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
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
Empress Dowager Cixi
注釋及徵引出處 網頁版
如需PDF好讀版注釋及徵引出處
請點此連結下載: https://reurl.cc/avlpKl
第一章:進入紫禁城(一八三五~一八五六)
P.14
「那拉氏」:王道成,〈慈禧的家族、家庭和入宮之初的身份〉,第213頁;參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咸豐同治朝》,第4冊,第164號
腳註:王道成教授具有說服力地考證出「蘭」並非慈禧的小名,而是姓的省略,見王道成,〈慈禧的家族、家庭和入宮之初的身份〉,第216-18頁;葉赫那拉.根正、郝曉輝,《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第13頁
P.16-18
慈禧家庭、父親:王道成,〈慈禧的家族、家庭和入宮之初的身份〉,第195-208頁;俞炳坤等,《西太后》,第7-43頁
P.16
滿文奏摺譯成漢字上呈:《翁同龢日記》,第1冊,第148頁;金梁,《光宣小記》,第161頁
P.17
道光節儉措施: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第1頁;紫禁城出版社編,《明清宮廷趣聞》,第39頁
國庫虧空案:俞炳坤等,《西太后》,第13-31頁;葉赫那拉.根正、郝曉輝,《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第17-18頁
P.18
「蹶龍」: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第2頁
P.18-21
選秀:王道成,〈慈禧的家族、家庭和入宮之初的身份〉;俞炳坤等,《西太后》;單士元,《故宮劄記》,第1-23頁;王樹卿,〈清代后妃制度中的幾個問題〉,見《故宮博物院院刊》1980第1期;李國榮,《清宮檔案揭祕》,第216-19頁
P.19
毛姆:Maugham, W. Somerset, On a Chinese Screen, p.2
米特福特:Freeman-Mitford, Algernon B., The Attaché at Peking, pp. 151-2
P.20
卡爾:Carl, Katharine A., 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p. 19
P.21
信修明寫道: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第14頁
P.22
每日膳食份例:王樹卿,〈清代宮廷膳食〉,見《故宮博物院院刊》1983第3期;王道成,〈慈禧的家族、家庭和入宮之初的身份〉
P.23
咸豐性生活:王道成,〈慈禧的家族、家庭和入宮之初的身份〉;茅海建,《苦命天子:咸豐皇帝奕詝》,第148頁;參見:紫禁城出版社編,《明清宮廷趣聞》,第22-3頁;李國榮,《清宮檔案揭祕》,第260-1頁;唐益年,《清宮太監》,第23-4頁
腳註:金梁,《清宮史略》,第27頁
P.24
咸豐痛哭:茅海建,《苦命天子:咸豐皇帝奕詝》,第75頁
宮廷困境: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1輯,第1-80頁;茅海建,《苦命天子:咸豐皇帝奕詝》,第106頁
「樸素為先」:故宮博物院編,《清史圖典》,第10冊,第276頁
P.25
「機詐」:沃丘仲子,《慈禧傳信錄》,第2頁
「實不能深信」:《惲毓鼎澄齋日記》,第2冊,第782頁
慈安調停:薛福成,《庸盦筆記》,第25頁
P.26
「妹妹」: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第10頁
升了一級為嬪: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咸豐同治朝》,第4冊,第164號;丁汝芹,《清代內庭演戲史話》,第229頁
第二章:風雨飄搖的帝國(一八三九~一八六○)
P.27
《懿妃遇禧》:俞炳坤等,《西太后》,第63-70頁
P.28
另一妃子的兒子: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咸豐同治朝》,第11冊,第1856號
妹妹許配給奕譞:溥佳、溥傑等,《晚清宮廷生活見聞》,第209頁
何德蘭女士寫道:Headland, Isaac Taylor, Court Life in China, p.264
乳母:俞炳坤等,《西太后》,第67-8頁;佟悅、呂霽虹,《清宮皇子》,第15-16頁
P.29-31
馬戛爾尼使華: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御筆詔令說清史》,第130-6頁;馬戛爾尼日記,見Robbins, Helen H., Our First Ambassador to China;Rockhill, William Woodcille, Diplomatic Audiences at the Court of China, p. 31
P.30
海關稅收:李國榮,《清宮檔案揭祕》,第338頁
「新法測驗」:金梁,《光宣小記》,第72頁
康熙五十年好天氣:紫禁城出版社編,《明清宮廷趣聞》,第239頁
P.31
人口激增:姜濤,《中國近代人口史》,第30-34頁;李治亭,《清康乾盛世》,第475-7頁
P.32
「暫徙」:中國史學會主編,《鴉片戰爭》,第2冊,第107-8頁
道光批准林則徐的信: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第492-504頁
P.33
格蘭斯頓發言:Hansard, 8 April 1840
腳註:Ridley, Jasper, Lord Palmerston, p. 259; Hansard, 4 August 1843
P.34
「我訪問中國家庭」:Headland, Isaac Taylor, Court Life in China, p. 23
伍廷芳這樣談香港:伍廷芳,《一位東方外交家看美國》,第246-7頁
P.35
「受此逼迫」等: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第4746,4807頁;故宮博物院編,《清史圖典》,第9冊,第8頁
P.36
道光立儲: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4輯,第273-8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御筆詔令說清史》,第150頁
P.37
咸豐處理耆英:茅海建,《苦命天子:咸豐皇帝奕詝》,第44-6頁;中國史學會主編,《第二次鴉片戰爭》,第3冊,第449-50頁
「天威震怒」: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第1冊,第44頁
「派戰艦」: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1, p. 417
P.38
「手槍對準喉嚨」: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1, p. 573
「駐京一節」等:中國史學會主編,《第二次鴉片戰爭》,第3、4冊;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手稿檔案部所藏巴夏禮文檔
P.39
沃爾斯列中校說:Wolseley, Garnet Joseph, Narrative of the War with China in 1860, pp. 16,57, 92-3, 113
「如有能斬」:中國史學會主編,《第二次鴉片戰爭》,第5冊,第92頁
P.40
「栲杻」:林克光、王道成、孔祥吉主編,《近代京華史跡》,第150頁
「分在指定公寓」等:中國史學會主編,《第二次鴉片戰爭》,第5冊,第64、67-8、80、94-5、101-3、111頁
「他們的雙手雙腳」:Grant, James Hope, Incidents in the China War of 1860, p. 203
P.41
額爾金寫道:Hurd, Douglas, The Arrow War, pp. 234-5
「中國政府會以為」:Grant, James Hope, Incidents in the China War of 1860, p. 203
P.42
孟托班描述: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1, p. 606
史溫侯說:Swinhoe, Robert, Narrative of North China Campaign of 1860, p. 305
「官兵好像一起發了瘋」:Wolseley, Garnet Joseph, Narrative of the War with China in 1860, pp. 224-7
「權杖」:Grant, James Hope, Incidents in the China War of 1860, p. 129
「劫來的小傢伙」:英國皇家檔案館,溫莎,PPTO/PP/QV/MAIN/1861/7469; Millar, pp. 130-1
P.43
「針對無設防之地」: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1, p. 611
「十月十八日」:Grant, James Hope, Incidents in the China War of 1860, pp. 204-5
「初進園時」:Wolseley, Garnet Joseph, Narrative of the War with China in 1860, p. 280
「老百姓對我們」:Boulger, Demetrius Charles, The Life of Gordon, Volume I, p. 31
雨果寫道:UNESCO Courier, November 1985
P.44-5
白克豪斯的編造:Bland, J.O.P. & Backhouse, E.,China under the Empress Dowager, pp. 14-29;Trevor-Roper, Hugh, Hermit of Peking;中國史學會主編,《第二次鴉片戰爭》,第2冊,第66-9頁
第三章:咸豐皇帝之死(一八六○~一八六一)
P.46
「面相學者」:Thomson, John, Through China with a Camera, p. 252
P.47
「無一對我們」:Grant, James Hope, Incidents in the China War of 1860, p. 209
「兩國代表顯然都」:Wolseley, Garnet Joseph, Narrative of the War with China in 1860, p. 295
額爾金的信:中國史學會主編,《第二次鴉片戰爭》,第5冊,第264頁
「永息干戈」等:中國史學會主編,《第二次鴉片戰爭》,第5冊,第225-6、264頁
「千古未見未聞之事」:中國史學會主編,《第二次鴉片戰爭》,第2冊,第42頁
P.48
「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前後:中國史學會主編,《第二次鴉片戰爭》,第5冊,第235、246、261頁;第4冊,第463頁
「把這一紙條約」:Ignatieff, Michael, The Russian Album, pp. 44-5
P.49
「若不能將親遞國書」等:中國史學會主編,《第二次鴉片戰爭》,第5冊,第239、260-1、269-70頁
P.50
咸豐一生的最後日子看戲:丁汝芹,《清代內庭演戲史話》,第221-7頁;李國梁,〈清代避暑山莊演戲瑣談〉,見《故宮博物院院刊》1984年第2期
咸豐之死: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1輯,第82-3頁;佚名,〈熱河密劄〉,見《近代史資料》第36期,第13頁;吳相湘,《晚清宮廷實紀》,第49-55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咸豐同治朝》,第11冊,第877、881號
第四章:改變中國命運的一場政變(一八六一)
P.51
「自今日起,皇后寫皇太后」:吳相湘,《晚清宮廷實紀》,第56頁
「風聞兩宮不甚愜洽」:佚名,〈熱河密劄〉,見《近代史資料》第36期,第13頁
一天後下聖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咸豐同治朝》,第11冊,第894號
P.52
「俯巨缸而語」:薛福成,《庸盦筆記》,第25頁
「再,本王、大臣」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咸豐同治朝》,第11冊,第886-91號;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1輯,第85頁
P.53
「俱愜人意」:佚名,〈熱河密劄〉,見《近代史資料》第36期,第13-14頁
咸豐不讓恭親王來承德: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咸豐同治朝》,第11冊,第338、882號
P.54
八大臣同意恭親王來奔喪:《翁同龢日記》,第1冊,第131頁
「伏地大慟」:佚名,〈熱河密劄〉,見《近代史資料》第36期,第8頁
慈禧、恭親王第一次會面:薛福成,《庸盦筆記》,第19頁;佚名,〈熱河密劄〉,見《近代史資料》第36期,第8-9頁
「皇太后暫時權理朝政」: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1輯,第91-2頁
P.55
「奉命贊襄幼主」等:吳相湘,《晚清宮廷實紀》,第62頁
慈禧手擬政變上諭初稿: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御筆詔令說清史》,第176頁
奕譞做學生時:林克光、王道成、孔祥吉主編,《近代京華史跡》,第441頁;潘向明,〈論醇親王奕譞〉,見《清史研究》2006年第2期
P.56
「設使當年果赴軍營」等: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5940、7286頁
奕譞修改上諭送回: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御筆詔令說清史》,第176頁;李慈銘,《越縵堂國事日記》,第539頁
P.56-8
政變過程: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1輯,第96-118頁;《翁同龢日記》,第1冊,第143-7頁;薛福成,《庸盦筆記》,第21頁;佐藤鐵治郎(孔祥吉、村田雄二郎整理),《一個日本記者筆下的袁世凱》,第177頁
P.58
對肅順的處理大得人心:《翁同龢日記》,第1冊,第54頁;第5冊,第2889頁;薛福成,《庸盦筆記》,第17、23頁;陳夔龍,《夢蕉亭雜記》,第96頁;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第11頁
P.59
「開誠相待」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咸豐同治朝》,第11冊,第1533號;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1輯,第120、139頁
卜魯斯向倫敦報告:1861年11月12日,英國國家檔案館,F.O. 17/356
兩廣總督對英國領事:領事給倫敦的報告,1861年11月30日,英國國家檔案館,F.O. 17/360
「服皇太后英斷」:《曾國藩日記》,第1冊,第690頁
P.60
曾設想恭親王做攝政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御筆詔令說清史》,第176頁
「灑涕固辭」等: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1輯,第106、119-21頁
「一切政務均蒙兩宮皇太后躬親裁決」: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1輯,第123頁
「垂簾之舉」: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1輯,第137頁
袁世凱稱帝時:林克光、王道成、孔祥吉主編,《近代京華史跡》,第16頁
P.61
「掛簾掩照」:單士元,《我在故宮七十年》,第452-3頁
第五章:新時代的第一步(一八六一~一八六九)
P.64
「這些人都是政治家」:1861年11月12日,英國國家檔案館,F.O. 17/356
P.65
「其屋小如舟」:何剛德,《春明夢錄》
在後宮她活潑愛笑:Carl, Katharine A., 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p. 51;容齡,〈清宮瑣記〉,見王樹卿、徐徹主編,《慈禧與我》,第13、20頁;Der Ling, Princess, Two Years in the Forbidden City, pp. 69, 78, passim. (德齡:《清宮二年記》。容齡、德齡是兩位重要見證人。一般來說,容齡基本可靠;德齡的《清宮二年記》大部屬實,其他作品有大量編造。對兩人著作的評說,可參看朱家溍,〈德齡、容齡所著書中的史實錯誤〉,《故宮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4期)
「能覺出我們在想什麼」:Headland, Isaac Taylor, Court Life in China, p.71
「不甚發言」等:郭嵩燾,〈倫敦與巴黎日記〉,見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第16頁;薛福成,《庸盦筆記》,第25-6頁
例行公事慈安處理:俞炳坤等,《西太后》,第116頁
「在歷史上可算是獨一無二」:Headland, Isaac Taylor, Court Life in China, p.28
P.66
就寢前上課: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第35-6頁
「中國現在一改從前」等:Hake, A. Egmont, Events in the Taeping Rebellion, Being Reprints of MSS. Copied by General Gordon, C. B. in His Own Handwriting, pp. 86-7;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2, p. 119
P.67
「他人很風趣」:Freeman-Mitford, Algernon B., The Attaché at Peking, p. 72
洪秀全:楊天石,《晚清史事》,第6-7頁
《字林西報》結論: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2, p. 63
P.68
「英法兩國」等: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293-306頁
慈禧—威妥瑪—華爾: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298、352-8、403-4、417-18、485-7頁
「坦率公開地」: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2, p. 76
「筆墨難以形容」:Gordon, Henry William, Events in the Life of Charles George Gordon, pp. 49-50
P.69
「係法國人之事」等: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353頁
P.70
殺降將:苑書義,《李鴻章傳》,第98頁
戈登辭去常勝軍統領: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2, pp. 102-4
「破賊而不能多殺賊」:《李鴻章全集》,第29冊,第157頁
「不言進攻金陵」等: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2461-2、2526-9頁;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2, p. 105
P.72
「凌遲處死極刑」等: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3894-3900頁;Hart, Robert, Robert Hart and China’s Early Modernization: His Journals, 1863–1866, p. 167
「魚鱗寸磔」:左步青,〈乾隆鎮壓王倫起義後的防民舉措〉,見《故宮博物院院刊》1983年第2期
P.73
「上海僻處一隅」: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301頁
六千八百多艘:李允俊主編,《晚清經濟史事編年》,第243頁
「斯德斯對待中國人」:Hart, Robert, Entering China’s Service: Robert Hart’s Journals, 1854–1863, p. 15
P.74
「照常吃我的早餐」:Hart, Robert, Entering China’s Service: Robert Hart’s Journals, 1854–1863, pp. 317-8
