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嫁妝——先攢予便的衣衫】
 
⋯⋯對於台南人來說,認真活著,就可以無愧死去,因此,常民生活裡,對於死亡這件事,顯然沒有怖慄恐懼的驚怕。
 
我記得多年一個清晨,婆婆從鄉下拎著小包袱來與我同住,從此展開婆媳十幾年生活的序幕。來住不久之後,我才發現,她的小包袱裡還帶著一件「長衫」,通體墨黑色的,那黑衣何時著裝?婆婆很瀟灑地說:「等阮阿娘若是過身,我隨時要穿這件衣裳去給她『爬』呢!所以先攢予便!」
 
這件黑衫一直壓在家裡的箱櫃裡,每回收攏衣物,就是一份心驚,婆婆倒是坦然,直說:「總有一工,我嘛係會穿這衫褲去倒在材裡(材:棺木)。」婆婆生前,時常嚷著要做一件回老家的壽衣,我很忌諱,擋著不讓她裁布。
 
婆婆往生多年後,有一次,到鹽水采風,鹽水老街菜市口有一攤七十幾歲老阿公的雞蛋糕,特別好吃,買了雞蛋糕,信步往街坊走去,不經意看見一間老店,名曰:「老人嫁妝」!醒目的四個大字,在風華褪去的街屋裡,特別顯眼。店門口,一位笑得像彌勒佛的老阿公,那是五叔公。五叔公是明達高中蔡忠昌校長的家族長輩,在鹽水開這家「老人嫁妝」。這條街曾經是熱鬧滾滾的門市,月津港沒落後,銷聲遁跡的老街只剩一點零星的生意⋯⋯


 老人嫁妝

叔公李再興和這間老店有著八十幾年的感情,叔公的父親李新福在日治時期當保正,在老店的二樓至今仍保存一張百年照片,那是擔任公職的李老先生穿著官服的威儀。這家百年老店自日治時期就開張了,那時販賣生活雜貨,掃把、畚箕、棕簑等等,光復後,政府規定同一條商街不能開設兩間同質性的店家,於是,召集老街的店家開會、抓鬮,那時,李新福沒有抽到開百貨店的權利,只好改開布莊,沒想到當時月津港商船往來頻繁,藝旦間林立,知名藝旦的穿著成為鹽水士紳家的太太、小姐爭相仿效的款式,老街布店的貨源供不應求,生意十分興隆。叔公回憶年輕時,時常取布於台南、鹽水間,那時,要在鹽水國小搭乘糖廠的「五分仔火車」去台南城,從火車站走路到民權路批貨,然後成捆帶回去,那時每一疋布都是用肩膀扛回來,一直到了民國五十年左右,第一家貨運:新竹客運開始有了鹽水路線,才免去扛負、搬運的勞苦。
 
李新福老先生去世後,店面由李再生、李再傳兄弟繼承,當時店面分割成兩爿,右爿是李再生的布店,左爿是李再興的百貨,各做各的生意,井水不犯河水,兩邊生意都做很大!我很好奇地問:「兩爿店面沒有隔間嗎?」叔公說:「啊,三八啦!打虎捉賊親兄弟,兄弟做伙打拼,怎會計較呢?兄弟還同一個鍋灶吃飯呢!」那時,整店內將近三十人一起生活、吃三餐,想來也真是奇蹟了。
 
之後,兄長身故,店面收歸叔公經營。月津港沒落後,人潮市景瞬間散去,布莊的布頭一尺也賣不出去,於是改做壽衣,傳統民間習俗中有添壽衣的慣例,也有女兒為父母親準備臨終壽服的習俗,這些,都讓老布店滯銷的陳年老布有了去處。當時,一套壽衣、壽鞋,大約要價五十元,積少成多也讓店面得以支拄生計。那時,叔公為了招徠客人,就在店門口用「四句聯」、流行歌曲印成一張張的歌仔冊,然後大聲唱給過路的人聽,幾年下來,叔公的腦海裡背誦了許多名言、歌冊,至今還能朗朗上口。店名「老人嫁妝」是叔公的發想,叔公看盡人事浮沉,許多生活哲學盡在不言中,「人生,坦然活著,安然往生,不用悲氣感傷,有空來坐,一份歡喜的老嫁妝,『攏總攢予伊好勢』(準備好),才是實在!」
 

 
☞摘自《南方六帖:王美霞的裡台南生命書寫》http://goo.gl/hkh1ON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王美霞 台南
    全站熱搜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