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預告】
《小鎮生活指南》新書發表會
時間:7月21日(六) 晚間7:30~9:00
地點:誠品書店信義店 3樓Forum
主持人:郭強生 (東華大學英美系教授)
與談來賓:陳雨航 (本書作者)、小野 (作家)、吳念真 (作家)、羅位育 (作家)

小鎮生活指南  

新書推薦序二

「生活」與「青春」對話──《小鎮生活指南》
文╱王德威


「他穿越了時空看到少年時代最不可磨滅的景象。」

《小鎮生活指南》的第一段是這樣開始的:

「單引擎雙翼機沿著海岸線飛行,像一尾大號的蜻蜓, 在秋日晴朗的天空下輕盈地追逐海水拍岸的泡沫。飛機在接近港口時稍稍爬升,一面往外海的方向劃了一個半圓弧。 然後正正地面向港口後方的小山丘以及那之後的整個港鎮。」

這大約是近年中文小說創作最有電影感的開場之一了。早秋晴空,浪花拍岸,蜻蜓般的小飛機滑入畫面。我們彷彿聽到飛機引擎單調的聲音,或看到機翼迎向海風微微的顫動。隨著飛機俯降,我們掠過山脈、房屋、密樹,來到一處大操場上。國慶慶祝大會正在進行,守備區司令和縣長的演講接近尾聲。飛機出現,五彩繽紛的愛國傳單迎空而降。久久站立在艷陽下的師生不禁騷動了。

《小鎮生活指南》的書名暗示一種對日常生活最素樸的描寫,然而當那架單引擎雙翼飛機出現在小說的第一段以後,我們知道再平靜如水的生活裏,變化總已默默延伸開來。時間是六十年代後期,僻處後山的港鎮一如往常。但明朗的空氣裏透露微微的不安,有些什麼東西似乎蓄勢待發,卻究竟沒有發生。故事圍繞一群高中學生的生活展開:他們之間的友誼,校園內外的冒險,不同的家庭背景,他們和家人、老師的互動,還有最後到來的大學聯考。這樣的情節平淡得可以,卻發展出娓娓動人的敘事。

《小鎮生活指南》的作者陳雨航是出版界的知名人物,他所編輯的書刊和經營的事業曾經見證台灣出版業最蓬勃的歲月。但在此之前,陳雨航其實是一位極受矚目的小說創作者,早在一九七六年就推出了短篇小說集《策馬如林》。七○年代是台灣文學界的轉折期,一方面承接六十年代的現代主義和鄉土運動,一方面召喚下一個十年的眾聲喧嘩。此時陳雨航的創作也呈現出多種嘗試,像帶有鄉土色彩的〈去白雞彼日〉,俠義小說〈策馬入林〉,故事新編〈士〉,再到存在主義式寓言〈山,兀自矗立〉等。不論風格變化,陳雨航對事物表相以下的世界永遠好奇。他保持距離,靜觀人物內心的變化,思考行為底層的奧祕。頗受好評的〈去白雞彼日〉就是一個例子。故事從以一個小學生卑微的願望開始,寫出人與人間溝通的困難以及堅持自尊的代價。

陳雨航的創作因為〈策馬入林〉改編為電影(一九八四)達到高潮。之後他轉入出版業逐漸擱筆,這一擱就是二十多年。然而他不能忘情創作,終於選擇從職場提早引退,回到小說的天地裏。二十多年過去,台灣經過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學從風格到題材也如響斯應,魔幻後設、國族情色不一而足。重新出發的陳雨航又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印象?

*

乍看之下,《小鎮生活指南》充滿鄉土懷舊色彩。陳雨航筆下的港鎮顯然有所本,就是他成長時代的花蓮。港鎮在六十年代的台灣自成一格,還沒有太多來自外界的干擾。這裏的族群分佈平均,原住民外,大陸、客家、閩南家庭各行其是,孩子們在學校一起長大,相濡以沫。街上跑的是偉士牌,本田50 CC,緩慢的柴油引擎列車連接城鄉。電視還不普及,百貨行和雜貨店不分彼此,照相館的櫥窗足夠來往的人端詳半天,夏天的夜晚散步到電影院看場電影是最大享受。有一年,日本來拍攝《傳奇海女紅短褲》帶來一陣轟動。

如此綿密的寫實功夫真是久違了。陳雨航紀錄當年庶民生活點滴,甚至有了地方誌般的風味。而寫實之下,作家對生長於斯的地方所貫注的感情躍然紙上。但我認為《小鎮生活指南》不是鄉土懷舊小說。陳雨航雖然書寫時移事往的過去,卻無意突出鄉愁或感傷。他毋寧藉著所熟悉的港鎮為舞臺,探勘一個世代「生活」本身緩緩流淌而顯現的意義。是在這裏,他早期所關心的一系列倫理議題逐漸浮現。那個千山萬水來到台灣的士官長,妻子溺斃後,是以怎樣的心情養大三個孩子?從都市歸來的公民老師年紀輕輕,何以如此淡然的教他的書,過他的日子?暮年的春元老人每天半夢半醒間讀著日譯《西線無戰事》,可曾回想當年太平洋戰爭?

