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家變六講--寫作過程回顧》
作者:王文興
出版日期:2009.11.03
2009年國家文藝獎文學類得主──王文興
最新的文學自剖力作《家變六講》!
與《奇士勞斯基論奇士勞斯基》一樣精彩的藝術自剖。
與鈞特・葛拉斯《剝洋蔥》一樣動人的生命與文學回顧。
台灣文學史上,迄今為止,還沒有一本書,曾如此細讀自剖小說創作的美學藝術!
讀一流的小說,從《家變》開始;讀《家變》,從《家變六講》入門!
我嘗試擔任一個雙重性格的角色,我想讓這種角色可以成立,也就是評論者的立場跟創作者的立場是可以相同的,那怎麼證明兩者是相同的呢?我用我的記憶,試著回顧我當初為什麼這樣寫。
我大概每一句話的解釋都不是事後的解釋,而是確實把當時的意圖講出來。這樣我反而覺得自己可能是比較好的批評家,對別人而言,因為你知道自己當初的目的何在,所以我就這兩個雙重角色讓它這樣進行,當初的回憶講出來,看看這回憶是不是等於今天的批評。如果我這個過程,大家讀起來像是今天的批評,而且肯定這個批評,那應該說我會高興一點,就是我當時這麼寫是對的。假如大家覺得這個批評不太合理,那麼就證明我寫錯了。 ──王文興
本書由王文興先生親自逐字逐句,以細緻、精密的方式精讀詮釋他的小說
──結構的安排,文字的鑄煉,人物的刻畫,細節的經營,場景的舖陳、意象的展現……。每一處構思,都有前因後果;每一個環節,都是緊緊相扣。這樣的精細解析,帶給我們多面向的啟發,讓我們得以理解,讀小說可以如此細緻的、一層一層地去欣賞作者的苦心經營與藝術巧思。
《家變六講》王文興文學創作觀:
‧ 我認為所有的藝術到最後,好壞還不在於真與不真。因為真不真不是太難,這是基本
而已。最難的是結構。
最好的批評家最後看到的都是藝術品的結構。就是音樂也是好的音樂,不只在它的力
量,最後恐怕還要看它的結構好不好,樂曲都是如此。看圖畫、美術,肯定也是如此。
到最後只看到結構,從結構分高下。
結構並不機械化,結構就是美學。
‧文學其實是藝術,文學對於語言的運用,已經超過平常徒為溝通之用。
‧ 我認為所有的藝術到最後,好壞還不在於真與不真。因為真不真不是太難,
這是基本而已。最難的是結構。結構並不機械化,結構就是美學。
‧ 我對流利是非常恐懼的,我認為寫文章最大的敵人就是流利。
‧ 對我說來,假如文字有什麼改變的話,我只有一個目標,希望要更準確。
‧ 我的語言,假如有從哪裡出來的話,從英文出來的。
‧ 我年輕時候只讀海明威,啟蒙的確是他。一想到文體,有寫的節奏像散文詩一樣,我還是第一個想到他那麼好的英文。
‧ 我每一句話,先知道音樂,再用字去配合。
‧ 選字就是注意整句話的節奏,如果節奏出不來的話,這句話絕對不能要,要一再地改寫一再地改寫。
‧ 我覺得白話文有很多限制,這個路愈走愈窄。而文言文是海闊天空,你怎麼寫都可以。
‧ 小說不光是寫人,重要的小說應該也要寫到文化,能夠觸及到社會,這是很要緊的。
購書連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