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都市裡的小森林
林大利/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
森林是野生動物的棲地,那人類的棲地是什麼呢?是很久以前我們住過的非洲莽原嗎?好像是喔,但現在的你應該一點也不想在草原上過夜了吧。是的,我們人類的棲地,已經從遼闊的大草原,變成車水馬龍的水泥叢林。2009年開始,地球上住在都市的人數,超越了住在鄉村的人數。到了2021年,全球有44.5億個都市人。
雖然人類的生活已經離不開都市,但人類終究還是喜歡生活周遭有其他的生物相伴,要不就是假日到郊外和山區走走,或者是種些花草樹木,在桌上養些小魚小盆栽,都能令人心情愉悅。這樣的現象,稱為「親生命性(biophilia))」,我們就是愛自然!
過去,人們種樹是為了生產木材;現代,人們種樹是希望享受更多樹木帶給我們的好處。於是,我們將樹木種在都市裡,甚至在都市裡種出一大片森林。樹木能帶給我們的好處可多了,讓我們有新鮮的空氣、陰涼的樹蔭、能抵抗噪音、能療癒受傷的心情,還能讓我們的地球不要再繼續暖化下去。這些樹木帶來的好處,科學家稱為「生態系服務(ecosystem services)」。細節我就不多說,好好讀這本書就會知道了。
然而,我想提醒大家的是:種樹不是永遠都美善。每一種樹木都有適合的生長環境。種在對的地方,樹木才會健康成長。把櫻花種在炎熱的環境、將榕樹種在陰暗的環境,只是在虐待植物。因此,下次不妨試試看認識幾種樹木,例如樟樹、茄冬、榕樹、台灣欒樹,都在我們生活周遭。如果你不知道種什麼樹才好,可以問問林業試驗所的「全國種樹諮詢中心(https://tree.tfri.gov.tw/)」,他們會推薦你很棒的樹!
在這個人類稱霸地球的時代,我們都在努力學習與地球萬物共同生活。聯合國的「全球生物多樣性綱要(Global Biodiveristy Framework, GBF)」和「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指導原則。讓我們和樹木,甚至森林一起住在都市裡,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認識樹木、體貼樹木,樹木也會對我們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