日光之下無新事,但有的是深藏不露的心事:「隨著時光,隨著經歷,許多想望都淡了,忘了,然而有些東西是永遠不會忘記的,只是被歸到記憶深處罷了,不能預期它什麼時候會浮現出來嚙咬你的心。」表面雲淡風輕的日子其實充滿壓抑。即便如此,陳雨航沒有誇張兩者之間的張力,他想要描寫的正是人生過去與現在、嚮往和妥協間,那種綿延的、載沉載浮的過程。

《小鎮生活指南》也可以當作一本少年成長小說 (Bildungsroman) 來看。小說中的主角是一群高中男生:向海平、黃榮寬、盧隆、盧浩兄弟、李永明……;他們的父親是大陸來台的下層軍人、奉公守法的小公務員、情治單位的有關人士、定居已久的在地人……。這群男生因緣際會,在同一個學校裏認識了。他們打籃球,看閒書、打彈子、偷抄作業、反抗教官、和家人齟齬。十六、七歲正是成長的年紀,這些青春戲碼於他們再貼切不過。陳雨航在每一男孩身上都投注了不少個人經驗,別的不說,他們多少都對閱讀、對文學有興趣,或至少對生活有種早熟的自覺。

但《小鎮生活指南》讀來又不像是一本制式的成長小說。想要找出一些《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式的情節的讀者可能要失望了。陳雨航筆下的這群男生其實既不夠叛逆搞笑,也不夠色膽包天。港鎮的生活單調保守,他們還保存了一種拘謹的天真;就算要離家出走,也走不了多遠。兄弟般的情誼重於一切。他們過剩的精力不投向一起追女孩,只投向一起打籃球。打球成為小說裏的重要母題;主要人物之一李永明的志向就是成為籃球明星。然而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這樣單純的浪漫欲望有暗流潛伏。少年籃球隊最熱鬧的一場球賽是在訪問監獄時進行的。

與習見的成長小說結局不同,陳雨航沒有安排他的男孩女孩完成成長儀式、融入社會,或者離開社會成為反英雄。小說以男生們畢業為結束;他們聯考的結果都不理想,未來何去何從懸而未決。如果生活像長河般的流動,就沒有里程碑似的肯定段落。青春在這裏不以一種決絕的,一了百了式的姿態呈現,而是成為這些人物成長過程中的一種自覺形式,而且會沉澱成為日後生命中不斷迴旋的嚮往。

*

早年陳雨航的創作已經顯示一種輕描淡寫的風格,但是仍然禁不住將問題的本質戲劇化。寫《小鎮生活指南》的他顯得更為從容,也因為從容,他讓敘事的邏輯鬆動,詩意因而興起。富有抒情意味的段落隨處可見,前面所引的小說開場只是最明白的例子之一。陳雨航喜歡電影,經營意象、場景別有心得,他長鏡頭般的觀點不動聲色的隨著一組人事轉到另一組人事,緩緩變化的章節猶如淡入淡出。或因此,他有意無意的回應了大師安德列•巴山(André Bazin)的寫實映像美學:在最平凡的現實觀照裏,他感受並攝取那靈光閃爍的氛圍。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小鎮生活指南》的敘事之所以感動我們,恰恰在於拒絕被表面的時間和人事的流變所壟斷。各章不少副標題已經顯出作者的用心:「春元老人的瑰麗夢境」,「寂寞的笛聲遠遠傳來」,「你永遠不知道事情會怎樣進行」……。日常生活裏有些奇妙的訊息很容易一閃而過,有待我們靜心體會。

小說最大的危機來自少年盧浩的槍擊事件。盧浩其實比其他男生的年紀小,級別也低。他在學校遭到霸凌,為了自衛,偷了父親所藏的一把手槍報復欺負他的人。這在六十年代的中學校園甚至港鎮是了不得的大事,但陳雨航卻是以反高潮的方式處理。一個看來最不起眼的學生,竟成為暴力迸發的關鍵—「你永遠不知道事情會怎樣進行」。

同樣可以一提的是小說裏的孫家母女。這家人的父親因為政治原因而消失,姐妹和母親勉強撐起門面。姐姐一慧漂亮聰明,成為鎮上攝影師的理想模特兒。一次攝影機會裏,一慧臨時起意,將自己的連身泳裝一撕為二,成為最搶鏡的人物。一個端莊的女孩就此成為性感象徵,不為別的,只為「我的青春,最美好的」。

