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品皓(好日子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憤怒,是來自心理受過的傷。

 

我從事心理治療許多年,看過大大小小心理受傷的孩子,他們受傷的原因多半來自家中的大人。各式各樣的家庭變故、司法案件或是種種原因,爸媽其中一方因而長期缺席,導致孩子必須在單薄的家庭結構中長大。更多時候,我看到的是在長期遭受家暴、忽視或惡意對待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他們原本應該要在充滿關懷與陪伴的氛圍中長大,卻因為大人的問題而付出許多慘痛的代價。

 

RX6057.jpg

我在陪伴孩子們的過程中,最常看到的是他們憤怒的神情,那種憤怒是一種深深的無奈與失落,因為在關係中長期受傷,得不到撫慰,於是憤怒成為一種防衛,為了保護淌血不止的傷口,本書的主角比利,便是在類似處境下長大的孩子。比利如同許多我接觸的孩子一樣,內心是相當無力的,因為他無法處理大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但同時又必須承擔家人的壓力,在得不到大人關注的匱乏中,不禁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對孩子來說,這種懷疑是撕裂心靈的痛,是憤怒的核心。無奈的是,生命本身沒有太多商量的餘地,孩子們帶著傷被拋躑進來,只能怨懟。

 

而大人善意下的理解,對孩子來說就會是一劑珍貴的處方。如同故事中的上校朗尼,他發自內心的在乎比利,願意為比利付出無比的時間與精神,都只為了能夠好好承接住孩子內心的傷,朗尼的善意逐漸帶來了療癒。

 

在比利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家庭中許多的破碎,是如何在孩子的心中留下裂痕,並且絆住兒童與青少年往後的人生,陷入難以復原而又隨時警戒不已的困境,這會帶來長期心理層面的傷害。類似這些在剝奪與匱乏下的生命,到現在都仍是我工作中一張張熟識的臉。攤在他們眼前的,不是美好未來的想像,而是腳下近在咫尺的深淵,墜落只要一瞬之間,這令我心疼。

 

本書的作者,透過樸實而深刻的筆觸,勾勒出一群常人碰觸不到、難以想像,卻又存在社會每個隱密角落中的兒童青少年樣貌,這一群人可能有無法訴說的痛,可能有麻痺而深沉的傷,因此對於身邊的人,總是抱持著深深的防衛,這是他在成長中所學到的生存手段,就算我們看得清楚,也不代表他能放得下這些防衛。

 

或許,在溫柔的貼近與善意的理解下,我們才有一絲絲機會開啟與孩子生命的對話,傷口才有癒合的開始。

 

這是一本相當適合每一位為人父母、教育工作者,以及輔導人員閱讀咀嚼的好書,透過作者細膩的鋪陳,帶著我們一步一步進入主角的內心深處,在每一個對話之間多一份共鳴,在每一個互動當中增進一些同理,也為我們仍然在現實中所困頓而受傷的孩子,帶來更多的支持與理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