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出版BLOG
麥田出版將以更開闊的眼光、更穩健的步伐,開拓屬於二十一世紀的新閱讀。

問問題的孩子立體封-書衣.jpg

 

AI與舉手發問的勇氣

 

文/周婉湘博士(《一起讀、一起玩:11個遊戲,玩出繪本文學力》作者)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當課堂老師或演講者問說:「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呢?」你心裡有些問題想發問,但是決定等一等,看看有沒有別人會問,或者在心裡衡量半天:這個問題要怎麼說出來比較好?在大家面前問這個問題合適嗎?別人會不會覺得我怎麼連這個都不知道?……

 

  我自己舉手,我就是在公開場合發問會覺得緊張的人,而且特別容易臉紅。《我有問題,但我不敢問》這本繪本描寫的就是這般「有問題但不敢發問」的心路歷程。在書的封面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位舉手的男孩史提夫,從冒汗和發紅的臉龐可以看出他很緊張。當老師問說:「有人有問題嗎?」主角的內心小劇場百轉千折,他有個問題想問,但深怕問出來大家會取笑他。

 

  他想像各種大家可能會有的反應(真的是很有想像力的孩子),作者用誇張、幽默的方式描繪主角的內心戲,讓人讀了不禁莞爾,也能讓有相同經驗的孩子(或大人),在故事裡看見自己,感覺被同理了——原來其他人對舉手發問也有一樣的擔憂與掙扎啊。

 

  不過,在想像了許多糟糕的後果之後,小主角還是決定要問出心中的疑惑,因為他仍求知若渴,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即便可能會被取笑,他迫切的想知道問題的答案。這裡,故事到達了高潮點:到底史提夫想問的問題是什麼?同學和老師對於他的提問會如何反應呢?接下來的結局就賣個關子,請讀者自己去閱讀吧!

 

  書裡有個片段,史提夫想像他問了傻問題之後必須搬到外星球,到一個沒有人會取笑他的地方,這樣他就可以盡情的問問題了。這個畫面讓我想到ChatGPT,這個世代的孩子或許可以透過AI來獲得大部分問題的解答,而且不管問什麼,AI都不會取笑他。然而,也有很多經驗是ChatGPT無法取代的,例如課堂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大家互相拋接問題,來回辯證的討論,從別人的發言激發出新的想法,並學到與人面對面溝通和表達自己的能力。這些都是現在的AI無法提供的。

文章標籤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透過生動的插圖,清楚的說明了自來水從生成到使用,再回到大自然循環過程,很適合做為認識水資源相關知識的入門書。其中,書中提到的自來水,台語就叫做水道水;水龍頭就是水道頭,都跟水道有很密切的關係喔。──黃文鍠/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長

 

書評人/何昕家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副教授)

水,對我們來說非常非常重要,我們身體有70%是水分,我們只要三天缺水或喪失20%的水分,就有生命危險。

 

生活上也不能沒有水,但是,人類發展進化過程中,過去因為需要辛苦取水,而對於水資源是相當珍惜,發展至今城市自來水管布建完善,也逐漸造成我們與水資源的關係與連結發生在水龍頭上,也會產生一種錯覺,只要打開水龍頭就有水,水資源好像非常充沛!!

 

這一本書將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讓我們瞭解到水龍頭的水是千里迢迢來到我們的身邊,而我們用過的水最後會到哪去?透過此書可以引導孩子覺察水資源目前透過相關設施與設備,很快速來到我們身邊。但是我們要對於得來不易的水資源珍惜使用,同時也要思考到水資源是會在回到自然循環,使用上也需要意識到水資源污染課題。

 

本書籍也相當適合引導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6潔淨水與衛生,本書提及自來水管、污水處理等設施設備,都是SDG6細項目標中,不斷關切與解決的課題。不妨可以看看書籍再看看SDG6細項目標,您會有不同的體悟。

 

哲學家泰勒斯提出:水是萬物的本原。透過此書,或許可以一探究竟。

 

 

珍惜寶貴的水資源,開啟SDGs的思考與討論──《自來水從哪裡來》導讀

文章標籤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皮膚癢、噴嚏打不停!想養寵物卻過敏?陪伴孩子度過青春期的小煩惱    

文/蔡宜芳 諮商心理師

《哈啾!過敏的時候》是個溫馨、讓人讀來意猶未盡的故事。閱讀的時候,也讓我不禁想起自己也曾有一段多愁善感、有許多小煩惱的青春期。

 

