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人
楊照 著
上下冊,共768頁,套書特價499元
6月23日出版
在故事與新聞中,享受智性閱讀的樂趣,
在冷靜與思考間,習得理性批判的態度。
楊照新作《理性的人》6月23日出版。
即日起,每週三、五將各刊出書中精彩文章,
歡迎您搶先試閱。
寫作時間橫跨六年,《理性的人》完整集結楊照於
《聯合報》「故事與新聞」專欄三百二十四篇精采短文。
楊照以時事為題,旁徵博引多樣古今中西歷史、故事、知識,
運用饒富智性之趣的典故諷喻月旦時事,文筆生動、寓意深遠,能自然而然地引人省思。
在《理性的人》中,楊照盡展現代公共知識分子如何就全球政經轉變、社會發展、
文化現象等多元領域事件,提出精準且深刻的智慧批判,
然而又灌注溫暖深厚的人性關懷。
別人身上的凍寒 2007.03.19
內政部兒童局公布了一項統計數字,讓我晚上睡不著覺。爬起來寫了這一段故事。
一位公爵夫人心血來潮,決定到附近的修道院去拜訪。時值冬季,天氣冷得很。修道院很窮,買不起生火的柴,空氣簡直凍得死人。公爵夫人一邊發抖一邊問修道院的僧侶,這麼冷的冬天要怎麼過,僧侶回答:﹁我們只能用紀律和祈禱的熱情來抵抗寒冷。﹂公爵夫人聽了大為感動。
回家的路上,公爵夫人一直想著要為修道院裡的僧侶們做些什麼,進了門,僕人幫她將厚外套脫掉,並在起居室的壁爐裡加上兩大塊柴,伯爵夫人把管家叫來,命令他立刻送一些柴到修道院去。
然後,伯爵夫人要僕人將她的長躺椅推到火爐旁,火爐的暖氣慢慢讓她的身體恢復了力氣,寒冷的感覺離開了。一會兒,管家進來問:「要送幾車柴去修道院呢?」
沒多想什麼,伯爵夫人回答:「等等再說吧!天氣好像也沒有那麼冷嘛!」
這是十九世紀法國作家梭維斯特小說《屋頂間的哲學家》書中的一段小故事。訪問修道院的當下,伯爵夫人的感動與同情,是真實的,因為她自己身上的凍寒是真實的。可是後來坐在火爐旁,身上的凍寒消失了,伯爵夫人同時也就感覺不到修道院僧侶的痛苦,很自然地以為他們過的生活跟她自己一樣溫暖舒服了。
大部分時候,我們都跟伯爵夫人一樣,用自己的感覺類推別人的感覺,除非自己痛苦,否則就無從理解別人的痛苦,這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自私。就是因為意識到這層再自然不過的自私,所以現代文明裡,才會那麼在意公平。不公平的社會裡,有錢的人過舒服的生活,就算他周圍到處有無助的窮人,他也看不到感受不到窮人的痛苦。所以要透過種種機制,盡量拉平富人和窮人的生活差距,我們才有可能得到一個大家可以彼此理解彼此同情幫助的環境。
也因為顧慮到人類這種天生的自私,現代文明裡,也才會那麼重視關於「同理心」的開發與教育。「同理心」就是即使我坐在火爐前烤火,我都還有辦法透過想像,察知沒有柴可以燒的修道院裡寒冷的感受,因而能夠被那想像的寒冷刺激,願意趕快送幾車柴去幫助那些僧侶,不是想當然耳地以為僧侶們也都活在溫暖空氣裡。「同理心」與同理心賴以成立的想像力,都需要教育與訓練,才能擺脫自我自私,主動地設身處地感受別人的情況。
內政部兒童局推估,台灣竟然有高達三十六萬兒童,生活在貧窮邊緣,這是多麼可怕的數字!更可怕的,其中只有七萬五千人獲得救助,為什麼有那麼多小孩,活得那麼辛苦,卻沒有人幫他們?
因為這個社會,沒有教會活得舒服的人,怎麼去看到、去想像窮苦人的生活。想像和自己不一樣的生活的能力,在這個社會上,越來越不受重視。我們過得或許沒有像伯爵夫人那麼豪華,然而有一件事,我們跟故事裡的伯爵夫人越來越像,那就是一旦自己舒服,就無法理解想像還有別人在痛苦,也就從來不會感覺到有替人家送柴去的迫切性。
不相信嗎?讓我們打個賭,看看那幾個努力想要當上我們國家領導人的各黨明星、天王們,誰會對這個數字這個新聞,有切身感受的?誰會不只講幾句門面話,會被想像中這幾十萬兒童日復一日痛苦的貧窮生活給干擾了,沒有找出辦法來,就睡不著覺,就不能正常跑行程拚選舉?
我賭一個都不會,你呢,你賭他們會不會?
楊照《理性的人》
6月23日出版,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