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設計大師──村田智明 最貼近使用者的設計哲學】

 

提到設計,大家無不聯想到視覺上的美或色彩搭配。的確,在每個時代都有其流行的色彩或造形,所謂的設計師,一般人常以為是「一種擅於將流行元素導入外形的職業」。

 

然而,以為「只要擁有視覺美感或造形能力,就可以從事設計工作」,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現在的設計,追求的不再僅是單純的視覺效果。產品設計涉及的領域包括與技術人員溝通協商、色彩或形狀可能引發的心理現象、與經營或社會價值相關的社會形象等,這些都跟設計相關,而且更須以廣泛的知識為基礎。所謂的設計,不再是設計師獨享的專業領域而已。

 

身處在這個不再受流行或資訊情報擺布,而逐漸回歸人類本來價值的時代,若無法廣集眾多且多樣的智慧,恐怕也難以解決問題。

 

換言之,除了受過塑形訓練的設計師,其他人也可能與設計息息相關。因此本書的架構與內容,針對對象不再局限於設計師,期待與開發相關的人也能理解設計的本質與開發手法。

 

所有的設計,若依據時間軸區分,必然經過三個過程:那就是企畫(planning)、視覺化(visualize)、廣宣(advertising )。

 

任何的產品或服務也具備此三個過程,首先擬定「什麼樣的使用者」,再來是「什麼樣的UI(Use Interface,使用者介面)與視覺效果」,最後是以「完成了這樣的產品,可以提供什麼過去所未有的體驗」來宣傳。

 

計畫階段若不是基於使用者的觀點,不僅不易使用,若再加上缺乏美感的視覺效果,產品的訴求終究會減分。而總算製作完成的產品,若少了廣宣,則可能無人聞問。所以,設計是備齊此三個步驟而完成的作品,缺一不可。

 

一般人以為設計師所做的「定調視覺美感」,相當於第二階段的視覺化,狹義的設計指的也是這個步驟。這確實需要天生的美感或造形能力。不過現今所追求的設計,狹義的視覺化已無法達到設計領域的廣義要求。任何開發的過程,都必須涉及並意識到此三個要素的設計管理。

 

長久以來,設計相關書籍論述的都是追求美感的哲學或概念。但我嘗試以更清楚易懂的詞彙,讓不僅是設計師,甚至是所有人都得以掌握此三個要素,進而展開設計的思考,並從中衍生管理統籌的能力。

 

其中衍生的「行為設計」方法,也是本書的宗旨。

 

本書的目標有二:

❶介紹完全以使用者觀點出發的「行為設計」方法。

❷設計師以外的人,例如:商品開發相關的開發者、技術人員、業務人員等也可以從事設計管理工作。

 

僅重視設計師觀點的設計,已經不符合時代需求了。然而,只要進入「行為設計」階段,即能發掘出每個關係者內在經驗的課題或創意,同時也能體驗共同開發的方法。

 

 

=作者=

村田智明 Chiaki Murata

京都造型藝術大學客座教授

神戶藝術工科大學客座教授

九州大學外聘講師

hers實驗設計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METAPHYS 負責人

 

1959年生於鳥取縣港市,1982年畢業於大阪市立大學工學部應用物理學系,之後進入三洋電機股份有限公司設計中心。1986年成立hers實驗設計研究所,以產品為中心展開廣泛的設計活動,曾獲日本G-Mark(日本通產省優良產品設計獎)金獎、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大獎、德國紅點設計(Red dot design award)至尊獎(Best of the Best)、德國國家設計獎(German Design AwardWinner獎、iF設計金質獎、日本社會產品獎(Social Product Award)大獎等日本國內外150座以上獎項。

 

經手OMRON「上臂式血壓計」(2004)、微軟「Xbox 360」(2005年)等,創下世界紀錄的銷售量。自創共有型企劃品牌「METAPHYS」,與許多企業共同實踐從開發到販賣以「行為設計思考法」企劃、設計的商品,並參與東京都美術館新傳統工藝企劃事業(TCD)、越前品牌企業聯合(iiza)、鳥取產品企業聯合(TOTT)等許多活用設計振興地方經濟的企畫業務。此外,亦透過舉辦eco products design competition 20072010 social design conference 20112015,創造出「社會設計」一詞,為具有社會性的設計啟蒙而盡力。設計應追求產品本身的美感,不過核心則在是否能帶給使用者美好的使用經驗,著有《ソーシャルデザインの教科書》(生產性出版社),《讓動作不NG,才是好設計》(麥田出版)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行為設計 村田智明
    全站熱搜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