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鳳芯(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小說主角凡此種種舉措,皆是在抑鬱的心境中努力求生的表現,可見女孩蘇希並非自陷自溺、無病呻吟;而當我們透過此一角度嘗試理解蘇希的思考與行徑,也或許就能明白當蘇希聽聞好友遽逝,開始轉入一段與外界長時斷線的飛航模式時,不是任性自棄,而是生物出於求生本能的自保之舉。

 

 

《聽不見的聲音》是一則十二歲女孩的懺情錄。故事透過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敘述的交錯書寫,回溯與還原主角與其唯一好友從幼稚園到七年級的友情發展變化,是一部深入刻畫少女幽微心境、也觸及國中校園生活的青少年小說。

生活失序與毫無道理的人生體驗是本書聚焦描寫的青春期經驗。書中透過一名聰明但心思極度敏感、對於資訊的消化與理解傾向往幽微處打轉、容易出現恐慌身心反應、個性較為封閉的十二歲女孩,以凸顯青春期少女(當然也包括少年)在接二連三遭遇學校同儕排擠霸凌、父母離異、好友變心繼而驟死的巨變中,內心的困惑痛苦與自救掙扎。書中不時穿插主角自然科授課教師所提點的實驗步驟與科學研究原則,對比主角好友毫無來由的漸行漸遠、在學校不明就理受到冷落鄙夷的處境,一則暗示主角試圖透過有序可循、能夠驗證的理性科學重建她對世界、對人情的理解;另一則也顯示蘇希即便切斷與外界的溝通、拒絕心理醫生的諮商、排斥父母的關懷,卻從無一刻放棄自救:她不斷透過與自我和與逝者對話以期釐清友誼變調的始末、持續埋首鑽研熱中的科學主題,以期對人事對世界,甚至對好友死因有更多理解;甚至,她還擬定了海外解決計畫並付諸行動。小說主角凡此種種舉措,皆是在抑鬱的心境中努力求生的表現,可見女孩蘇希並非自陷自溺、無病呻吟;而當我們透過此一角度嘗試理解蘇希的思考與行徑,也或許就能明白當蘇希聽聞好友遽逝,開始轉入一段與外界長時斷線的飛航模式時,不是任性自棄,而是生物出於求生本能的自保之舉。

本書原文書名若直譯中文,便是「關於水母」(The Thing about Jellyfish),可見水母於此書具關鍵意義。確實,水母不僅是《聽不見的聲音》書中另一種聽不見的聲音,也是貫穿全書的沉默配角,舉足輕重、含義多重。首先,根據蘇希的主觀認定,水母可能是殺死好友的元凶;但當蘇希為大動作提醒好友,將自己的尿液/體液放進好友置物櫃,卻恰恰複製了水母在遭受攻擊時會釋放身體毒液的生物反應,所以小說似乎又將蘇希比擬水母,暗示她可能也是導致好友死亡的沉默殺手。此外,小說透露大約一小時就有三百五十萬人被水母螫傷,而蘇希在小說中也常喃喃計數每秒每分被水母螫傷的人數……由於此類敘述反覆出現於書中,不禁令人好奇小說是否也試圖透過蘇希之口,指出人類也時刻為近在咫尺、沉默又看似無足輕重的「類水母」/他人所傷而不自知,提醒我們重視?

小說尾聲,主角蘇希出國尋求解答,這樣雖不是最好的結局,但小說整體仍傳達積極結論: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著屬於古人或他人的原子,「整個宇宙就是一組巨大的樂高」;換言之,誠如英國詩人約翰.多恩John Donn,一五七二─一六三一)的名詩所言: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故舊儘管遠去、父母即便分居,我們與世界的聯繫並不會因此切斷。小說終章,蘇希在班上男同學賈斯汀的揮手鼓勵和另一位女同學莎拉的微笑表情中,將哥哥的照片、媽媽的手機──而蘇希不久前才用這支手機和爸爸通過電話──全部放入衣服口袋,即將邁出步伐進入舞會現場,預示賈斯汀可能取代好友芙蘭妮成為蘇希的新知己──而且這回將不再是愁困二人組,還有其他同學和自然老師加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