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人/ 楊富閔(作家)

讀完《我的房間保衛戰》,一直想到小學的數學課,有回上到類似立體剖面的課程,特別引起我的興趣。記得當時下課一有空閒,我就拿起白紙,開始練習畫各種形狀的剖面。我的數學不是很好,畫畫也不太擅長,卻日日沉浸於各種空間的想像,樂此不疲地穿梭其中。後來漸漸畫出了興趣,居然就把自己的家當成題目畫了出來……

我家住的是民國七十年代前後興建的樓仔厝,有著現下流行的老花磚、老壁櫥、馬賽克浴池,正是所謂老房子的意思。我細細畫著自家空間的各種剖面,不很精準地,從點而線而面,彷彿就像在重新認識自己的居所:誰的房間、停用的浴室、看得見學校水塔的陽台、鋪著巧拼的三樓客廳、香火終年不斷的佛堂……

從小我就對家屋空間特別敏感,國小六年級我就擁有自己的臥房,一路走來從二樓住到三樓,現在回到老家則是哪裡都能睡。老家鼎盛時期,據說曾經住過十多人,如今常常只剩年紀最小的我獨自顧著。很多人已經離開了。很多人還會回來嗎?偶爾樓上樓下走走看看,才發現眼前所見盡是故事。

《我的房間保衛戰》開宗明義告訴了你:「我們應該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重大事件寫成故事」,而故事中的小男孩,他長得什麼模樣呢?不知他對空間是否也特別敏感?如果我們替這個故事設計一張空間剖面圖,然後設想自己隨著住在佛羅里達的外公,一起走進這間屋子,走進小男孩的房間,是否就能順著作者的筆觸張開雙眼,然後看見清晨的曙光,是如何穿過百葉窗來到小男孩的世界;聽見雨滴落在排水管與玻璃窗的清脆聲響。只是現在小男孩就要因著爺爺的搬入──並且住進他的房間,被迫撤出原本就算摸黑,也能清楚知道東西放在哪裡的天地了。故事走到這裡,我們都忍不住要倒吸一口氣,小男孩如此深愛他的小世界,這下應該怎麼辦才好呢?

《我的房間保衛戰》說的是祖孫之間因著房間歸屬而生的長照故事,以小男孩自他原有的房間遷出為破題,描述與外公之間的攻防進退,主客之間的心理糾葛。然而這個故事可以讀成只是祖孫兩人之間的事,卻也可以讀成是一家人的事。故事之中布滿各種戰爭為喻的修辭,將親子課題提升至普世人性的高度,尤其值得討論,也別具反思性。

小男孩最後是否失去了他的房間呢?外公難道成為房間的主人?這就有待讀者一探究竟。於我而言,《我的房間保衛戰》還是一個關於「重建」的故事──透過房間的歸屬、家屋的修繕、空間的配置,每個角色都在重建自我與他人的關係,也安置自我與自我的關係。以此增進彼此的理解、情感的交流。換言之,小男孩撰寫的不只是自己的故事,更是寫下了關乎家的故事。
 

本文摘錄自小麥田出版《我的房間保衛戰》

博客來https://goo.gl/fot8WM
城邦讀書花園https://goo.gl/m8MpE9
誠品https://goo.gl/6PwXFP
金石堂https://goo.gl/gf9E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