三千二百多萬兩銀子關稅:Hart, Robert, Robert Hart and China’s Early Modernization: His Journals, 1863–1866, p. 343
戰爭賠款完全付清: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1, p. 570; vol. 2, p. 33;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3615頁
全國性的糧食進口:李文治編,《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1840-1911,第770、773頁;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6032-4頁
P.74-7
赫德的話:Hart, Robert, Robert Hart and China’s Early Modernization: His Journals, 1863–1866, pp. 282-8, 326-46, etc.;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3764-87頁
P.75
「鐵路、電報和那些」:Freeman-Mitford, Algernon B., The Attaché at Peking, pp. 240-1
P.76
「該使臣所論」: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3767-70頁
「不遜之語全刪」:宓汝成,《中國近代鐵路史資料》,第1冊,第29-31頁
「為中國辦事用心否」:郭嵩燾,〈倫敦與巴黎日記〉,見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第15頁
P.77
「此兩事有大利於彼」: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5157頁
「亦未將如何有益中國」: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3765頁
「據權威估計」:Shore, Henry Noel, The Flight of Lapwing, p. 394
P.78
「在這裡,最美的環境」:Freeman-Mitford, Algernon B., The Attaché at Peking, p. 158
P.79
「萬不可行」:宓汝成,《中國近代鐵路史資料》,第30頁
「各省督撫將中外」: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3817-18頁
赫德承認:Hart, Robert, Robert Hart and China’s Early Modernization: His Journals, 1863–1866, p. 298
「此次創立船政」: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4469-72頁;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第5冊,第48-9頁
P.80
左宗棠報告慈禧: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第5冊,第110頁
第六章:走出國門(一八六一~一八七一)
P.81
「除朝會大典外」: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咸豐同治朝》,第11冊,第1349號
慈禧手書:吳相湘,《晚清宮廷實紀》,第10頁
「伏地痛哭」:吳相湘,《晚清宮廷實紀》,第95-113頁
P.82
取消「議政王」稱號: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咸豐同治朝》,第15冊,第293、378號
「鬼計本多端」:《翁同龢日記》,第1冊,第519、521頁
P.83
慈禧—倭仁: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4557-616頁;《翁同龢日記》,第1冊,第527-44頁
「污我城郭」等:《翁同龢日記》,第1冊,第78、93、429頁;孔祥吉,《清人日記研究》,第29-32頁
P.83-4
看重、任命徐繼畬: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3503、4523-5頁;《翁同龢日記》,第1冊,第515頁;單士元,《故宮劄記》,第68-9頁;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第2冊,第28頁;Freeman-Mitford, Algernon B., The Attaché at Peking, pp. 181-2
P.84
「饒有唐虞三代之風」:張德彝,〈航海述奇,歐美環遊記〉,見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第520頁
誇大「外夷」:辜鴻銘,《辜鴻銘的筆記》,第54頁
P.85
任命傳教士丁韙良: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2701-4頁
斌椿旅行:均見斌椿,〈乘槎筆記,詩二種〉,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
P.86
維多利亞女王日記:英國皇家檔案館,溫莎,VIC/MAIN/QVJ/ 1866
P.87
斌椿日記上呈慈禧: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4443-5頁
P.88
斌椿高升:Hart, Robert, Robert Hart and China’s Early Modernization: His Journals, 1863–1866, p. 360;《翁同龢日記》,第2冊, 第684頁
翁同龢不屑地寫道:孔祥吉,《清人日記研究》,第31頁;《翁同龢日記》,第2冊,第684頁
慈禧派蒲安臣出使: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4899-917頁
P.89
「夷酋」:《翁同龢日記》,第1冊,第568頁
「獨一無二的」: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2, pp. 188-9
赫德持懷疑態度: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2, pp. 190, 194, 203
「接見中國大使」:英國皇家檔案館,溫莎,VIC/MAIN/QVJ/1868
P.90
對紐約公民的講話:Schrecker, John, ‘For the Equality of Men – For the Equality of Nations: Anson Burlingame and China’s First Embassy to the United States, 1868’, in Journal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2010, vol. 17;Shore, Henry Noel, The Flight of Lapwing, pp. 408-9
P.91
馬克吐溫文章:Schrecker, John, ‘For the Equality of Men – For the Equality of Nations: Anson Burlingame and China’s First Embassy to the United States, 1868’, in Journal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2010, vol. 17
P.91-4
志剛出使、覲見慈禧:志剛,《初使泰西記》,鐘叔河主編,見《走向世界叢書》,第244-380頁
P.92
「出使事宜甚關緊要」: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6640頁;志剛,《初使泰西記》,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第361頁
P.93
倫敦蠟像館的林則徐蠟像:1845 edition of Madame Tussaud’s catalogue, in Arthur Waley, The Opium War Through Chinese Eyes, p. 11
P.94
使團日記、報告呈交慈禧:《李鴻章全集》,第4冊,第363-5頁
「毋庸來見」:《李鴻章全集》,第5冊,第183頁
「不料時事有變」: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第8冊,第270頁
第七章:痛失愛情(一八六九)
P.95
康熙乾隆說太監:李國榮,《清宮檔案揭祕》,第184頁
P.96
「近年以來,精勤之意」:《翁同龢集》,上,第1頁
「一紙明諭」:丁文誠公(寶楨)遺集,第2冊,第800-1頁
紫禁城令人沮喪:Carl, Katharine A., 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p.203
「異事」等:《翁同龢日記》,第2冊,第705、711頁
P.97
奕譞堅決要殺小安子:《薛福成日記》,上,第42頁;薛福成,《庸盦筆記》,第83頁
「慈安皇太后言」:《薛福成日記》,上,第42頁
「毋庸審訊」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咸豐同治朝》,第19冊,第526號
「暴屍三日」:沃丘仲子,《慈禧傳信錄》,第52頁;薛福成,《庸庵續編》
「安得海衣物等項」: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咸豐同治朝》,第19冊,第548號;唐益年,《清宮太監》,第153頁
太監王添福: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咸豐同治朝》,第19冊,第632號;沃丘仲子,《慈禧傳信錄》,第52頁;袁燮銘,〈安得海生平事跡攷異〉,見《史林》2006年6期
P.98
朱學勤觀察到:《薛福成日記》,上,第43頁
「攜帶女樂」等:丁文誠公(寶楨)遺集,第2冊,第801-2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咸豐同治朝》,第19冊,第631號
「方今兩宮垂簾」:薛福成,《庸庵續編》
慈禧病倒:《翁同龢日記》,第2冊,第721-30頁
P.99
「日日不間斷地有戲」:丁汝芹,《清代內庭演戲史話》,第231-2頁
第八章:阻止「滅夷」復仇計畫(一八六九~一八七一)
P.100
醇親王上書: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5927-41頁;《翁同龢日記》,第2冊,第671頁
P.101
慈禧等反對: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5941-50頁;《曾紀澤遺集》,第334頁
米特福特觀察到:Freeman-Mitford, Algernon B., The Attaché at Peking, pp. xii-xiii
P.102
伊莎貝拉.貝德描述:Bird, Isabella, The Yangtze Valley and Beyond, p.257
P.103
「發誓說那些對他的指控」:Freeman-Mitford, Algernon B., The Attaché at Peking, pp. xlii-xliii
「吃小孩的故事」:Bird,Isabella, The Yangtze Valley and Beyond, p.346
「天津教案」(包括曾國藩、陳國瑞、奕譞等人扮演角色):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第1冊;《翁同龢日記》,第2冊;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2, pp. 246-8
P.104
「持平辦理」: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第1冊,第778-9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咸豐同治朝》,第11冊,第1538號
P.105
醇親王仇外立場備受歡迎:《翁同龢日記》,第2冊,第778-90頁
慈禧沒有硬抗:《翁同龢日記》,第2冊,第784頁
P.106
慈禧母親:Isaac Taylor Headland, Court Life in China, pp. I, 96;《翁同龢日記》,第2冊,第785頁
馬新貽被刺:《翁同龢日記》,第2冊,第793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第1冊,第814-17頁
李鴻章出主意:《李鴻章全集》,第4冊,第76頁
P.107-8
「遣戍賢員,殺戮義民」等: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7285-336頁;吳相湘,《晚清宮廷實紀》,第121-7頁;《翁同龢日記》,第2冊,第824頁
第九章:同治皇帝的短暫一生(一八六一~一八七五)
P.109
五歲開始讀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咸豐同治朝》,第11冊,第343號
同治的教育與生活:《翁同龢日記》,第2冊
與慈禧關係:《翁同龢日記》,第2冊,第839、849-50、862、882、1068頁;俞炳坤等,《西太后》,第240頁
P.110
「那當兒同治爺」:俞炳坤等,《西太后》,第240頁
王慶祺等:吳相湘,《晚清宮廷實紀》,第218-25頁;《翁同龢日記》,第2冊,第1067、1073頁;高樹,〈金鑾瑣記〉,見岑春煊、惲毓鼎,《樂齋漫筆,崇陵傳信錄,(外二種)》,第156頁
P.111
選中阿魯特:薛福成,《庸盦筆記》,第26-7頁
P.112
搬嫁妝、娶新娘的行程:Simpson, William, Meeting the Sun, Chapter XV;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2, pp. 265-6
接到通知的公使館: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2, p. 266
P.113
大婚婚禮:張世芸,〈同治大婚禮儀〉,見《故宮博物院院刊》1992年第1期;薛福成,《庸盦筆記》,第26-7頁
「性羞澀,守禮法」:薛福成,《庸盦筆記》,第27頁
「慧妃」:張世芸,〈同治大婚禮儀〉,見《故宮博物院院刊》1992年第1期
P.114
圖章停止使用:俞炳坤等,《西太后》,第116頁
「若稍懈惰」:《翁同龢日記》,第2冊,第849頁
同治執政:吳相湘,《晚清宮廷實紀》,第214-25頁;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
大部分官員堅持公使磕頭: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8226-353頁
P.115
慈禧幾年前就決定免去下跪: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8287-8頁
覲見儀式: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2, p. 268;Rockhill, William Woodcille, Diplomatic Audiences at the Court of China, p. 44
P.116-7
同治執意重修圓明園:吳相湘,《晚清宮廷實紀》,第206-26頁;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8527-32頁;《翁同龢日記》,第2冊,第1059、1062頁;吳汝綸,《桐城吳先生日記》,上,第314頁
慈禧干預:《翁同龢集》,上,第2頁;《翁同龢日記》,第2冊,第1063頁;吳汝綸,《桐城吳先生日記》,上,第314頁
P.118
同治的病:〈同治進葯簿〉,見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7輯,第265-92頁;《翁同龢日記》,第2冊,第1073-86頁
P.119
「天下事不可一日稍懈」:《翁同龢日記》,第2冊,第1076-7頁;《翁同龢集》,上,第3頁
「革職永不敘用」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咸豐同治朝》,第24冊,第1119號;《翁同龢日記》,第2冊,第1089頁
P.120
大公主死於天花:《翁同龢日記》,第2冊,第1092-3頁
阿魯特「殉夫」: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第26頁;薛福成,《庸盦筆記》,第27頁
阿魯特全家自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國家清史編撰委員會編,《庚子事變清宮檔案彙編》,第3冊,第891-2頁;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清史編年》,第12卷,第226頁;《惲毓鼎澄齋日記》,第2冊,第789頁
P.120-2
同治皇帝駕崩後:《翁同龢日記》,第3冊,第1096-112頁;李寅,《清代帝陵》,第238-52頁
屈春海:《清宮檔案解讀》,第39-40,79-81頁
P.122
「你是個好心人」:Carl, Katharine A., 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p.243
第十章:三歲的新皇上(一八七五)
P.124
在場人士描述:《翁同龢日記》,第2冊,第1086-7頁;陳夔龍,《夢蕉亭雜記》,第100頁
P.125
醇親王「驚懼失常度」:《翁同龢日記》,第2冊,第1087頁
載湉當時是唯一兒子: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第29頁
「橫臥殿角,無人看顧」:陳夔龍,《夢蕉亭雜記》,第100頁
忠實無比的榮祿:陳夔龍,《夢蕉亭雜記》,第100頁
載湉入宮:《翁同龢日記》,第2冊,第1087頁;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1冊,第2頁
P.126
「請開一切差使」等:《翁同龢日記》,第2冊,第1088-9頁;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1冊,第3頁
「哀懇皇太后恩施格外」: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1冊,第3頁
P.127
慈禧妹妹的兒子們: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第29-30頁
慈禧安撫奕譞,奕譞感激涕零:溥佳、溥傑等,《晚清宮廷生活見聞》,第209-14頁;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2冊,第1470頁;朱家溍,〈德齡、容齡所著書中的史實錯誤〉,見《故宮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4期
一萬兩銀子:陳夔龍,《夢蕉亭雜記》,第197頁,參見第120-1頁
P.128
報紙資訊管道: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4549-56頁
第十一章:加速改革(一八七五~一八八九)
P.129
「悲傷迫切之中」:《李鴻章全集》,第31冊,第166頁
格蘭特在天津時:Packard, J. F., Grant’s Tour Around the World, p. 711
李提摩太形容李鴻章:Richard, Timothy, Forty-five Years in China, p. 298
「中國進步的同義詞」:Carl, Katharine A., 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p.256
「從此中國諸端漸引」: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1冊,第336頁
P.130
郭嵩燾出使:唐家璿主編,《中國外交辭典》,第780頁;郭嵩燾,〈倫敦與巴黎日記〉,見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
保守派對他:孔祥吉,《清人日記研究》,第32頁
與慈禧長篇對話:郭嵩燾,〈倫敦與巴黎日記〉,見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第2-21頁
P.131
「深知道郭嵩燾」:《曾紀澤遺集》,第335頁
P.132
洪鈞⁄賽金花:劉半農等,《賽金花本事》,第11-14、71-2頁
P.133
系統派政府官員出國:王曉秋、楊紀國,《晚清中國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舉》,第1-34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12冊,第1020、1021號
P.134
