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容均(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星期五的沒事教室-立體書封.jpg

繼《其實我不想說》、《棕色女孩夢》等諸多作品後 ,獲獎無數的非裔美籍作家賈桂琳.伍德生於二○一八年再度為兒少與世界出版了一部動人的作品。不論是撼動人心的原文書名Harbor Me,又或是惹人好奇且閱讀過後耐人尋味的中譯書名《星期五的沒事教室》,伍德生在這部作品中,再次展現她一貫細膩的敘事風格,以及對於重要議題的深度探索與檢視。 這回,伍德生構想了一組六位國小高年級生,被學校實驗性的安排於每週五下午帶至「美術教室」(實為the ARTT Room,即A Room to Talk之縮寫),讓他們在沒有成人監聽或在場的前提下,各自述說他們的心事。


孩子們真是心事重重啊!在這部作品中,有來自多明尼加共和國的埃斯特班,時刻擔心並牽掛著因非法入境而遭逮捕入獄的父親;來自波多黎各的提亞哥歷經與媽媽走在街上使用西班牙語交談卻被「美國人」怒斥「這裡是美國,講英文」的遭遇;因身為「富家女」的荷莉而承受排富之意識形態上的排擠(亦為一種霸凌);向來喜愛饒舌的阿莫瑞傾訴因「長大了」不僅無法再如年幼時毫無顧忌的投入父親懷抱,且因其非裔美籍的身分,而被顧忌族裔關係之緊張敏感的父親告誡不許再玩玩具槍的成長心聲;身為白人小孩置身於多數為黑人之環境地盤而遭霸凌的艾胥頓;當然,還有紅髮褐膚的主角海莉,終究須得面對其混血之裔的身分並學習諒解父親因酒駕而導致車禍的生命故事等等。


伍德生於這部藉由多元兒童視角並以兒童本位進而發聲的作品,再次揭露美國非但難以成就「文化大熔爐(the Great Melting Pot)」,就連作為族裔「沙拉盤(Salad Plate)」,其箇中滋味亦是難以吞嚥。伍德生從未想要孩子們──以及成人端──毫無自覺的吞嚥這盤難吃的沙拉!而這部作品生動細膩的彰顯兒童同樣有話要說,孩子們亦有話語權,成人們應當多加聆聽孩子們的心聲,感同身受的體驗他們的境遇,尤甚者,了解孩子們心目中的「理想國」。那個理想國度,不論在當代的世界何處,都應是真正自由的,一首詩能夠容納不同語言的書寫及朗誦,歷史與族裔根源不該被遺忘,兒童可以關起門來,不受成人的監聽與監控,敞開胸懷分享彼此的生命故事。


然而,族裔的多元包容真是容易被說得輕巧,甚至成為自欺欺人的國家口號。二○二○年五月二十五日發生在美國、發酵於全球的「佛洛伊德(George Floyd)之死」抗議活動,足以讓我們熱愛、誓死也要守護的臺灣從中取鏡。究竟是為什麼讓「省籍情結」在臺灣從來就無法成為「過去式」?臺灣也有臺灣自身的歷史傷疤,這些傷痛究竟要到何時且以怎樣的方式才能夠癒合?我們亦有移民與移工的事實,但平心而論,臺灣人民是如何看待、對待移工和所謂的新住民以及他們的子女?他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倘若臺灣也施行「星期五的沒事教室」,我們會聽見什麼樣的兒童心事與心聲?


筆者由衷慶幸小麥田出版社為臺灣大小讀者引進並翻譯了這部作品,並真心期盼臺灣作家、教育體制,甚至臺灣社會也能夠打造出屬於我們自己的「星期五的沒事教室」,這將會是個挺好的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麥田出版 的頭像
    麥田出版

    麥田出版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