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位浪漫騎士

鄧鴻樹 文 

( 本文轉載自 中國時報 開卷周報 ‧2008/04/13‧E6)


約翰柏格是英國知名的藝術評論家,不僅是位根基紮實的畫家,也是多產的作家。1950年代他以馬克思主義式的人文批判見稱,毫不掩飾本身的左派思想,成為極具爭議性的人物。1972年他參與BBC製作藝術教育的系列節目,並出版同名作品《觀看的方式》,顛覆傳統的繪畫欣賞,對於視覺藝術有獨到見解,成為經典。柏格年逾八十,多年來隱居法國阿爾卑斯山區的小鎮。 

我們在此相遇》是柏格的回憶錄。他到異地旅遊,沉澱心靈,回想起許多深深影響他的人。他在里斯本「巧遇」逝世多年的母親,體認到死亡是創造的開始:將逝者的故事寫出來是需要勇氣的。柏格秉持母親的教誨,深入逝者的國度旅行。他在日內瓦思索著生命的意義,想到波赫士,「我們所能給予的,都是已經屬於別人的東西。」在克拉科夫,伯格見到幻影般的啟蒙老師;他教導柏格如何「跨越疆界」,進入文學的殿堂。倫敦的伊斯林頓區帶來初戀的喜悅與臉紅心跳的回憶。他在馬德里想起小學導師的教誨與神祕的人生;在波蘭小鎮,他窺見了父親、戰亂與種種離家的回憶。 

本書既是自傳,也是小說,乍看之下,更像一部典雅的遊記。
8個章節紀錄8個不同的時空,橫跨整個歐洲,時空交錯,娓娓道出人生的因緣後果,編織一部逝者的生命之書:「進入我們人生的生命數量是無法估算的。」柏格生於1926年,看破20世紀荒唐的過去與可悲的變局。他寫家人、老師,也寫摯友、青春,串連其間的則是獨有的歷史關懷、對戰火的感傷。顛沛流離讓我們在此相遇 

伯格畢竟是伯格,不鳴則已,既然要寫回憶錄,一鳴當要驚人。還有哪本自傳會花整整一章節的篇幅速寫哈密瓜、桃李等水果?(在柏格眼中,這些都是「死者記憶的水果」。)有誰的自傳會天馬行空地寫到法國南部蕭維洞窟的史前壁畫?(寓意生命恐懼感的完美
平衡。)本書穿插許多蒙太奇式的片段,打亂線性的敘事手法,顛覆讀者觀看人生的方式。孤獨的尤里西斯之旅實現了立體派的宏願,抓住時間的同時,也身陷時間無情的洪流,人生精華急遽消逝。不管結局如何,「速度裡有一種被遺忘的溫柔」。
  
書中的主角約翰曾說,如果要選擇自己的墓誌銘,將會毫不猶豫選擇一幅畫:林布蘭的《波蘭騎士》。畫中英勇的年輕騎士盛裝離鄉,迎向未知命運。這正是柏格心中的柏格:「愛那地景的邀請,無論它通往何處。」在此,浪漫的柏格,我們相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