古巴調查團報告:Cuba Commission, Chinese Emigration: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Sent by China to Ascertain the Condition of Chinese Coolies in Cuba, p.3
「華工在祕魯各處」:《李鴻章全集》,第6冊,第327-8頁
停止了契約華工貿易:唐家璿主編,《中國外交辭典》,第75、277、439頁
陳蘭彬:Cuba Commission, Chinese Emigration: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Sent by China to Ascertain the Condition of Chinese Coolies in Cuba, p.5;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1冊,第85頁
「近在肘腋」:《李鴻章全集》,第4冊,第216-17頁
「海防關係緊要」等: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1冊,第74頁;第2冊,第1977頁;王道成,〈中日甲午戰爭與慈禧太后〉,見《清史研究》1994年第4期
P.135
第一面「國旗」: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14冊,第848號;張俠等編,《清末海軍史料》,第470-505頁;故宮博物院編,《清史圖典》,第11冊,第16-17頁
「中國驕傲地自立於」: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2, 附錄D
「中國積弱」:宓汝成,《中國近代鐵路史資料》,第1冊,第78頁,參見第7頁
「壓倒一切的重要性」: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2, 附錄D
P.136
第一枚郵票:故宮博物院編,《清史圖典》,第12冊,第379頁
架設電線: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第6冊;《盛宣懷年譜長編》,上,第107頁
現代化採礦: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第1冊,第153-5頁;第7冊,第20、23-4、26、103、128、138等頁;孫毓棠、汪敬虞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1輯,下,第612-47頁
電燈:黃晞,《中國近現代電力技術發展史》,第33-4頁;黃興,〈晚清電氣照明業發展及其工業遺存概述〉,見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第38卷第3期
北京有軌電車:黃晞,《中國近現代電力技術發展史》,第35頁
P.137
機製錢幣取代銀錠:《翁同龢日記》,第4冊,第2032頁;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第7冊,第540頁
「鐵路火車為外洋」:《李鴻章全集》,第9冊,第259頁
P.138
吳淞、開平鐵路:宓汝成,《中國近代鐵路史資料》,第1冊;孫毓棠、汪敬虞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1輯,下,第612頁
P.139
西苑小鐵路: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第6冊,第221-2頁;楊乃濟,〈西苑鐵路與光緒初年的修路大論戰〉,見《故宮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4期;《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561頁;俞炳坤等,《西太后》,第173頁;Carl, Katharine A., 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p.290
P.140
張之洞的獨特觀點:《張之洞全集》,第1冊,第661-7頁
「此則鐵路之樞紐」: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第6冊,第262頁
P.141
「蠶桑為天下本務」: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論文選》,1994.10-2004.10,上,第74頁
腳註: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3冊,第2556頁
第十二章:帝國的捍衛者(一八七五~一八八九)
P.142
「忽蒙懿旨下降」: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1冊,第3頁
「誡勉詩」等:溥佳、溥傑等,《晚清宮廷生活見聞》,第210-14頁;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第7-8頁;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第6冊,第186頁
P.143
歷史學家馬士寫道: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2, pp. 328-9
「兵力餉力」:清政府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9136-8頁
「暫罷西征為最上之策」: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第1冊,第116頁
慈禧派左宗棠收復新疆: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1冊,第804、917-19頁;第2冊,第1838頁
P.144
「應得之刑」:《曾紀澤遺集》,第382頁
「把外交官砍頭」,維多利亞女王: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2, p. 333
戈登向中方建議: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2, pp. 334-5
慈禧做出打的姿態: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2, p. 338
P.145
指揮曾紀澤談判:《曾紀澤遺集》,第41-7頁;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1冊,第855-6、870、896-7頁
「外交大勝利」: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2, p. 338
達佛林侯爵說: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2, p.339
慈禧生病、看病: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1冊,第936頁;薛寶田,《北行日記》,第50-116頁;《翁同龢日記》,第4冊,第1787-8頁
P.146
對越南的方針: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1冊,第1213頁;第2冊,第1399-400、1685-6、1729-30等頁;張振鶤主編,《中法戰爭續編》,第1冊,第30-1、44-5、54-5頁
P.147
「深宮修省」:《光緒朝東華錄》,第2冊,第14013頁
「時事如此」:《翁同龢日記》,第4冊,第1787-8頁
「遊移」不定等:《翁同龢日記》,第4冊,第173、1737、1775-7、1787、1790、1811-15頁
P.148
一八八四年三月三十日:《翁同龢日記》,第4冊,第1816頁
罷免恭親王:《翁同龢日記》,第4冊,第1817-8頁;何剛德,《春明夢錄》,第9頁
P.149
「往事豈堪容易想」:董守義,《恭親王奕訢大傳》,第433-40頁
「與敵持久」:《李鴻章全集》,第10冊,第331-3頁
P.150
「法人侵入越南」: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2冊,第1699頁
「該大臣即照所擬辦理」:《李鴻章全集》,第21冊,第150頁
慈禧從越南撤兵: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2冊,第1744-5頁
法國索賠: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2, p. 355;《李鴻章全集》,第21冊,第181頁
慈禧一個法郎也不給:《李鴻章全集》,第21冊,第199頁;孔祥吉,《晚清史探微》,第344-8頁
「現惟一意主戰」: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2冊,第1766-7頁
對史念祖說:孔祥吉,《晚清史探微》,第329頁
P.151
「法人背盟無理」: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2冊,第1804-5頁
「朝廷一震之戰」:孔祥吉,《晚清史探微》,第348頁
慈禧下令結束戰爭:《張之洞全集》,第3冊,第1917-22頁;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2冊,第1912-14頁
「該國人民紛紛內應」等: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2冊,第1729-30頁;《李鴻章全集》,第10冊,第418頁;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上,第60頁
P.152
「乘勝允和」:孔祥吉,《晚清史探微》,第352頁
「沒人能說中國幹得不漂亮」: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2, p. 367
條約簽訂後的講話:http://history.cultural-china.com/en/34History6627.html
P.153
在海防奏摺上寫硃批: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第64冊,第818、821、823、840頁
財政收入增加一倍:申學鋒,〈清代財政收入規模與結構變化述論〉,見《北京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
腳註:王廣西,《左宗棠》,第287頁
P.154
嘉獎赫德: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3冊,第2570頁;Hart, Robert, The I.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vol. 1, pp. 737-8
一千萬兩銀子進口大米:李文治編,《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1840-1911,第773頁
款待公使的宴會:孔祥吉、村田雄二郎,《罕為人知的中日結盟及其他》,第48-58頁
P.155
美國公使田貝講慈禧:Denby, Charles, China and Her People, vol.1, pp. 241-8
第十三章:光緒與慈禧(一八七五~一八九四)
P.158
慈禧很不耐煩:Carl, Katharine A., 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p.192-3
慈安死於腦溢血:《翁同龢日記》,第1冊,第259頁;第2冊,第735頁;第3冊,第1555頁;徐徹教授就此問題的研究,見徐徹,《一個真實的慈禧太后》,第345-7頁
P.159
對慈安的哀悼:《翁同龢日記》,第4冊,第1751頁;Hart, Robert, The I.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vol. 1, p.371;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1冊,第1065、1244頁;第2冊,第1450頁;丁汝芹,《清代內庭演戲史話》,第242頁
P.160
四歲光緒的第一課:《翁同龢日記》,第3冊,第1191頁
「實在好學」:《翁同龢日記》,第3冊,第1266頁
「吾思汝久矣」:《翁同龢日記》,第3冊,第1327頁
P.160-2
光緒的教育:《翁同龢日記》,第3、4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論文選》,1994.10-2004.10,上,第69-75頁
P.161
陝甘總督的報告: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檔案編號:04-01-14-0080-00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第1冊,第73頁
「只在得人,不必惜費」: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檔案編號:04-01-12-0528-062
P.162
光緒早年的詩文:滿學研究會編,《清代帝王后妃傳》,下,第178-201頁
宮中安了個馬架:滿學研究會編,《清代帝王后妃傳》,下,第195頁
丹麥人進口鐘錶店:Headland, Isaac Taylor, Court Life in China, p.116
光緒怕打雷: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第31頁;《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452頁
P.163
李鴻章—醇親王信件:《李鴻章全集》,第34冊,第42、47、50頁
慈禧推遲歸政: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2冊,第2119-27頁;《翁同龢日記》,第4冊,第2028-31頁
翁同龢反應:《翁同龢日記》,第4冊,第2030-1頁
光緒反應:《翁同龢日記》,第4冊,第2029-31、2089-92、2103頁;林克光、王道成、孔祥吉主編,《近代京華史跡》,第27頁
P.164
光緒健康每況愈下:朱金甫、周文泉,〈從清宮醫案論光緒帝載湉之死〉,見《故宮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3期;《翁同龢日記》,第4冊,第2068、2125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論文選》,1994.10-2004.10,上,第75-6頁
「諸臣以宗社為辭」:《翁同龢日記》,第4冊,第2103頁
P.165
打破窗戶玻璃:《翁同龢日記》,第4冊,第2201-2、2211-2頁;林克光、王道成、孔祥吉主編,《近代京華史跡》,第39頁
「昨日上怒責」:《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503頁;參見Headland, Isaac Taylor, Court Life in China, p.202
隆裕、珍妃等:葉赫那拉.根正、郝曉輝,《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第4頁;《翁同龢日記》,第4冊,第2231頁
桂祥和夫人:溥佳、溥傑等,《晚清宮廷生活見聞》,第94頁;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第85頁;葉赫那拉.根正、郝曉輝,《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第164、170-4頁;金易、沈義羚,《宮女談往錄》,第295-8頁
P.166
光緒大婚耗費五百五十萬兩銀子:《翁同龢日記》,第4冊,第2255頁;《翁同龢集》,下,第1051頁
「吐水頭暈」:《翁同龢日記》,第4冊,第2261頁
P.167
光緒厭煩隆裕:容齡,〈清宮瑣記〉,見王樹卿、徐徹主編,《慈禧與我》,第21頁;Headland, Isaac Taylor, Court Life in China, p.202
「珍妃獨得皇上的恩寵」:溥佳、溥傑等,《晚清宮廷生活見聞》,第187頁;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第23頁
法國醫生德特弗:Franzini, Serge (ed.), ‘Le docteur Dethève appelé en consultation par l’empereur Guangxu’, in Etudes chinoises, 1995, vol. XIV, no. 1
P.168
孫家鼐:中國史學會主編,《戊戌變法》,第2冊,第430頁
翁同龢對西方:《翁同龢集》,下,第1052頁;《翁同龢日記》,第4冊,第2249、2311頁
慈禧同兩人會面:《翁同龢日記》,第4冊,第2256頁
擱置京漢鐵路等: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第6冊,第274-6頁;第7冊,第548-頁;《李鴻章全集》,第34冊,第634頁;《翁同龢日記》,第4冊,第2023頁
慈禧令光緒學英文:《翁同龢集》,下,第1056頁;《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481、2484頁;《李鴻章全集》,第35冊,第324頁
P.169
「皇上口吃」:何剛德,《春明夢錄》,第16頁;Seagrave, Sterling, Dragon Lady, p. 175
「沉睡狀態」: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2, p. 394
P.170
「覲見進行成功」:Hart, Robert, The I.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vol. 2, p.837
「讋慄成禮」:《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428頁
「鐵路、電燈」:Seagrave, Sterling, Dragon Lady, p. 175
第十四章:修建頤和園(一八八六~一八九四)
P.171
「有重修圓明園之志」: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第47-8頁
「罷工」:俞炳坤等,《西太后》,第158-68頁
P.172
「自垂簾聽政以來」: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14冊,第80號;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3冊,第2414-15頁
沒去五臺山:何剛德,《春明夢錄》,第17頁
王道成教授披露:王道成,〈我的清史研究之路──紀念清史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http://www.iqh.net.cn/info.asp?column_id=3486
P.173
「頤和園的修建經費,當在五、六百萬兩之間」:王道成,〈中日甲午戰爭與慈禧太后〉,見《清史研究》1994年第4期;參見葉志如、唐益年,〈光緒朝的三海工程與北洋海軍〉,見《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六十周年紀念論文集》,第1027-31頁;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第47頁
每年從海軍拿走的錢是三十萬兩:慶親王奕劻的奏摺見:王道成,〈中日甲午戰爭與慈禧太后〉,見《清史研究》1994年第4期;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第3冊,第141頁
P.174
「對海軍建設影響不大」:王道成,〈中日甲午戰爭與慈禧太后〉,見《清史研究》1994年第4期;葉志如、唐益年,〈光緒朝的三海工程與北洋海軍〉,見《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六十周年紀念論文集》
「火災示警」: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3冊,第2550-2頁
「西洋最新之式」:《李鴻章全集》,第35冊,第213頁
「樓觀之麗」:《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879-80頁
第十五章:歸政之後(一八八九~一八九四)
P.175
歸政後政治作用方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14冊,第1164號,參見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第11頁
「屠仁守著開去御史」: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15冊,第85號
第一批清單遞交慈禧: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軍機處隨手登記檔:1889年3月5日之後
P.176