陳雨航將這一情節和盧浩槍擊事件放在一起處理,讓兩者展現微妙互文關係。與其說他要描寫想當然爾的青春期的暴力衝動與性的自覺,不如說他要描寫成長過程裏那種已經潛伏,也不得不如此勃發的力量。一聲槍響的意外,一件衣服撕裂的剎那,這些訊號讓我們吃驚,因為挑起了生活的禁忌或誘惑,卻也宣示一種自主與自由的生命追求。這是那名叫「青春」的欲望本色了。

如果《小鎮生活指南》有任何「指南」的深意,應該是讓「生活」與「青春」對話吧。青春不只是成長的段落,而是主體對時間流程的擱置,對自由和一切不可知的期望。但這是多麼不容易的追求!小說裏男生女生們就算年輕,不都已經感受到生活本身「惘惘的威脅」?「要尋求真正的自由,前面似乎有無盡的等待啊。」

與此同時,陳安排了兩個意味深長的人物,用以叩問「生活」的深層意義。這兩個人物,一個是醫生,一個是牧師,各自代表了人面對生命奧祕—身體的,超越的—的不同面相。他們在小說裏有兩次對話,談冒險,談奉獻,談生命的徒勞,閑閑數語,卻彷彿意在言外。小說最後,兩人聚首,牧師說道,「人們的想法,那是我們永遠需要努力的地方,沒有終點。」是這樣的麼?醫師一時無語。

「生活」延展吉光片羽的經驗,終究形成莊嚴的承擔;「青春」投射自由和烏托邦想像,永遠撩人心弦。從生活中啟悟,還是堅持對青春的執著,這是永恒的辯證。小說裏的少年男女一生的路要怎麼走?他們將來要成為什麼?作醫生,作牧師—還是作小說家?小說其實沒有告訴我們答案。我們看到的是兩個少年在邁入成年的前夕,在那個星光滿天的夜晚,仰看黝深卻又燦爛的蒼穹,嘆著,「至少在這個夜晚,至少在我入睡之前,星星要一直亮下去啊。」

小說結束前,我們又看到那架單引擎雙翼機沿著海岸線飛行。但與以往不同,它的飛行並不輕盈。它的引擎發出噪音,「然後聲音停止了,飛機墜落到了海上。」以此,陳雨航似乎暗示了一個時代的結束,長成的少年就要各奔前程。一切在變,就在不久以前,美國人的太空船已經登陸月球,在太空漫步了。但一切都似乎沒有改變,「人們繼續著日常,太平洋邊的港鎮平靜如昔。」
然而在看似一成不變的生活裏,總有繁星滿布的夜晚,也總有讓人捨不得眨眼的靈光閃爍。這是魔術時刻,也是文學的時刻。就在這一刻,套句小說中的長者春元老人的話,我們的作家「穿越了時空看到少年時代最不可磨滅的景象」。

*

一九八六年夏天,我正結束台大的工作準備到美國去。一天突然接到一位陌生男子的電話,提議出版我的評論。伯樂上門,焉能不欣欣然?從此開始二十多年的合作關係。

這位仁兄就是陳雨航。從時報、遠流、麥田、一方,我們一在台灣,一在海外,始終維持君子之交,但是彼此信任,合作無間。認識雨航的人都知道他專業執著,不務虛言。也都知道他有浪漫的一面,偶一不慎才表露出來。但誰能想到有一天他真就早早結束事業,重新開始小說創作?

讀了《小鎮生活指南》,我這才明白支撐陳雨航的力量從哪裏來。他寫時移事往的故事,字裏行間其實看不出年紀,因為他追求的是一種純淨的、本質性的東西,可以稱之為花蓮,或青春,或創作。抵抗時間、拒絕隨俗需要勇氣。他靦腆的外表下,有一顆堅實的、客家人的心。

我在小說看出他是李永明,向海平,黃榮寬;我更看出他是盧浩。一聲槍響,大家才猛然驚覺他原來可以玩真的。

陳雨航認為《小鎮生活指南》可以寫得更好,也讓我們對他有了更多的期盼。時光流轉,世界變遷,未來誰也不能逆料。但生活一如既往,青春的期許也從來不嫌太晚。我想起了書裏兩個少年的話:「至少在這個夜晚,至少在我入睡之前,星星要一直亮下去啊。」

 

 


麥田書迷頁搬家嘍
←點我點我!
◎請上臉書(facebook)搜尋「麥田出版」或點上方小圖,任意門傳送到新家去 XD



|購書去→ 城邦讀書花園博客來誠品網路書店金石堂網路書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