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仲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問題本身往往比答案更有趣!」本書是對於這個說法最好的驗證。作者透過精簡的提問與有趣的插圖,讓大小朋友們重溫問答的樂趣。

 

立體書封.jpg
記得女兒有一次問我:「把拔,為什麼人不會飛?我想要像小鳥一樣在天空飛來飛去。」「因為人類沒有翅膀呀!」我漫不經心的回答。女兒接著問:「為什麼人類沒有翅膀?蝴蝶都有翅膀可以飛。」「因為人類的祖先沒有翅膀,人類的祖先跟猴子、猩猩長得比較像,沒有翅膀,是一種哺乳動物。」我特意避開靈長類,希望她就此放我一馬。可是女兒繼續追問:「為什麼哺乳動物沒有翅膀?蝙蝠不就是哺乳動物嗎?可是牠有翅膀,也會飛。」

聽完女兒的話,我忽然覺得掉入了自己預設的陷阱問題,急忙用當老師慣用的口氣說:「其實蝙蝠是少數哺乳動物中能飛的種類,蝙蝠的翅膀和小鳥的翅膀長得不一樣,蝙蝠的翅膀是從手和身體連接的皮膚變來的,小鳥的翅膀有羽毛,而昆蟲的翅膀是……」女兒沒有等我講下去,馬上又想到另外一個問題:「把拔,為什麼人不會從背上長出一對翅膀,像小天使一樣?」

我的直覺告訴我這是個好問題,可能要好好想一想再回答她。接下來幾分鐘,我試著用十歲小朋友能了解的詞彙,慢慢跟這個充滿好奇心的小小靈長類生物解釋:哪些動物有翅膀?為什麼動物需要翅膀?為什麼有些動物的祖先有翅膀?祖先沒有翅膀的動物為什麼後代就不容易有翅膀?直到她漸漸失去耐心,心思被另外一件事吸引為止。

許多家長或許和我有過一樣的經驗,被好奇的小朋友追問個不停。其實對於翅膀的起源與本書提到的許多生命問題,演化生物學家才剛開始有一點點想法與答案。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回答起來一點都不簡單,更何況是以各種年齡和背景都容易接受的方式來說故事。而本書作者以流暢有趣的問題(像小時候曾經讀過的「十萬個為什麼」系列叢書),串起許多可能的美妙答案。另外也值得一提的是,書中談到華萊士研究「如何和幽靈說話」(47頁),也是有趣的一段科學史。

對小學生而言,本書的內容就像是同班同學間每天的對話一樣親切,可以隨時翻讀,看看有趣的插圖,想想這些答案合不合理(很可能對小學生來說通常是好不好笑比較重要)。有些內容的遣辭用句對中低年級小學生來說可能艱深了一點,需要家長們共讀解釋(然後再一次被小朋友問得招架無力!)

本書的文字敘述對中學生的閱讀來說相當合適,學校生物課教的演化學概念在這裡都可以找到應用與例子,或是更深刻的解釋,可以當作課外參考書籍閱讀。

大學生和專業教師則可以藉本書重新思考過去學過的演化學概念是否清楚,也可能得到啓發而深入探索某個演化學主題。難能可貴的是,本書可以說是大學用演化學教科書的精簡版(卻不失最新發現與解釋),其中包含了大多數演化學中最重要的問題(當然我們已經都知道真正重要的演化問題就是那些)。例如書中第52頁,將達爾文學說提出的「適者生存」和「得失取捨」的概念解釋得非常好,也可以重新複習120頁中提到的「趨同演化」想法。另外,常常在輿論或論壇中爭辯不休的「中間型」(第110頁「消失的」連結),在本書中也有很好而且容易懂的解釋。

一般社會大眾可以將本書當作發呆、隨想、和好友談論生命意義與相關哲學問題時的精神食糧。雖然臺灣社會對於「演化論」和「創造論」的爭辯並不激烈(在歐美可是個重要的議題),當社會上出現似是而非的言論時,讀者仍可以在本書中適時得到解答。如第128頁中提到的「演化是真的還假的?」,第136頁「只有上帝才能創造出如此美好的大自然」,和第133頁中「你可以親眼看到演化嗎?」

最後,關於如何閱讀本書,其中一個最好的方式是放輕鬆,隨手翻讀,找回人類小孩腦袋中原始的好奇心,然後激發出更多和地球上生命有關的問題。我想這會是本書作者最高興看到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