「朕欽奉慈禧……皇太后懿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15冊,第813號;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3冊,第2646頁
翁同龢反對: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3冊,第2552頁;《翁同龢日記》,第4冊,第2323頁
光緒束之高閣: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第6冊,第274-6頁;《李鴻章全集》,第34冊,第634頁
召見軍機大臣和李鴻章:《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353頁;《李鴻章全集》,第35冊,第324頁
下令不給光緒身邊的人:《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353頁
搬進頤和園:《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447頁
「自歸政後」等:中國史學會主編,《戊戌變法》,第4冊,第301頁;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第18,21頁
「鷹鉤鼻」:Carl, Katharine A., 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p.125
P.177
「滑懶不當差」等:李國榮,《清宮檔案揭祕》,第199-200頁;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pp. 31-2
有太監回憶:溥佳、溥傑等,《晚清宮廷生活見聞》,第189-90頁
P.178
御史朱一新等: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2冊,第2149、2151頁;《翁同龢日記》,第4冊,第2049頁
P.178-87
慈禧日常生活: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溥佳、溥傑等,《晚清宮廷生活見聞》;容齡,〈清宮瑣記〉,見王樹卿、徐徹主編,《慈禧與我》;俞炳坤等,《西太后》;金易、沈義羚,《宮女談往錄》;葉赫那拉.根正、郝曉輝,《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Der Ling, Princess, Two Years in the Forbidden City;Carl, Katharine A., 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Headland, Isaac Taylor, Court Life in China
P.179
隆裕皇后: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第50-51頁;參見 Carl, Katharine A., 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p. 43;容齡,〈清宮瑣記〉,見王樹卿、徐徹主編,《慈禧與我》,第22頁;金易、沈義羚,《宮女談往錄》,第150頁
P.181
「老佛爺」:金梁,《光宣小記》,第163頁;Headland, Isaac Taylor, Court Life in China, p. 85
喝人奶: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第41頁;紫禁城出版社編,《明清宮廷趣聞》,第200-2頁;Carl, Katharine A., 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p. 48
P.182
皇太后每天定量:孔祥吉,《晚清佚聞叢考》,第110頁
「消息像電火花一樣」:Carl, Katharine A., 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pp. 22-4
P.183
「帶腿的梳妝臺」:Der Ling, Princess, Two Years in the Forbidden City, p. 26
P.184
好似一座花山:高樹,〈金鑾瑣記〉,見岑春煊、惲毓鼎,《樂齋漫筆,崇陵傳信錄,(外二種)》,第176頁;Carl, Katharine A., 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p.40
收藏葫蘆:容齡,〈清宮瑣記〉,見王樹卿、徐徹主編,《慈禧與我》,第15頁;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第3頁;Carl, Katharine A., 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p.115
教宮中女官煮「茶葉蛋」:Der Ling, Princess, Two Years in the Forbidden City, p. 95
P.185
卡爾描述親眼見到的:Carl, Katharine A., 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p.140
P.186
討厭袖珍狗:Carl, Katharine A., 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pp.53-5
禁止賭博,設計骰子遊戲:容齡,〈清宮瑣記〉,見王樹卿、徐徹主編,《慈禧與我》,第32頁;Der Ling, Princess, Two Years in the Forbidden City, pp. 76-7
P.187
要繆嘉蕙、奶媽放腳:Carl, Katharine A., 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p. 48;Headland, Isaac Taylor, Court Life in China, pp. 88, 233
慈禧書法、繪畫:Carl, Katharine A., 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pp. 135-6,該書插圖:觀看慈禧寫大字;Conger, Sarah Pike, Letters from China, p. 245;Headland, Isaac Taylor, Court Life in China, pp. 89-93;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第96頁;容齡,〈清宮瑣記〉,見王樹卿、徐徹主編,《慈禧與我》,第38頁
廟會上表演技藝者: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第71頁;高樹,〈金鑾瑣記〉,見岑春煊、惲毓鼎,《樂齋漫筆,崇陵傳信錄,(外二種)》,第157頁
P.188
「聲音即屬淫靡」:丁汝芹,《清代內庭演戲史話》,第158頁
慈禧與京劇:丁汝芹,《清代內庭演戲史話》,第228-77頁;紫禁城出版社編,《明清宮廷趣聞》,第374-7頁;容齡,〈清宮瑣記〉,見王樹卿、徐徹主編,《慈禧與我》,第9頁;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第38頁;趙楊,〈清代宮廷戲曲活動綜述〉,http://www.mam.gov.mo/showcontent2.asp?item_id=20081213010301&lc=1
P.189
「轟下臺去」:紫禁城出版社編,《明清宮廷趣聞》,第377頁
P.190
武則天像獻給慈禧:俞炳坤等,《西太后》,第157頁
第十六章:甲午之戰(一八九四)
P.191
「該國忽生內變」等:《李鴻章全集》,第10冊,第74-6、277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第64冊,第821頁
慈禧密諭李鴻章等:《李鴻章全集》,第10冊,第640-1、684頁
P.192
「相機因應」:《李鴻章全集》,第11冊,第60頁
赫德對友人說:Hart, Robert, The I.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vol. 1, p.592
「逐漸擴充,歷久不懈」:《李鴻章全集》,第12冊,第531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第65冊,第33、45頁
停止購買艦艇:《李鴻章全集》,第15冊,第335頁
「京城中心」:Hart, Robert, The I.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vol. 1, p.803
進口大米:李文治編,《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1840-1911,第773頁
「海疆無事」:中國史學會主編,《中日戰爭》,第3冊,第177-8頁
P.193
查李鴻章的帳:《李鴻章全集》,第13冊,第74-7、207-9、249-50、351-4、364-8、391-2、420、546-53頁;第14冊;第35冊,第587頁;中國史學會主編,《中日戰爭》,第3冊,第178頁
李鴻章不提買船要求:《李鴻章全集》,第15冊,第406頁;中國史學會主編,《中日戰爭》,第3冊,第178頁
「就渤海門戶而言」:《李鴻章全集》,第14冊,第94-6頁
給慶親王的信:《李鴻章全集》,第35冊,第252頁
「紙糊的老虎」:吳永,《庚子西狩叢談》,第107頁
日本「歲增鐵艦」:《李鴻章全集》,第35冊,第562頁
P.194
一八九四年李鴻章報告:《李鴻章全集》,第15冊,第333-6頁
P.195
伊藤博文更龐大的計畫:陸奧宗光,《蹇蹇錄》,見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第2卷,第33-5頁
赫德說:Hart, Robert, The I.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vol. 2, p.976
「倭擬籌備五萬人候調」:《李鴻章全集》,第15冊,第371-4頁
P.196
皇上充滿樂觀:《李鴻章全集》,第15冊,第372、383頁;《翁同龢集》,上,第117-18頁
「一千個中國人中」:Hart, Robert, The I.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vol. 2, p.979
主要軍師翁同龢:《翁同龢集》,下,第1092頁;《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708頁
「日本會威武十足」:Hart, Robert, The I.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vol. 2, pp. 974-6
P.197
隱瞞了兩天:《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712頁;《李鴻章全集》,第24冊,第168頁
「英國必不答應」:《李鴻章全集》,第24冊,第168頁
慈禧「主戰」:《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708頁
P.198
罷免丁汝昌之爭:《李鴻章全集》,第15冊,第405-7頁;戚其章主編,《中日戰爭續編》,第1冊,第41頁;《翁同龢集》,下,第1091頁
間隔多年後首次接見軍機:《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730-2頁
P.199
李鴻章匯集電報呈送慈禧:《李鴻章全集》,第15冊,第415-36頁
三百萬兩銀子:《李鴻章全集》,第15冊,第424頁
停辦六十大壽慶典:《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732、2738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20冊,第1011、1012號
「斥李相貽誤」等:《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755頁;《翁同龢集》,下,第1096頁
請英國調解講和:Hart, Robert, The I.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vol. 2, p.991;《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738頁;《翁同龢集》,下,第1098頁
P.200
李鴻章的壽禮:《李鴻章全集》,第15冊,第452頁
「毋庸呈進」:《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740頁
「所有應進皇太后」:《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740頁
「循舊例呈進貢物」: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20冊,第1117號
「這裡情況很糟糕」:Hart, Robert, The I.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vol. 2, pp.991-2
P.201
提出再捐獻二百萬兩銀子:《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744頁
七十大壽宣布不送禮: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30冊,第370號;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5冊,第5071頁;胡思敬,《國聞備乘》,第28-9頁
其他生日: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5冊,第5093、5575、5745等頁;吳永,《庚子西狩叢談》,第99頁
「我們或許會以日軍」:Hart, Robert, The I.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vol. 2, p.992
P.202
珍妃賣官:《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754頁;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第24頁;孔祥吉,《晚清佚聞叢考》,第89-95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20冊,第803號,參看第446、459號
「吐痰帶有黑血」等:孔祥吉,《晚清佚聞叢考》,第8407頁
珍妃母親:Headland, Isaac Taylor, Court Life in China, pp.203-4
P.203
「降為貴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20冊,第1301號
「所有逐日封奏均遞皇太后慈覽」: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20冊,第1304號及其後;《翁同龢集》,下,第1108頁;《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797頁
光緒表現得像沒事人:《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754頁
別的懲罰: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20冊,第1306號;《《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755頁;滿學研究會編,《清代帝王后妃傳》,下,第223頁;孔祥吉,《晚清佚聞叢考》,第86頁
文廷式:孔祥吉、村田雄二郎,《罕為人知的中日結盟及其他》,第290-1頁;《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756、2764-5、2887頁;《翁同龢集》,下,第1115頁;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第474頁
P.204
劉坤一記載道:中國史學會主編,《戊戌變法》,第4冊,第300頁
汪鳴鑾、長麟:《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856頁;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第468頁;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4冊,第3685頁
書房未能關閉:《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757-9頁
第十七章:紫禁城唯一的男子漢(一八九五)
P.205
一八九五年一月五日慈禧諭旨:《翁同龢集》,下,第1116頁
「中國如死豬臥地」:孔祥吉,《晚清史探微》,第16頁
二月六日慈禧與軍機大臣:《翁同龢集》,下,第1125頁;《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776頁
P.206
「憂憤形於辭色」:《王文韶日記》,第870頁
「各矢天良」: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4冊,第3539頁
張之洞—慈禧—光緒:《張之洞全集》,第3冊,第2036、2047頁
「聲淚並發」等:《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777-8頁
慈禧被迫同意派李鴻章去日本:《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776-8頁
慈禧反對割地:《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782頁;《翁同龢集》,下,第1134-5頁
P.207
三月三日光緒「予以商讓土地之權」:《李鴻章全集》,第16冊,第31頁;《翁同龢集》,下,第1137頁
軍機大臣集體上書慈禧:《李鴻章全集》,第16冊,第31頁
「逡巡而退」:《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787頁
臺灣「極關緊要」:《張之洞全集》,第3冊,第2041頁
四月八日慈禧:「兩地皆不可棄」:《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792頁
四月十四日光緒下令接受日本條件,「與之訂約」:《李鴻章全集》,第16冊,第56頁
「慈禧擬行廢立之謀」:《文廷式集》,下,第1498頁
P.208
「我甚愛皇帝」:中國史學會主編,《戊戌變法》,第4冊,第300-1頁
「我焦急太過」等:中國史學會主編,《戊戌變法》,第4冊,第301頁;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第16頁
李鴻章談判時列舉的數字: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第2卷,第260、268-9頁
「不作數的空話」:Hart, Robert, The I.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vol. 2, p.1009
「日本戰勝、統治中國」:Hart, Robert, The I.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vol. 2, pp. 992, 1006
P.209
「黃禍」:Rohl, John, Wilhelm II: Der Weg in den Abgrund 1900–1941,附錄2
慈禧要軍機大臣討論:《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798頁
五月二日光緒決心批准馬關:《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799-800頁
光緒五月八日「催即日換約」:《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801-2頁,參見2791頁
「一條最平安的路」:Hart, Robert, The I.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vol. 2, p.1017
P.210
「中國末日的開端」:Denby, Charles, China and Her People, vol.2, p.147
中國外債:金普森,〈中日甲午戰爭與中國外債〉,見《東南學術》2000年第1期;戚其章,《甲午戰爭史》,第504頁
「沒有首腦」:Hart, Robert, The I.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vol. 2, p.992
「唯一的男子漢」:Carl, Katharine A., 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p.101
第十八章:列強來了(一八九五~一八九八)
P.211
