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人|曾品方(教育部閱讀推手、萬興國小圖書館老師)

 

PAX2_正封.jpg

  《回家》是《彼得與他的寶貝》的續作,承接前作的雙線敘事,分別從狐狸佩克斯、男孩彼得的視角輪流說故事,並且都由狐狸的口吻開場。前作從佩克斯遭到遺棄為發端,一開頭就讓讀者感到揪心,進而引發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續作則是從佩克斯迎接新生命來破題,作者寫道:他開始奔跑。這一次,他奔跑是因為如果不奔跑,他的心就要爆開了。簡單幾個字,巧妙的連接起前後作之中,佩克斯奔跑的意象,前者是遭遇背叛的打擊,後者則是新生的雀躍。前後作都是一樣的狐狸、一樣的奔跑,卻有截然不同的心情,狐狸的形象立體鮮明,緊緊抓住讀者的目光。

  自從彼得和佩克斯不得不告別以來,看似各自過著自己的生活,再也無交集,但是對於家的渴望,對於愛的追尋,又都是如此相似。他們面對許多考驗,在重重難關之中,基於過往的共同記憶,讓他們即使歷經了失落和悲傷,但也增強了勇氣和智慧。彼得面對戰爭的殘酷,失去了親愛的父親和狐狸,從此緊閉心扉,拒絕任何善意的關懷,但內心最柔軟的角落始終保留給家人、給佩克斯。他透過參與「水戰士」這個組織,加入清理水源汙染的偵察,努力復原戰爭帶給大地的破壞,讓世界回到正軌,同時也修補了自己內心的缺口。彼得從水戰士獲得的知識和友誼,協助救回佩克斯的小女兒溜溜,讓生命得以延續,讓愛得以傳承,讓彼得、佩克斯和溜溜都回到溫暖的家。

  本書故事結構縝密,情節環環相扣,作者莎拉.潘尼帕克描述景物生動又充滿感情,對於人、動物、大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依相存,一字一句都情真意切,躍然於紙上。她擅長運用具體的事物,比喻抽象的情緒感受,例如:樹結原本就是這樣──鬼鬼祟祟,躲藏在表面下……記憶是如此狡詐,永遠潛伏在表面之下,不留神的時候在你心上劃開一道口子。從樹結到記憶,從隱藏到現身,烘托出一步接著一步的緊逼迫切氛圍,扣人心弦。此外,作者也善用空間感、事件線索來製造懸疑,例如彼得和佩克斯明明在同一座山頭、同一處河流,彼此忽近忽遠,能否相見?字裡行間留下的蛛絲馬跡,讓讀者細細推敲。又如佩克斯在不知情的狀況之下,讓小女兒喝下有毒的水;彼得舉起獵槍瞄準了背包裡的狐狸寶寶,這些令人屏息的畫面,都讓讀者看到了最脆弱的小生命,激發起最強韌的愛。

  《回家》很適合融入中小學的生命教育、環境教育,舉例而言,當彼得經歷佩克斯的棉花糖受傷事件之後,領悟到「你可以用完全不同的觀點,看待同一件事」,契合生命教育的哲學思考。建議教師可運用第二十章的故事,引導學生進行理性反思,提升多元觀點、同理傾聽的能力,以促進理性溝通與對話。在環境教育方面,由於作者描述大自然的景象、動植物生態,處處活潑靈動、栩栩如生,可提供學生取材描繪場景,發揮想像力,將文字轉化成圖像,以覺察生物生命的美與價值,進而啟發對環境的關懷、對生命的尊重。

  整體而言,這是一個關於信任與背叛、責怪與原諒、傷害與修復的故事。一人一狐,在天地悠悠之間,無論是戰火蔓延,或是大地變色,都堅定的許下真誠守護、一生不變的承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