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難民問題,沒有人是局外人!
「借鏡」德國的思考與實踐, 反思台灣族群的融合與化解。
 
什麼是難民、族群融合、庇護政策或仇外心理?和你我又有什麼關係?
 
截至2017年,全世界因為戰爭和暴力共有6,560萬人流離失所,被迫遠走他鄉,創歷史高。其中難民人數相當台灣的總人口,且半數以上是未成年孩童……
 
而疑問接踵而來:他們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孩童會隻身一人上路?難民潮永遠沒有結束的時候嗎?而這件事和我們又有什麼關係?
難民衝撞的不僅是國籍限制,更是關於「我們」對自身的界定。難民所挑戰的不在於接收的人道初心,而是隨後社會「融合」的困難。
 
對台灣社會而言,或許歐洲難民問題顯得遙遠,但是台灣歷史從不缺外來者融入當地的挑戰,不論成敗,終究每個人都得為共同社會生活負起一己之責。
一個能達到和而不同、容納差異的社會,就越能體現民主與人權的價值。而正是負責的體認,讓「沒有人是局外人」這句話成為行動的開始。
 
 
 
德國銷售超過10,000冊,並被多家教育機構列為推薦讀物。
 
本書在德國出版於2016年9月,正是難民潮衝擊德國社會的一週年之際。最激烈的案例,是2015/16年跨年夜在科隆發生的集體性侵害案所激起的大辯論。
反難民聲浪的嚴重失焦,同時牽動了同情難民的陣營。關於接收難民的議題,在贊成與反對之間,原本就存在光譜上各種不同的考量。
而當焦點集中在「文化」這麼抽象的概念時,事實就變得不重要了:
 
◎ 造成遷徙流亡的原因是什麼?
◎ 為什麼宗教和婦女這些議題忽然變得這麼重要?
◎ 誰來決定一個難民是否可以留下來還是必須再離開?這又是取決於什麼?
◎ 造假的人如何挑起仇外心態?
◎ 是「那些人」得要融入我們?還是我們得讓他們融入?
 
「流亡與融合」,或說「族群衝突」這個題目,對於公民思辨而言,是最棘手的議題,同時也是無可取代的試金石。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認識相關事實、理解整體脈絡是十分重要的事。如此,我們才能在難民與族群融合的爭議上抒發己見、暢所欲言。
 
 
=延伸閱讀=
 
arrow
arrow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