依舊「恭呈慈覽」:《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889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21-24冊
「如猛虎在門」:《張之洞全集》,第2冊,第989-90頁
「裡面充滿的都是空氣」等:Denby, Charles, China and Her People, vol.2, pp. 147-8;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3, p. 101;Hart, Robert, The I.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vol. 2, p.998
「各國使臣來署」:《翁同龢集》,下,第1063頁
「血管幾欲沸裂」:吳永,《庚子西狩叢談》,第130頁
「不得抄錄攜出」等:《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803頁;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4冊,第3595-6頁
P.212
「孫毓汶逼我畫押」:清華大學歷史系編,《戊戌變法文獻資料系目》,第44頁
光緒「詰責」李鴻章:《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829頁
「望之不似人君」:茅海建,〈「張之洞檔案」閱讀筆記之二:張之洞與楊銳的關係〉,見《中華文史論叢》2010年第4期
慈禧與恭親王等:茅海建,〈「張之洞檔案」閱讀筆記之二:張之洞與楊銳的關係〉,見《中華文史論叢》2010年第4期;清華大學歷史系編,《戊戌變法文獻資料系目》,第180頁;《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837、2844、2878、2890頁
P.213
「皇帝人極老成」:中國史學會主編,《戊戌變法》,第4冊,第300-1頁
光緒來頤和園次數增加:茅海建,〈「張之洞檔案」閱讀筆記之二:張之洞與楊銳的關係〉,見《中華文史論叢》2010年第4期;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4冊,第3637、3648-9、3652、3656、3662、3670-726等頁
「近來兩宮禮意甚洽」:茅海建,〈「張之洞檔案」閱讀筆記之二:張之洞與楊銳的關係〉,見《中華文史論叢》2010年第4期
「此係寬典」等:《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856頁;《王文韶日記》,第919-20頁
書房撤掉:《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878頁
「若中國有事」:《張之洞全集》,第2冊,第1002-3頁
軍機處搬來頤和園:《翁同龢集》,下,第1064頁;《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883頁
P.214
「須謹防後患」:清華大學歷史系編,《戊戌變法文獻資料系目》,第197頁
為李鴻章餞行宴會:吳永,《庚子西狩叢談》,第113頁
P.215
到處一片讚美聲:《紐約時報》1896年9月3日等
「與恭王商辦」:《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944頁;《李鴻章全集》,第26冊,第275頁
慈禧接見之後:《李鴻章全集》,第16冊,第84頁;第26冊,第275頁;《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944頁;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4冊,第3876-7頁;茅海建,〈「張之洞檔案」閱讀筆記之二:張之洞與楊銳的關係〉,見《中華文史論叢》2010年第4期
腳註: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3, pp. 103-4;孫瑞芹(譯),《德國外交文件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譯》,第1冊,第116頁
P.216
派李在嚴冬考察黃河:國家檔案局明清檔案館編,《戊戌變法檔案史料》,第466-7頁;茅海建,〈「張之洞檔案」閱讀筆記之三:戊戌政變前後張之洞與京、津、滬的密電往來〉,見《中華文史論叢》2011年第1期;《李鴻章全集》,第36冊,第199-226頁
張之洞改革長篇建議:《張之洞全集》,第2冊,第989-1001頁;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4冊,第3631頁及其後
「中國一事無成」: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3, p. 108
一八九六年中秋:《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934-6頁
P.217
德國攫取膠州灣:孫瑞芹(譯),《德國外交文件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譯》,第1冊,第106-47頁;青島市博物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青島市社會科學研究所合編,《德國侵佔膠州灣史料選編》,第121頁及其後;Dugdale, E. T. S. (ed. & tr.), German Diplomatic Documents, 1871–1914, XIV, p. 69;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3, pp. 106-7
皇上「力持『不戰』二字」:《翁同龢集》,下,第1069頁;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第3卷,第173-4頁
恭親王親自送去頤和園:《翁同龢集》,下,第1069頁
P.218
翁同龢簽字:《翁同龢日記》第6冊,第3099頁;《翁同龢集》,下,第1072頁
「慈諭深悉此事之難」:《翁同龢集》,下,第1071頁;《翁同龢日記》第6冊,第3081頁
「背信棄義之極」:The Memoirs of Count Witte, p. 100
李鴻章、張蔭桓受賄,翁同龢拒絕:張蓉初(譯),《紅檔雜誌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譯》,第203-12頁
「俄事如此」:《張蔭桓日記》,第519頁
P.219
「毀我兩人」:《張蔭桓日記》,第519頁
「皇上曾商太后否?」等:《張蔭桓日記》,第519-20頁;《翁同龢日記》第6冊,第3104頁
御史安維峻:《翁同龢日記》第6冊,第3103頁
第十九章:慈禧發動戊戌變法(一八九八)
P.222
「在世界歷史上」: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3, p. 127
光緒對亨利親王:《翁同龢日記》第6冊,第3118-28頁;《翁同龢集》,下,第1072頁;《張蔭桓日記》,第530頁;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第418-24頁
「必欲坐只得不見」:《翁同龢日記》第6冊,第3118頁
P.223
贈德皇勳章: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第428-35頁
給李鴻章、張蔭桓授勳: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第428頁
「是日上奉慈諭」:《翁同龢日記》第6冊,第3132頁
P.224
翁同龢罷官:《翁同龢日記》第6冊,第3134頁
P.225
慈禧送禮給翁:《翁同龢集》,下,第1074頁;《翁同龢日記》第6冊,第3134頁
都得到慈禧的贊同: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第16-18、31-5頁
「太后向來喜悅開新派之人」:孔祥吉、村田雄二郎,《罕為人知的中日結盟及其他》,第253頁
丁韙良議論道:Martin, W. A. P., A Cycle of Cathay, p. 327
P.226
「北洋出口之貨」: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4冊,第4135頁
孫家鼐觀察到:孔祥吉,《戊戌維新運動新探》,第369頁
「最富於自信力之人」:梁啟超,《南海康先生傳》,見《飲冰室合集》,第1冊,第87-8頁
《我史》稱:《康南海自編年譜》,第8頁
「孔子二世」: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3, p. 132
P.227
「一野狐也」:《翁同龢日記》第5冊,第2696頁
經過張蔭桓的運作:馬忠文,〈張蔭桓與戊戌維新〉,見王曉秋、尚小明主編,《戊戌維新與清末新政》,第66-8、85-6頁
光緒來不及看就送交慈禧: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第382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23冊,第1107號
慈禧看後留起來,光緒叫康有為「再寫一份」: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第382頁;《翁同龢日記》第6冊,第3112、3128頁;代徐致靖寫的推薦奏摺:孔祥吉,《康有為變法奏章輯考》,第231-3頁
P.228
「可笑之至」:《康南海自編年譜》,第44頁;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第441頁
「頭等戰艦」:Cranmer-Byng, J. L. (ed.), An Embassy to China. Being the journal kept by Lord Macartney during his embassy to the Emperor Ch’ien-lung, 1793–1794, p. 238;Robbins, Helen H., Our First Ambassador to China, p. 386
「國會那些能幹的人」:Der Ling, Princess, Two Years in the Forbidden City, p. 277
一再要求討論「制度局」: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第576-88頁;《張蔭桓日記》,第547頁;國家檔案局明清檔案館編:《戊戌變法檔案史料》,第6-11頁
P.229
「此次徐致靖保舉」:湯志鈞,《乘桴新穫》,第67頁
「不專選取才華」: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第582-3頁
日本朋友中島雄:孔祥吉、村田雄二郎,〈一個日本書記官記述的康有為與戊戌變法〉,見《廣東社會科學》,2009年第1期
報律: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清史編年》,第12卷,第97頁
給臣下改錯別字:《張蔭桓日記》,第549、 554-5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論文選》,1994.10-2004.10,上,第74頁
P.230
直接祕密傳遞給光緒:孔祥吉,《康有為變法奏章輯考》,第355、432頁;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第721頁;湯志鈞,《乘桴新穫》,第67頁
光緒讀《波蘭分滅記》,病:孔祥吉,《康有為變法奏章輯考》,第431-3頁;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第131頁;《張蔭桓日記》,第553頁
康有為感恩信:孔祥吉,《康有為變法奏章輯考》,第349-55頁
P.231
《傑士上書匯錄》:孔祥吉,《康有為變法奏章輯考》,第360頁;陳鳳鳴,〈康有為戊戌條陳彙錄〉,見《故宮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1期
裁撤「冗署」:孔祥吉,《戊戌維新運動新探》,第373-5頁;陳夔龍,《夢蕉亭雜記》,第162-3頁
P.232
「失人心」:孔祥吉,《戊戌維新運動新探》,第380頁
許應騤上書指斥康:茅海建,《戊戌變法的另面:「張之洞檔案」閱讀筆記》,第35-6頁
「相顧錯愕」:孔祥吉,《戊戌維新運動新探》,第378頁
P.233
軍機四章京: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第35、65、81頁
「康來,面有喜色」:中國史學會主編,《戊戌變法》,第4冊,第332頁;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第709頁
給楊銳的密詔:孔祥吉,《戊戌維新運動新探》,第380頁
第二十章:康有為密謀殺慈禧(一八九八年九月)
P.235
康要王照勸說聶士成:王照,見岑春煊、惲毓鼎,《樂齋漫筆,崇陵傳信錄,(外二種)》,第84頁
袁世凱日記:袁世凱,〈戊戌日記〉,見中國史學會主編,《戊戌變法》,第1冊,第549-55頁
P.236
譚嗣同夜訪袁世凱:袁世凱,〈戊戌日記〉,見中國史學會主編,《戊戌變法》,第1冊,第549-55頁;畢永年,〈詭謀直紀〉,見湯志鈞,《乘桴新穫》,第28頁
楊深秀上奏摺挖金子:孔祥吉,《康有為變法奏章輯考》,第402-3頁;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第774頁
P.237
「前年之戰」:《張之洞全集》,第3冊,第2112頁
康有為暗地裡寫了三封奏摺:孔祥吉,《康有為變法奏章輯考》,第399-401、404-5、443-5頁
《國聞報》:孔祥吉、村田雄二郎,《從東瀛皇居到紫禁城》,第107-95頁;清華大學歷史系編,《戊戌變法文獻資料系目》,第958頁
P.238
「敬問我同洲至親」: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第440-2頁
伊藤給妻子寫信:王曉秋,《近代中國與日本──互動與影響》,第122頁;「可笑也」:《李鴻章全集》,第36冊,第193頁
「甚震其論而不能用」:《鄭孝胥日記》,第2冊,第671頁
P.239
《國聞報》宣傳康有為:孔祥吉、村田雄二郎,《從東瀛皇居到紫禁城》,第148-53頁;湯志鈞,《乘桴新穫》,第69頁
華盛頓官邸舉行舞會:《紐約時報》1897年5月13日
矢野文雄的機密報告:孔祥吉、村田雄二郎,《罕為人知的中日結盟及其他》,第251-4頁
高層人士的彈劾:孔祥吉,《戊戌維新運動新探》,第251-2頁;《張蔭桓日記》,第540頁;茅海建,《戊戌變法的另面:「張之洞檔案」閱讀筆記》,第126-7頁;《翁同龢集》,下,第1084頁
P.240
把康的信帶給光緒:參見馬忠文,〈張蔭桓與戊戌維新〉,見王曉秋、尚小明主編,《戊戌維新與清末新政》,第67-72、82-6頁;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第721頁;孔祥吉,《康有為變法奏章輯考》,第144、188、422頁;湯志鈞,《乘桴新穫》,第67頁
「誠虛語耳」:《張蔭桓日記》,第510頁;參見孔祥吉、村田雄二郎,《中島雄其人與〈往復文信目錄〉》,第83頁
「揮灑巨萬」:黃濬,《花隨人聖盦摭憶》,第465頁;馬忠文,〈張蔭桓與戊戌維新〉,見王曉秋、尚小明主編,《戊戌維新與清末新政》,第60頁
徐桐指控張:孔祥吉,《戊戌維新運動新探》,第251-2頁
「如在湯火中」:《翁同龢日記》第6冊,第3068頁;《翁同龢集》,下,第1071頁
P.241
甲午翁同龢依靠張蔭桓:吳永,《庚子西狩叢談》,第21-2頁;《翁同龢日記》第5冊有若干記載;孔祥吉,《晚清史探微》,第199-200頁;馬忠文:〈張蔭桓流放新疆前後事跡考述〉,見《新疆大學學報》1996年第4期
「張蔭桓人稱為漢奸」:《翁同龢集》,下,第1084頁
日方偵破中方密電碼:張社生,《絕版李鴻章》,第156頁
腳註2: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第458-61、686-7頁;〈驛舍探幽錄〉,見《張蔭桓日記》
P.242
總理衙門擬定的光緒對伊藤問話稿: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第97頁;湯志鈞,《乘桴新穫》,第18頁
楊崇伊奏摺:國家檔案局明清檔案館編,《戊戌變法檔案史料》,第461頁
慈禧回京: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第100-1頁;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第752頁
P.243
例行的請安: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第106頁
P.244
畢永年描述:畢永年,〈詭謀直紀〉,見湯志鈞,《乘桴新穫》,第28頁
「我想你一定還記得」:中國史學會主編,《戊戌變法》,第3冊,第528頁(從康的信中可以看出,他見李提摩太是在9月19日)
李提摩太的話:Richard, Timothy, Forty-five Years in China, dedication, pp. 258, 263, 266
「一派胡言」:英國國家檔案館,F.O. 17/1718, p. 191
P.245
「偵探警察」:Seagrave, Sterling, Dragon Lady, p. 244
「有志營東亞」:《康南海自編年譜》,第66頁
譚嗣同語:梁啟超,《戊戌政變記》,第109頁
《申報》報導: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第822頁
P.246
兩名無辜的人:陳夔龍,《夢蕉亭雜記》,第37頁;王夏剛,《戊戌軍機四章京合譜》,第240-4頁
「大駭」等:《惲毓鼎澄齋日記》,第1冊,第170頁;茅海建,〈「張之洞檔案」閱讀筆記之三:戊戌政變前後張之洞與京、津、滬的密電往來〉,見《中華文史論叢》2011年第1期
《字林西報》報導「密詔」:湯志鈞,《乘桴新穫》,第39頁
「前日竟有糾約亂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24冊,第1399號;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第133頁
P.247
「交諸子密藏」:袁世凱,〈戊戌日記〉,見中國史學會主編,《戊戌變法》,第1冊,第554-5頁
「關於謀殺的謠言」:中國史學會主編,《戊戌變法》,第3冊,第542頁
《答人論議院書》:孔祥吉,《戊戌維新運動新探》,第62頁
腳註: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第42、534頁;黃彰健,《戊戌變法史研究》,上,第45頁
P.248
「一律購閱」等: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第552-3頁
有關慈禧的不實之詞:湯志鈞:《乘桴新穫》,第57-63頁
處死太監: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第142-6頁
P.249
徐致靖: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第859頁
張蔭桓: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第818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26冊,第662、679、681號;馬忠文:〈張蔭桓流放新疆前後事跡考述〉,見《新疆大學學報》1996年第4期
腳註2: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第33頁
P.250
「所有一切自強新政」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24冊,第1376、1399、1754等若干號;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第136、547-8頁
各國派兵北京: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第505-19頁;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第815-6頁
宗方小太郎告訴康:楊天石,《晚清史事》,第159、188-9頁
P.251
光緒階下囚: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第143-53、160頁
「皇上若要響器傢夥等」:丁汝芹,《清代內庭演戲史話》,第272頁
珍妃寢宮:滿學研究會編,《清代帝王后妃傳》,下,第223頁;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第143、152頁
腳註:楊天石,《晚清史事》,第162-3頁
第二十一章:廢不掉的光緒(一八九八~一九○○)
P.252
《天雷報》:丁汝芹,《清代內庭演戲史話》,第269-70頁
幫助「澄清」:英國皇家檔案館,溫莎,VIC/MAIN/Q/16, no. 116;中國史學會主編,《戊戌變法》,第3冊,第538頁
P.253
法國醫生報告:Franzini, Serge (ed.), ‘Le docteur Dethève appelé en consultation par l’empereur Guangxu’, in Etudes chinoises, 1995, vol. XIV, no. 1
