過許多來自遠方的家庭。這次又有什麼不同?因為莎瑪的媽媽總是包裹著頭紗嗎?」於是他打破樹的沉默,介入行動,不再只是傾聽願望,而要實現莎瑪的願望。

作為說故事者,「紅」有兩個特別的地方。第一,這是傾聽者在說話。在此立場說話,才是正義感的發言。如當代女性政治哲學家艾莉斯.楊:「正義感的萌發是源自於傾聽……只有藉著傾聽,才能說話。」書中「紅」則嘲諷人類自視「說話」為其專長,然而人類最缺乏的就是傾聽他人。缺乏傾聽,是誤解、恐懼和仇恨的根源。

第二,「紅」說故事是為了要改變現實的仇恨狀況。說故事作為一種敘述技藝,並不只在於說出好聽動人的故事。其真正技藝所在,戲劇家布雷希特(B. Brecht)如此表述:「改造現實世界的首要條件,不在於如實的描述世界,而在於將世界描述為可被改變的。」艾波蓋特的《許願樹》正是這樣一本要將現實描述為可被改變的作品;要以輕盈撼動沉重。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