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人/葉嘉青(臺灣師範大學講師暨臺灣閱讀協會理事)

p1.jpg

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孩子,經歷過各種成長問題,而每個孩子都在長大的過程中面臨重重的挑戰。《皮克威克奶奶》以逗趣歡笑的故事吸引了大小讀者,引起共鳴與回憶,也在幽默俏皮中引發對尊重或放任、自治或他治等教養方式的探討。這本書是系列中的第一本,其中涵蓋了作者貝蒂.麥唐納為她的子女、孫子女或其他兒孫輩所編的睡前故事,每一則故事都各自獨立。由於故事內容普及全球大人與孩子的共同經驗,經得起世代的考驗,自從一九四七年出版以來廣受歡迎,陸續製作成電視劇、卡通及兒童劇。

 

故事的開始,將重心放在主角皮克威克奶奶的介紹上,她的來歷不簡單,曾是海盜的太太,且慷慨的歡迎孩子們在她的院子裡挖寶藏。身上散發出安撫人心的香甜餅乾味,背上還有號稱具變身魔法的肉瘤。更棒的是,她有一座顛倒屋,全鎮的孩子們都喜歡來作客。雖然這些特質已經夠吸引人了,但皮克威克奶奶最可貴的是──她真心的喜愛、了解每一個孩子,也願意幫助及支持父母解決教養的疑難雜症。

例如:當瑪莉以傲慢無禮的態度回嘴時,她為瑪莉的媽媽說明「愛回嘴療方」,並提供一隻鸚鵡,讓瑪莉感受當鸚鵡模仿自己的行為時,有多麼不悅及難堪。這種負面的鏡面效應,幫助瑪莉反省人際關係中應有的態度及行為。當修伯特不肯收拾玩具,皮克威克奶奶教導他的媽媽使用「不收玩具療方」,並請媽媽故意不幫忙收拾,直到修伯特的房間被玩具塞滿,亂到連自己都走不出來時,皮克威克奶奶帶領全鎮的孩子遊行到修伯特的家門前,喧鬧的邀請他加入,並預告等下要一起看馬戲團表演,著急的修伯特這才發現不收拾玩具的嚴重後果。

皮克威克奶奶雖不是專業的兒童行為輔導專家,但她在教導父母處理行為問題時,都以尊重的態度將自主權交給孩子。她的存在讓全鎮的父母與孩子都感到安心愉快。像是瑪莉及修伯特改變壞習慣,並非因父母責罰,而是因負面行為自然產生的結果讓他們自發性的做出決定。此外,像是瑪莉.洛討厭洗盤子,皮克威克奶奶會陪著她一面洗,一面玩扮演遊戲,想像自己是位被囚禁的美麗公主,透過洗碗與打掃來解開巫婆的魔咒,工作不再是苦差事,而是變成發揮創意想像的遊戲。

皮克威克奶奶從不為孩子貼上「壞標籤」,因此大部分的孩子閱讀時,能感到輕鬆自在,彷彿在故事中看到了自己。親子共讀時,可以討論書中的行為問題,回憶自己是否也曾發生過,是否認同皮克威克奶奶的療方,想想還有什麼可能的問題解決方法。也可以描述或畫出皮克威克奶奶和其他角色的肖像與場景,發揮想像力和幽默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