每天例行公事: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第12-14頁;金梁,《光宣小記》,第14頁;容齡,〈清宮瑣記〉,見王樹卿、徐徹主編,《慈禧與我》,第12頁
光緒簡樸:《惲毓鼎澄齋日記》,第1冊,第405頁;王照,見岑春煊、惲毓鼎,《樂齋漫筆,崇陵傳信錄,(外二種)》,第103-4頁;Carl, Katharine A., 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pp. 191, 292
P.254
「碰到他時沒有太監」:Headland, Isaac Taylor, Court Life in China, pp. 165-8
「宮監對於皇上」:吳永,《庚子西狩叢談》,第74頁
「臉上掛著莫測高深」:Carl, Katharine A., 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pp. 66-7
光緒在寢宮裡:葉曉青,〈光緒皇帝最後的閱讀書目〉,見《歷史研究》2007年第2期;容齡,〈清宮瑣記〉,見王樹卿、徐徹主編,《慈禧與我》,第22頁;王照,見岑春煊、惲毓鼎,《樂齋漫筆,崇陵傳信錄,(外二種)》,第102-3頁
畫大頭長身各式鬼形:吳永,《庚子西狩叢談》,第74頁
派兩名官員到日本:孔祥吉、村田雄二郎,《罕為人知的中日結盟及其他》,第123-209頁
P.255
「在選擇使節上」:Headland, Isaac Taylor, Court Life in China, p. 65
要求她跟光緒合作:清華大學歷史系編,《戊戌變法文獻資料系目》,第1198、1205頁;《劉坤一遺集》,第3冊,第1112、1415頁
「此事若要舉行」:陳夔龍,《夢蕉亭雜記》,第23頁
P.256
「皇太后邀請信」:Hart, Robert, The I.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vol. 2, p.1180
P.256-8
茶會,慈禧改善形象:Conger, Sarah Pike, Letters from China, pp. 40-3;Seagrave, Sterling, Dragon Lady, pp.259, 261
P.259
「嗣繼無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25冊,第1512號
公使團要求覲見光緒: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25冊,第43、44號;Headland, Isaac Taylor, Court Life in China, p.161
皇太后「太忙」:Headland, Isaac Taylor, Court Life in China, p.161
第二十二章:慈禧與義和團(一八九九~一九○○)
P.260
列強支持義大利租借三門灣:英國皇家檔案館,溫莎,VIC/MAIN/Q/16, no. 121;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3, pp. 124-5
「危機又來了」:Hart, Robert, The I.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vol. 2, pp.1190, 1192
「我們不可能同意」:Headland, Isaac Taylor, Court Life in China, p.61;Xiang Lanxin, The Origins of the Boxer War, pp. 87-8
「帝國上下都行動起來」: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3, p. 125
P.261
「自己伸出手來」:Salvago Raggi, Giuseppe, Ambasciatore del Re: Memorie di un diplomatico dell’Italia liberale, Le Lettere, pp.148-9
慈禧兩道諭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25冊,第1207、1220號
「一個泥丸也不給」:Xiang Lanxin, The Origins of the Boxer War, p.95
P.262
「愛國的中國人心中」: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3, p.125
「外國皆聯為一氣」等:《盛宣懷年譜長編》,下,第652-6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25冊,第1247-8號;吳永,《庚子西狩叢談》,第89頁
「西方人喜歡賽馬」:伍廷芳,《一位東方外交家看美國》,第254頁
愛德華茲所寫:Edwards, E. H., Fire and Sword in Shansi, pp. 53-4
P.263
德國派兵: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第5冊,第588-92;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上,第21-32頁
「持平辦理」: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1冊,第44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25冊,第1451等若干號
「山東地方有大刀會」: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1冊,第38頁
毓賢調離山東,袁世凱繼任: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1冊,第38-47頁
P.264
「殊深惋惜」: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25冊,第1423號;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3, p. 179
袁向慈禧報告: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1冊,第57頁
「山東民教不和」: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1冊,第46-8頁
「自從一八七八年大饑荒」:Smith, Arthur H., China in Convulsion, p. 169
「嚴行禁止」: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26冊,第53號
五國公使聯合要求:英國國家檔案館,F.O. 17/1412;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3, p. 187
P.265
「激成巨禍」: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1冊,第47頁
竇納樂寫道:英國國家檔案館,F.O. 17/1412
四月十二日:英國國家檔案館,F.O. 17/1412;中國史學會主編,《義和團》,第3冊,第169頁
慈禧妥協:英國國家檔案館,F.O. 17/1412;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1冊,第80頁
索爾茲伯里議論道:Roberts, Andrew, Salisbury: Victorian Titan, p. 773
P.266
榮祿請病假:《榮祿存劄》,第45頁;侯斌,〈那拉氏、榮祿與義和團運動〉,見《義和團研究會會刊》1983年第2期
「但人數不得過多」: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1冊,第110-1頁
不允許西摩軍進京:Conger, Sarah Pike, Letters from China, pp. 99, 100;MacDonald, Sir Claude et al., The Siege of the Peking Embassy, 1900, p. 49;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1冊,第142-4頁
「極大的勇氣」:Xiang Lanxin, The Origins of the Boxer War, p. 261
P.267
「招募成軍」: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1冊,第145、157-8頁
時人筆下的義和團:吳永,《庚子西狩叢談》,第14-20頁;孔祥吉,《清人日記研究》,第168-70頁;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清史編年》,第12卷,第179-86頁;Smith, Arthur H., China in Convulsion, p. 238
「務獲凶犯」、「默然良久」: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1冊,第133頁;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清史編年》,第12卷,第183頁
固倫榮壽公主的府第:Headland, Isaac Taylor, Court Life in China, p.206
義和團揚言要進紫禁城:吳永,《庚子西狩叢談》,第87頁;陳夔龍,《夢蕉亭雜記》,第39頁;《榮祿存劄》,第404頁;孔祥吉,《清人日記研究》,第169頁
P.269
使館警衛外出援救教民: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3, p. 204;Fleming, Peter, The Siege at Peking, p. 95;Xiang Lanxin, The Origins of the Boxer War, pp. 269-70
「使人想到地獄」:Smith, Arthur H., China in Convulsion, p. 240
我們「理屈」:《李鴻章全集》,第27冊,第74頁
被義和團折騰的地方官:吳永,《庚子西狩叢談》,第28頁及其後
P.270-1
六月十六、七日兩次御前會議:《惲毓鼎澄齋日記》,第2冊,第785-6頁
P.271
維多利亞女王曾說過:英國皇家檔案館,溫莎,VIC/MAIN/Q/16,no. 130
第二十三章:對列強開戰(一九○○)
P.272
「義民」: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1冊,第162頁
編成一千四百餘團:孔祥吉,《清人日記研究》,第170頁
莎拉.康格寫道:Conger, Sarah Pike, Letters from China, pp. 116, 199
傳教士明恩溥說:Smith, Arthur H., China in Convulsion, p. 577
「他們一步步衝過來」:Xiang Lanxin, The Origins of the Boxer War, p. 261
「一個穿戴整齊的」:Xiang Lanxin, The Origins of the Boxer War, p. 301
P.273
民間的便桶等:劉半農等,《賽金花本事》,第75頁
「五臺山南山極樂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國家清史編撰委員會編,《庚子事變清宮檔案彙編》,第2冊,第476、478頁
「他們的號角聲」:Conger, Sarah Pike, Letters from China, pp. 114-17, 129-30
P.274
砲手把標尺調高:陳夔龍,《夢蕉亭雜記》,第52頁
要榮祿送新鮮蔬菜水果:《李鴻章全集》,第27冊,第154頁
「我本來是執定」:吳永,《庚子西狩叢談》,第89頁
義和團傷亡數千:《李鴻章全集》,第27冊,第117頁
慈禧對「北堂」的諭旨: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1冊,第414頁
毓賢在山西的屠殺: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3, p. 242
P.275
哈默神父:Edwards, E. H., Fire and Sword in Shansi, pp. 106-7
崇綺等人密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國家清史編撰委員會編,《庚子事變清宮檔案彙編》,第1冊,第253-4頁
「倘再任性」: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1冊,第415-7頁
腳註:Carl, Katharine A., 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p.266
P.276
各省督撫每天函電交加:《李鴻章全集》,第27冊
「各就本省情形」: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1冊,第156-7頁;第2冊,第946頁
張之洞等聯名上書: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1冊,第386-7頁
袁昶,「坐探」:孔祥吉,《清人日記研究》,第166-71頁;茅海建,〈「張之洞檔案」閱讀筆記之三:戊戌政變前後張之洞與京、津、滬的密電往來〉,見《中華文史論叢》2011年第1期
P.277
德國檔案中的許景澄:孫瑞芹(譯),《德國外交文件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譯》,第1冊,第106、121-45頁
外國人對張之洞評價: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3, p. 362;Martin, W. A. P., A Cycle of Cathay, p. 238;孔祥吉,《清人日記研究》,第213頁;《劉坤一遺集》,第6冊,第2586頁
腳註:中國史學會主編,《義和團》,第2冊,第496頁
P.278
「倘若天子蒙塵」:孔祥吉、村田雄二郎,《從東瀛皇居到紫禁城》,第408-9頁
同樣信息傳遞給英國:英國皇家檔案館,溫莎,VIC/MAIN/Q/16, no. 638;《劉坤一遺集》,第6冊,第2586頁
「臣惟有竭殫心力」: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1冊,第469頁
「太后每退朝」等: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第37頁;《盛宣懷年譜長編》,下,第656頁
兩百輛大車:陳夔龍,《夢蕉亭雜記》,第57-9頁
P.279
八月十五日清晨:《那桐日記》,上,第350頁;溥佳、溥傑等,《晚清宮廷生活見聞》,第90-1頁
珍妃丟進井裡:溥佳、溥傑等,《晚清宮廷生活見聞》,第187-8頁;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第24-5頁
腳註:立山在戊戌年,見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第38頁
第二十四章:西逃(一九○○~一九○一)
P.280
最初的兩天兩夜:溥佳、溥傑等,《晚清宮廷生活見聞》,第90-3頁;岑春煊、惲毓鼎,《樂齋漫筆,崇陵傳信錄,(外二種)》,第14-15頁;吳永,《庚子西狩叢談》,第51頁;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第33-4頁;王照,見岑春煊、惲毓鼎,《樂齋漫筆,崇陵傳信錄,(外二種)》,第100頁
P.281-4
到吳永縣城後:吳永,《庚子西狩叢談》
P.283
第一次穿漢人衣裳:溥佳、溥傑等,《晚清宮廷生活見聞》,第93頁
P.284
「目光炯炯」:溥佳、溥傑等,《晚清宮廷生活見聞》,第90頁
各省對慈禧: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1冊,第489等若干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國家清史編撰委員會編,《庚子事變清宮檔案彙編》,第2冊;茅海建,《依然如舊的月色:學術隨筆集》,第237-87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論文選》,1994.10-2004.10,上,第37頁;吳永,《庚子西狩叢談》,第95頁
張蔭桓執行死刑: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26冊,第662號;馬忠文:〈張蔭桓流放新疆前後事跡考述〉,見《新疆大學學報》1996年第4期
P.285
劉坤一電詢張之洞:《劉坤一遺集》,第6冊,第2586頁
「千急」電報:孔祥吉,《清人日記研究》,第162-3頁
張要列強保證慈禧安全:英國皇家檔案館,溫莎,VIC/MAIN/Q/16, nos. 592,806
「很危險,道路漫長」:英國皇家檔案館,溫莎,VIC/MAIN/Q/16, no. 843
P.286
列強發現督撫仍忠於慈禧: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3, pp. 330, 342
張之洞寫信請求覲見:《張之洞全集》,第2冊,第1453-4頁;第3冊,第1526、1580頁;李細珠,《張之洞與清末新政研究》,第116-17頁
P.287
「始終未交言」:高樹,〈金鑾瑣記〉,見岑春煊、惲毓鼎,《樂齋漫筆,崇陵傳信錄,(外二種)》,第148頁
「紀恩詩」:《張之洞全集》,第12冊,第10566-8頁
P.288
「以作疑兵」: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1冊,第484頁
崇綺以及全家自盡: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1冊,第484、532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國家清史編撰委員會編,《庚子事變清宮檔案彙編》,第3冊,第891-2頁;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清史編年》,第12卷,第226頁;《惲毓鼎澄齋日記》,第2冊,第789頁
「闔家殉國」:《那桐日記》,上,第352頁;《惲毓鼎澄齋日記》,第2冊,第789頁;劉半農等,《賽金花本事》,第31頁
「殺北都西太后」:楊天石,〈革命派與改良派的兩次武力嘗試〉,見《文史參考》2011年第5期;楊天石,《晚清史事》,第157-61頁;桑兵,《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第334-5頁
「康的人提出」:英國國家檔案館,F.O. 17/1718, p. 372
P.289
「附英兵輪入京」:上海文物保管委員會編,《康有為與保皇會》,第 112、142頁
「長江流域的安定和平」:英國皇家檔案館,溫莎,VIC/MAIN/Q/16, no. 859
暗殺團與沈藎:杜邁之等輯,《自立會史料集》,第335頁;楊天石,《晚清史事》,第157-8頁;桑兵,《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第335頁
P.290
「孫逸仙及其徒眾」:湯志鈞,《康有為傳》,第337頁
慈禧常常流淚:吳永,《庚子西狩叢談》,第50、89頁;岑春煊、惲毓鼎,《樂齋漫筆,崇陵傳信錄,(外二種)》,第18頁;徐徹,《一個真實的慈禧太后》,第486頁
「言至此處,意尚未盡」:吳永,《庚子西狩叢談》,第83頁
P.291
兩人的反差:吳永,《庚子西狩叢談》,第74-5頁
「如舞臺上觀音王母像」:吳永,《庚子西狩叢談》,第81頁
第二十五章:自責之詔(一九○○~一九○一)
P.292
慈禧給守宮太監留下:訪問看見過這張字條的王道成教授,2010年10月21日
守宮人報告慈禧: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1冊,第496-7、551-2頁;第2冊,第1152、1214、1321、1328-9、1340-1頁;《張之洞全集》,第3冊,第2168頁
P.293
拿走了數百萬兩銀子: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3, p. 367;陳夔龍,《夢蕉亭雜記》,第44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國家清史編撰委員會編,《庚子事變清宮檔案彙編》,第8冊,第604頁;《張之洞全集》,第2冊,第1451頁
「未慘肆殺戮」等: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1冊,第498、552頁;《那桐日記》,上,第350頁
赫德邀請開會: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1冊,第496-7頁
腳註: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2冊,第1155-6頁
P.294
慈禧寫信感謝赫德: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1冊,第513頁
「那座房子明顯被加固」:Weale, B. L. Putnam, Indiscreet Letters from Peking, p. 342
「拳匪亂時」:羅惇曧,《庚子國變記》
北京大掃除:劉半農等,《賽金花本事》,第36頁
P.295
「以中國征服者的身分」:Von Waldersee, Count Alfred, A Field Marshal’s Memoirs, p. 205;在保定:Von Waldersee, Count Alfred, A Field Marshal’s Memoirs, pp. 252-3;《李鴻章全集》,第27冊,第381-3頁
「自從我到來之後」:Von Waldersee, Count Alfred, A Field Marshal’s Memoirs, pp. 216-21;「昨天晚上很晚」:Von Waldersee, Count Alfred, A Field Marshal’s Memoirs, pp. 241-2
「不要碰皇太后的寢室」:Von Waldersee, Count Alfred, A Field Marshal’s Memoirs, p. 221
P.296
賽金花:劉半農等,《賽金花本事》,第253-63頁
王瑩—江青:張戎、喬.哈利戴,《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第56章
P.297
那時中國人口:姜濤,《中國近代人口史》,第78-9頁
「應該在中國的能力範圍內」: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3, pp. 346-7, 350
德皇指示:Von Waldersee, Count Alfred, A Field Marshal’s Memoirs, p. 210;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3, p. 350
美國事後調查認為賠款過高:Hunt, Michael H., ‘The American Remission of the Boxer Indemnity: A Reappraisal’, i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972, vol. 31, no. 3
腳註: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3, pp. 352-3
P.298
對索賠的爭辯:Von Waldersee, Count Alfred, A Field Marshal’s Memoirs, pp. 224, 233, 239-40;中國人民銀行參事室編,《中國清代外債史資料》,第888-98頁
「我十分同情中國人」:Conger, Sarah Pike, Letters from China, pp. 188-9
調高海關進口稅:中國人民銀行參事室編,《中國清代外債史資料》,第892頁;辛丑條約,見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編,《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匯要》,第205頁
P.299
新財源每年一千八百萬兩銀子: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3, p. 351
慈禧的估算: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2冊,第1075頁
提高關稅是多年的目標: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3, pp. 103-4;孫瑞芹(譯),《德國外交文件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譯》,第1冊,第116頁
「英國商務在華最多」: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2冊,第1075頁
慈禧封赫德「太子少保」: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27冊,第751號;Hart, Robert, The I.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vol. 2, p. 1294;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3, p. 470
五十萬兩銀子: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3, p. 367
P.300
「曷勝感概」: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2冊,第853頁
「自責之詔」: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2冊,第944-7頁
「我總是當家負責的」:吳永,《庚子西狩叢談》,第89頁
一九○一年一月二十九日上諭: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2冊,第914-16頁
P.301
「惟有變法自強」: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第2冊,第1328頁
聯軍占領天津兩年:Procès-verbaux des Séances du Gouvernement Provisoire de Tientsin, vol. 1,Introduction, pp. 1-16
交權時賬目清楚: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3, p. 365
「近日民情」:《張之洞全集》,第2冊,第1428頁
「革新之風在大地回蕩」:Martin, W. A. P., The Awakening of China, p. 198
P.302
「俄國的葉卡特琳娜女皇」:Roosevelt Longworth, Alice, Crowded Hours, p. 95
「現代中國的真正革命」:Reynolds, Douglas R., China, 1898–1912: The Xinzheng Revolution and Japan, p. 1
第二十六章:重返北京(一九○一~一九○二)
P.304-5
離開西安那天:吳永,《庚子西狩叢談》,第95-6頁
「命急辦救濟」等: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第30頁
慈禧要求不追究: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國家清史編撰委員會編,《庚子事變清宮檔案彙編》,第8冊,第532頁;吳永,《庚子西狩叢談》,第95-7頁
P.306
李鴻章給慈禧的遺疏:王彥威纂輯,《清季外交史料》,第4冊,第4275-6頁
「披覽遺章,曷勝愴慟」:王彥威纂輯,《清季外交史料》,第4冊,第4276頁
葬禮的「規格之高」:Conger, Sarah Pike, Letters from China, pp. 212-15
李鴻章的其他榮譽:王彥威纂輯,《清季外交史料》,第4冊,第4283頁
袁世凱電報飛來:王彥威纂輯,《清季外交史料》,第4冊,第4283頁
P.307
撤去「大阿哥」名號: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27冊,第712號;吳永,《庚子西狩叢談》,第80、121頁;《張之洞全集》,第10冊,第8654頁
同吳永告別:吳永,《庚子西狩叢談》,第123-4頁
「全壞在一個利字」:徐徹,《一個真實的慈禧太后》,第488頁
P.308
離開開封北渡黃河:吳永,《庚子西狩叢談》,第124-6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27冊,第768-9號
最後一程乘火車:王彥威纂輯,《清季外交史料》,第4冊,第4287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國家清史編撰委員會編,《庚子事變清宮檔案彙編》,第8冊,第536-7頁;Conger, Sarah Pike, Letters from China, pp. 215-16
「所有在京王公文武大臣」: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國家清史編撰委員會編,《庚子事變清宮檔案彙編》,第8冊,第618頁;參見單士元,《我在故宮七十年》,第452-3頁
P.309
小猴子:高樹,〈金鑾瑣記〉,見岑春煊、惲毓鼎,《樂齋漫筆,崇陵傳信錄,(外二種)》,第130頁
追贈珍妃為貴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27冊,第824號
第二十七章:跟西方人做朋友(一九○二~一九○七)
P.310
歡迎外國人「瞻仰」: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國家清史編撰委員會編,《庚子事變清宮檔案彙編》,第8冊,第586頁;Conger, Sarah Pike, Letters from China, pp. 215-16
「尊重彼此的」:Conger, Sarah Pike, Letters from China, p. 217
「宮廷的客氣是不是」:Hart, Robert, The I.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vol. 2, p. 1301
公使團夫人招待會:Conger, Sarah Pike, Letters from China, pp. 217-23
P.311
蘇珊.唐列:Townley, Lady Susan, The Indiscretions of Lady Susan, pp. 80-1,100-2;Headland, Isaac Taylor, Court Life in China, p.100
P.312
「懷疑動機不純」等:Hart, Robert, The I.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vol. 2, p. 1303;Carl, Katharine A., 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p.232
「這歷史性的一天」:Conger, Sarah Pike, Letters from China, p. 222
更多的禮物、姿態:康格夫人日記,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Jewell Collection:1904年3月19日,1904年6月14-15日;Conger, Sarah Pike, Letters from China, p. 315;Carl, Katharine A., 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p.20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論文選》,1994.10-2004.10,下,第1261頁;容齡,〈清宮瑣記〉,見王樹卿、徐徹主編,《慈禧與我》,第23頁;Der Ling, Princess, Two Years in the Forbidden City, p. 148
P.313
美國使館晚宴:Conger, Sarah Pike, Letters from China, pp. 226-9
公主相貌平平:Headland, Isaac Taylor, Court Life in China, p.206
P.314
女人們互相來往:Conger, Sarah Pike, Letters from China, pp. 226-94
P.315
康格夫人跟慈禧經常見面:Conger, Sarah Pike, Letters from China, pp. 236ff.
P.316
美國報紙報道慈禧:Boston Daily Globe, January 1, 1905;Chicago Daily Tribune, October 23, 1904;The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17, 1908
康格夫人、慈禧道別:Conger, Sarah Pike, Letters from China, pp. 352-3
康格夫婦另赴他任後:康格夫人訪問記,The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17, 1908
P.316-9
美國女畫家卡爾在宮中:Carl, Katharine A., 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P.317
抹去皺紋、眼袋:美國國家博物館在2013年修復此畫像時發現
P.318
「可憐!可憐!」:Headland, Isaac Taylor, Court Life in China, p.32
P.319
白宮的「藍廳」裡:New York Times,February 19, 1905;The Washington Post,February 19, 1905
路易莎.皮爾遜的父母:Hart, Robert, The I.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vol. 2, pp. 1200, 1328;《鄭孝胥日記》,第1冊,第505頁
P.320
「我包養了一個中國女孩」:Hart, Robert, The I.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vol. 2, p. 363
裕庚夫婦:《鄭孝胥日記》,第1冊,第505頁;Hart, Robert, The I.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vol. 2, pp. 1200, 1328
「說一口完美的法文英文」:New York Times,November 9, 1902
「絕頂高雅」:Boston Globe,October 26, 1902
化裝晚會慶祝中國新年:Boston Daily Globe,April 29, 1901
P.321
罄齡婚禮:Boston Globe, October 26, 1902;Chicago Daily, October 17, 1902;Chicago Daily Tribune, November 2, 1902;The Atlanta Constitution, June 21, 1908
兩個女兒德齡、容齡:New York Times, November 9, 1902;德齡,《童年回憶錄》
「你喜歡音樂嗎?」:容齡,〈清宮瑣記〉,見王樹卿、徐徹主編,《慈禧與我》,第11頁
內田夫人來訪:容齡,〈清宮瑣記〉,見王樹卿、徐徹主編,《慈禧與我》,第32-5頁
第二十八章:真正的革命(一九○二~一九○八)
P.323
財政收入成倍增長:申學鋒,〈清代財政收入規模與結構變化述論〉,見《北京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
取消滿漢通婚禁令、要求不纏足: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27冊,第960號
「把油和水攪合在一起」:Headland, Isaac Taylor, Court Life in China, p.231
P.324
「需要長時間來改變」:Conger, Sarah Pike, Letters from China, p. 254
特別著力婦女受教育: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第228-51頁;《光緒朝東華錄》,第5冊,第5627、5637-8頁;張海林,《端方與清末新政》,第344頁;舒新城編,《中國新教育概況》,第4頁
P.325
送宋慶齡赴美留學:張海林,《端方與清末新政》,第354-5頁
呂碧城:方漢奇等,《大公報百年史》,第66-8頁
女報數量,日報:趙廣軍,〈清末報刊對世界婦女運動的報導及其對中國婦女運動的啟蒙作用〉,見《婦女研究論叢》2006年第3期;Headland, Isaac Taylor, Court Life in China, p.225
《女界鐘》:金一,《女界鐘》,第79頁
P.326
「成百的孩子」:Conger, Sarah Pike, Letters from China, p.336
五位數字: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論文選》,1994.10-2004.10,下,第1367頁;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3, p. 416
「必須曾經出洋」:《張之洞全集》,第2冊,第1430-1頁;第3冊,第1593-4頁;舒新城編,《中國新教育概況》,第231-5頁;孔祥吉、村田雄二郎,《罕為人知的中日結盟及其他》,第308-13頁;孔祥吉,《晚清佚聞叢考》,第76頁
僅在日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論文集》,下,1526頁;楊天石,《晚清史事》,第262頁
《蘇報》〈革命軍〉:中國史學會主編,《辛亥革命》,第1冊,第331頁及其後;黃瑚,《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第89頁
P.327
新政期間中文報刊大發展:黃瑚,《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第85、89頁;方漢奇等,《大公報百年史》,第21頁;中國史學會主編,《辛亥革命》,第1冊,第481頁
袁世凱與《大公報》:方漢奇等,《大公報百年史》,第42-4頁
「派沈家本、伍廷芳」: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28冊,第402號
P.328
「永遠刪除」凌遲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31冊,第192號
「禁止刑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31冊,第197號;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5冊,第5328-32、5342-3、5356-9頁
「商部」、「商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29冊,第314、1294號;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5冊,第5015-6、5091、5122-3頁;孫毓棠、汪敬虞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2輯,上,第637頁及其後
「獎勵公司章程」:孫毓棠、汪敬虞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2輯,上,第640-2頁
獎勵參加博覽會等: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5冊,第5015-6頁
P.329
國家銀行:即大清銀行,或大清戶部銀行
經費據說由慈禧支付:林克光、王道成、孔祥吉主編,《近代京華史跡》,第362頁
「幾於十居三四」: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5冊,第5593頁
中國駐英公使報告:宋艷麗,〈清末新政時期的中英鴉片交涉〉,見《唐都學刊》2003年第4期
慈禧禁菸上諭: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5冊,第5593-6頁
「激起了中國人無限的興奮」: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3, p. 437
P.330
英政府配合: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3, pp. 437-9
慈禧照相:Dan, Lydia, ‘The Unknown Photographer: Statement Written for the Smithsonian’;容齡,〈清宮瑣記〉,見王樹卿、徐徹主編,《慈禧與我》,第16-17頁
胡博・華士:New York Times, 17 December 1905
P.331
「老太太說話的聲音」:Hart, Robert, The I.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vol. 2, pp. 1304-5
P.332
一邊走一邊唱:高樹〈金鑾瑣記〉,見《樂齋漫筆,崇陵傳信錄,(外二種)》,第157頁
照片被放大成:林京,《故宮藏慈禧照片》,第25頁
送給外國首腦:Los Angeles Times, November 13, 1904;《那桐日記》,上,第518-9、535、539、547頁
「照片上她看去四十歲」:The Washington Post, February 26, 1905;The Atlanta Constitution, February 26, 1905
豐泰照相館,任景豐:照相館的名字在鏡框上,藏於美國國家博物館的Freer Gallery of Art and Arthur M. Sackle Gallery檔案部;程季華主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第13-14頁;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5/dybn/1052350.htm
譚鑫培:《許寶蘅日記》,第1冊,第141頁;丁汝芹,《清代內庭演戲史話》,第245-6、255頁
中國第一部電影:程季華主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第14頁
P.333
「近乎非禮」:金梁,《光宣小記》,第24頁
《時報》廣告:《時報》,藏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圖書館,1905年十二月初四;Kecskes, Lily, ‘Photographs of Tz’u-hsi in the Freer Gallery Archives’
把跟李連英的合影送給日本外交官:孔祥吉、村田雄二郎,《從東瀛皇居到紫禁城》,第270頁
「愛戴她」:Buck, Pearl S., Foreword
「張燈結棚,遊人如蟻」:《許寶蘅日記》,第1冊,第152頁
「我們的車駛過租界」:Conger, Sarah Pike, Letters from China, p.319
P.334
「禁絕諸臣貢獻」:胡思敬,《國聞備乘》,第28頁
張之洞在武漢:茅海建,《依然如舊的月色:學術隨筆集》,第287-91頁
「日夜號泣」:孔祥吉、村田雄二郎,《從東瀛皇居到紫禁城》,第276頁
「她們惴惴不安地」:Headland, Isaac Taylor, Court Life in China, p.98
翻譯跪著工作:Conger, Sarah Pike, Letters from China, p.221
在兩岸跪著送行:容齡,〈清宮瑣記〉,見王樹卿、徐徹主編,《慈禧與我》,第39頁
P.335
「皇太后捲簾以待」:杜鍾駿,〈德宗請脈記〉,見鄧之誠,《骨董瑣記全編》,第432頁
「喜歡在晚宴上」:Roosevelt Longworth, Alice, Crowded Hours, p. 100
「他站在我們之閒」:Roosevelt Longworth, Alice, Crowded Hours, pp. 99-100
P.336
騎三輪腳踏車:容齡,〈清宮瑣記〉,見王樹卿、徐徹主編,《慈禧與我》,第42頁
沒有乘坐汽車:容齡,〈清宮瑣記〉,見王樹卿、徐徹主編,《慈禧與我》,第42頁;Carl, Katharine A., 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pp.290-1
第二十九章:籌備君主立憲(一九○五~一九○八)
P.337
「毛病在上下不能一心」:《盛宣懷年譜長編》,下,第653頁
「英國是世界上」:Der Ling, Princess, Two Years in the Forbidden City, p. 277
報紙提倡立憲:方漢奇等,《大公報百年史》,第31-2頁
P.338
「分赴東西洋各國」等: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上,第1頁;李細珠,《張之洞與清末新政研究》,第298頁
「從金字塔的頂峰」: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vol. 3, p. 441
「慨然於辦事之難」等:戴鴻慈,〈出使九國日記〉,見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第313-5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31冊,第722號
P.339
「考察憲政館」: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上,第43頁
「逕赴頤和園」:載澤,〈考察政治日記〉,見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第685頁
一九○六年九月一日劃時代上諭: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上,第43-4頁
「今夕見號外」:《梁啟超年譜長編》,第240頁
《憲法大綱,暨議院法、選舉法》: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上,第54-67頁
P.340
議院章程及議員的產生: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下,第627-37頁
P.341
《選舉章程》草案: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下,第667-84頁
選民資格範圍: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下,第671-3頁
慈禧要求制定「開設議院年限」: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下,第683-4頁
慶親王:「不可預定年限」:孔祥吉,《晚清佚聞叢考》,第78頁
P.342
九年中每年應辦事宜: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上,第61-7頁
分發各衙門懸掛堂上: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上,第68頁;孔祥吉,《晚清佚聞叢考》,第79頁
「勿任玩延」: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上,第68頁
「選票箱將會激起」:Martin, W. A. P., The Awakening of China, pp.197-9
第三十章:對付共和派、保皇黨、日本人(一九○二~一九○八)
P.344
「利於中國而大不利於」:孔祥吉,《晚清史探微》,第387頁
外交官的要求: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論文集》,下,第1466-78頁
P.345
「該處起事已愈旬日」等:中國史學會主編,《辛亥革命》,第2冊,第501-22、554-6頁;第3冊,第221-5、272頁及其後
徐錫麟稱宗旨「殺盡滿人」:徐載平、徐瑞芳,《清末四十年申報史料》,第188頁;供詞見故宮博物院編,《清史圖典》,第11冊,第179頁
秋瑾:徐載平、徐瑞芳,《清末四十年申報史料》,第191-9頁;中國史學會主編,《辛亥革命》,第3冊,第37-46、92-7、187-214頁;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第289-302頁;傅國湧,〈秋瑾被殺害之後〉,www.artx.cn/artx/lishi/40096.html
P.346
報刊的同情:徐載平、徐瑞芳,《清末四十年申報史料》,第191-9頁;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第294頁;浙江省辛亥革命史研究會、浙江省圖書館合編,《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選輯》,第383頁
慈禧對處理表示同意:中國史學會主編,《辛亥革命》,第3冊,第187-214頁
「沒人擔憂會有大的動盪」:New York Times, November 16, 1908
P.347
中西重太郎:宮崎滔天(陳鵬仁譯),《三十三年之夢》,第220、223頁
沈藎之死:杜邁之等輯,《自立會史料集》,第335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29冊,第697號;孔祥吉,《晚清佚聞叢考》,第54-9頁;桑兵,《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第335頁;中國史學會主編,《辛亥革命》,第1冊,第284-311頁
報刊、西方反應:方漢奇等,《大公報百年史》,第45頁;Hart, Robert, The I.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vol. 2, pp. 1374-5;中國史學會主編,《辛亥革命》,第1冊,第432、478頁
P.348
「痛恨」酷刑: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5冊,第5329-32頁;一九○四年大赦: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5冊,第5191頁
羅璞士:《梁啟超年譜長編》,第224頁;李永勝,〈戊戌後康梁謀刺慈禧太后新考〉,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金梁,《光宣小記》,第20頁
梁鐵君:《梁啟超年譜長編》,第206、225、241頁;桑兵,《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第338-40頁;孔祥吉,《晚清佚聞叢考》,第68-71頁;李永勝,〈戊戌後康梁謀刺慈禧太后新考〉,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P.349
一個下雪天:Der Ling, Princess, Two Years in the Forbidden City, pp. 234-5
P.350
維特伯爵回憶:The Memoirs of Count Witte, pp. 107-9
她常祈禱:Carl, Katharine A., 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pp. 207-8;Der Ling, Princess, Two Years in the Forbidden City, p. 269
P.351
「政界意旨」等:方漢奇等,《大公報百年史》,第15-17頁
「日人每年在中國要」等:孫瑞芹(譯),《德國外交文件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譯》,第3冊,第28、35頁
亨利・科爾本:Cockburn, Patrick, ‘A Prehistory of Extraordinary Rendition’, in London Review of Books, 13 September 2012
P.352
「轉達給皇太后陛下」等:孫瑞芹(譯),《德國外交文件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譯》,第3冊,第38-9、48頁;參見Rohl, John, Wilhelm II: Der Weg in den Abgrund 1900–1941
德皇對《紐約時報》記者說:19 July 1908, in Rohl, John, Wilhelm II: Der Weg in den Abgrund 1900–1941, pp. 345-7
派特使到美國去:孫瑞芹(譯),《德國外交文件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譯》,第3冊,第44-9頁
P.353
「嚴酷統治使得當地人」:New York Times, October 27, 1909
岑春煊:岑春煊、惲毓鼎,《樂齋漫筆,崇陵傳信錄,(外二種)》,第12-13頁;《惲毓鼎澄齋日記》,第1冊,第351-2頁;《鄭孝胥日記》,第2冊,第1100頁;孔祥吉,《晚清史探微》,第219-26頁;孔祥吉,《清人日記研究》,第195-7頁;桑兵,《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第266-70頁;楊天石,《晚清史事》,第178頁;胡思敬,《國聞備乘》,第24頁;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5冊,第5713頁
P.354
軍機大臣林紹年: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5冊,第5713頁;孔祥吉,《清人日記研究》,第197頁
新軍機大臣袁世凱:Roosevelt Longworth, Alice, Crowded Hours, p. 102;佐藤鐵治郎(孔祥吉、村田雄二郎整理),《一個日本記者筆下的袁世凱》,第48、363-4頁;楊天石,《晚清史事》,第173頁;孫瑞芹(譯),《德國外交文件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譯》,第3冊,第28頁
新軍機大臣載灃:王彥威纂輯,《清季外交史料》,第4冊,第4233-45頁;Rockhill, William Woodcille, Diplomatic Audiences at the Court of China, p. 53;溥佳、溥傑等,《晚清宮廷生活見聞》,第217、223-4頁;Headland, Isaac Taylor, Court Life in China, pp. 171-183
P.355
肅親王善耆:《梁啟超年譜長編》,第293頁;溥佳、溥傑等,《晚清宮廷生活見聞》,第81、88、100、304-15頁;上海文物保管委員會編,《康有為與保皇會》,第158頁;金梁,《光宣小記》,第24頁;孔祥吉,《晚清佚聞叢考》,第54-5頁;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5冊,第5147、5681頁;上阪冬子,《男裝女諜川島芳子傳》,第202-3、214頁
腳註:高樹,〈金鑾瑣記〉,見岑春煊、惲毓鼎,《樂齋漫筆,崇陵傳信錄,(外二種)》,第158頁
P.356
巡警廳實權在袁世凱的人:章開沅,《辛亥革命與近代社會》,第328頁
肅親王告訴王照:王照,見岑春煊、惲毓鼎,《樂齋漫筆,崇陵傳信錄,(外二種)》,第108頁
「永和」輪:劉若宴,〈風雨百年「永和」輪〉,見《頤和園耕織圖觀文化專刊》第4集;林克光、王道成、孔祥吉主編,《近代京華史跡》,第484-7頁;故宮博物院編,《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第73-4集,第5474號
許寶蘅在日記中:《許寶蘅日記》,第1冊,第183頁
P.357
慈禧生病了:朱金甫、周文泉,〈論慈禧太后那拉氏之死〉,見《故宮博物院院刊》1985年第1期
參觀中國第一個現代農場:馬忠文,〈時人日記中的光緒、慈禧之死〉,見《廣東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許寶蘅日記》,第1冊,第190頁
從東三省總督那裡:故宮博物院編,《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第73-4集,第5472號及其後
「中國地方官」:故宮博物院編,《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第73-4集,第5506-7號
福島安正去湖南:故宮博物院編,《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第73-4集,第5504-5號
慈禧下令袁世凱、張之洞:《許寶蘅日記》,第1冊,第193頁
P.358
《連營寨》:丁汝芹,《清代內庭演戲史話》,第273-6頁
第三十一章:最後的日子(一九○八)
P.359
「我們聊天的時候」:Headland, Isaac Taylor, Court Life in China, pp. 165-8
光緒幾次試圖逃走:高樹,〈金鑾瑣記〉,見岑春煊、惲毓鼎,《樂齋漫筆,崇陵傳信錄,(外二種)》,第154頁
P.360
容齡與光緒:容齡,〈清宮瑣記〉,見王樹卿、徐徹主編,《慈禧與我》,第10-11、21-2、31、41頁
一九○八年夏天:朱金甫、周文泉,〈論慈禧太后那拉氏之死〉,見《故宮博物院院刊》1985年第1期;《許寶蘅日記》,第1冊,第197頁
「諭准轉世靈童」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合編,《清末十三世達賴喇嘛檔案史料選編》,第8、18頁
P.361
「電知該大臣切勿畫押」: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5冊,第5235頁
「西藏為我朝二百餘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30冊,第609號
派唐紹儀: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5冊,第5234-5頁;張曉輝、蘇苑,《唐紹儀傳》,第48-9頁
慈禧關於十三世達賴喇嘛的電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合編,《清末十三世達賴喇嘛檔案史料選編》,第82頁及其後;參見Hart, Robert, The I.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vol. 2, pp. 1432
P.362
達賴喇嘛要求去北京見慈禧: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合編,《清末十三世達賴喇嘛檔案史料選編》,第118頁及其後
張蔭棠:郭衛平,〈張蔭棠治藏政策失敗原因初探〉,見《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8年第3期;扎洛,〈清末民族國家建設與張蔭棠西藏新政〉,見《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
是否下跪問題: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合編,《清末十三世達賴喇嘛檔案史料選編》,第156-60頁
P.363
「誠順讚化」: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合編,《清末十三世達賴喇嘛檔案史料選編》,第169頁;《許寶蘅日記》,第1冊,第214頁
「擇地暫住」等:澤旺奪吉,〈論清末川軍入藏和十三世達賴喇嘛外逃〉,見《藏族史論文集》,第66頁;《許寶蘅日記》,第1冊,第201、214、217頁
與達賴喇嘛達成共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合編,《清末十三世達賴喇嘛檔案史料選編》,第169頁
第一次會面:《許寶蘅日記》,第1冊,第205-7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合編,《清末十三世達賴喇嘛檔案史料選編》,第151-3頁
P.364
「精神異常疲倦」:朱金甫、周文泉,〈論慈禧太后那拉氏之死〉,見《故宮博物院院刊》1985年第1期;《榮慶日記》,第140-1頁
派慶親王去清東陵:《許寶蘅日記》,第1冊,第217頁
光緒被毒死:戴逸,〈光緒之死〉,見《清史研究》2008年第4期;同期還刊載了對光緒遺體的醫療鑑定
隆裕皇后: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第34、51頁;《惲毓鼎澄齋日記》,第1冊,第405頁
「如民間之床」:杜鍾駿,〈德宗請脈記〉,見鄧之誠,《骨董瑣記全編》,第435頁
軍機大臣不在場:〈鹿傳霖日記〉,見《文物春秋》1994,第3期;《許寶蘅日記》,第1冊,第217-8頁
P.365
「所有軍國政事」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34冊,第922-3、935號
以光緒名義頒發的遺詔: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34冊,第936號
一整夜處理一件又一件公務: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34冊,第926-45號;《許寶蘅日記》,第1冊,第218頁
「心震手顫」:《許寶蘅日記》,第1冊,第218頁
慈禧遺詔: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34冊,第951號
最後一道政治諭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上諭檔:光緒朝》,第34冊,第946號;參見938號
P.366
外國人描述隆裕:Headland, Isaac Taylor, Court Life in China, pp.202-3;Carl, Katharine A., 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p.76
打聽自己地位:〈鹿傳霖日記〉,見《文物春秋》1994,第3期;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第52頁
P.367
「萬里江山又如何呢」: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第97頁
P.368
載灃口頭上說不贊成退位:溥佳、溥傑等,《晚清宮廷生活見聞》,第83頁
載灃把政權交給隆裕:《許寶蘅日記》,第1冊,第381頁
許寶蘅記載:《許寶蘅日記》,第1冊,第385-6頁
退位詔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御筆詔令說清史》,第234頁
尾聲:慈禧太后死後的中國
P.370
墓穴慘遭玷污:俞炳坤等,《西太后》,第288-91頁
溥儀後來說這是: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第230-1頁
P.371
賽珍珠的觀察:Buck, Pearl S., Fore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