心理學家 Erikson 提出「心理社會發展論」,他將人的一生中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個主要的發展任務。青少年階段的發展任務是「自我認同」,意即了解自己是誰、喜歡自己,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若無法達成自我認同,可能會讓孩子感到角色混淆,無法肯定自己,不知未來何去何從。這是瑪姬慢慢找回「自我認同」的故事。

 

故事中的主角瑪姬是老大,在生活中,瑪姬覺得雙胞胎弟弟總是跟對方玩得忘我、爸媽只關注著要出生的寶寶。因此,在瑪姬十歲生日的那天,特別想要得到一隻小狗,一隻「完全屬於自己」的小狗。但瑪姬到了寵物店才發現,自己居然對狗過敏。到醫院檢查後才知道,瑪姬甚至對所有有毛、有羽毛的動物過敏。這對瑪姬來說,根本就是晴天霹靂,也是個好大的失落。

 

對於孩子而言,生活中的秩序是安全感的來源,但瑪姬面對的是爸媽要生寶寶、被迫轉學,這些都是生活中很大的變動。

 

克萊兒養了狗狗Lucky那一段讓我覺得十分動容,這時候的瑪姬覺得自己被拋棄了,而不想理會克萊兒,但其實是因為克萊兒以為瑪姬打了減敏針就沒事了。當兩人把誤會談開後,又和好如初。這讓我想到人與人之間,能把自己最真實的感受和想法表達出來,而不是在背後說他人壞話,是維繫一段關係最重要的關鍵啊,這也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慢慢培養的能力。

 

賽巴斯提恩是瑪姬的另一個朋友,賽巴斯提恩對蛋過敏,而且是嚴重到會導致休克的狀況,這也讓瑪姬開始慢慢能接受自己也會過敏的狀況。

 

克萊兒和瑪姬偷偷的養了寵物老鼠尖尖,但不幸的是,瑪姬也對老鼠過敏。在被發現之後,老鼠將被送回寵物店。瑪姬又急又生氣,終於對爸爸脫口而出「自己不屬於這個家」的心情,爸爸告訴瑪姬︰「妳是這個家的一份子,我們不能沒有妳。」爸爸也感謝瑪姬,雙胞胎弟弟出生的時候,瑪姬幫了好多忙。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柯倩華/兒童文學評論家

原文出處:OPENBOOK童書書評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7851?fbclid=IwAR3ZvUZ3dHGgy5pXFr46XIb3Q5Bc20kujNr7cOCWFfxHSyAfukDFczZxN7g

標題有點長,不過確實是我在翻譯《小木頭機器人和圓木公主》的過程中不斷浮現出的句子。而且我認為這部作品為「圖畫故事如何兼具文學、藝術和娛樂」做了巧妙的示範,值得有心的讀者特別留意。

這本書的文圖作者湯姆.高爾德(Tom Gauld)是一位喜歡跟孩子一起玩的父親,他常常為兩個女兒編睡前故事。故事的靈感來源包括﹕他自己小時候很喜歡的故事書、他知道女兒很喜歡的故事書,以及他身為成人很喜歡的故事書。

他的目標是,編出來的故事要有他自己「有點奇特古怪」的風格感覺、同時又要有經典睡前故事的樣子。他很享受講這樣的睡前故事,以及在過程中跟孩子互動的樂趣。不過,我認為他嘗試創作兒童圖畫故事書,並不僅是因為有講故事的經驗和樂趣,而是因為他的專業和職業:他是出版界知名的漫畫家和插畫家。

高爾德在蘇格蘭鄉間長大,從小喜歡繪畫,立志從事與繪畫相關的創意工作。他先後在愛丁堡藝術學院、皇家藝術學院接受專業課程和訓練。他出版過漫畫書和圖像小說,受到專業獎項和商業市場的肯定。他現在每周為英國《衛報》畫文學漫畫,為《新科學人》畫科學漫畫,也經常為《紐約客》畫封面。

簡言之,他是被嚴苛、競爭激烈的國際出版市場「認證」過的插畫家。而且長期為報紙雜誌供稿,使他鍛鍊出既能表現獨特個人風格,又擅與讀者溝通的能力。他慣於用文字和圖像共同敘事,並能以最簡約的方式使讀者理解他想傳遞的訊息,因此他覺得自己或許能創作出理想的兒童圖畫書。他對童書和兒童讀者並不陌生,知道若要為兒童創作,必須調整原本的觀念或作法。不過他也堅持絕對不能失去原本對藝術創作的喜好和創意想像。

高爾德在這本圖畫書裡呈現的色調、造型與圖像風格,跟他的成人漫畫作品很接近。讀者可以一眼認出他偏好「冷靜的喜劇、表面平淡的對話、豐富的幕後(背景)細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的特色。

不同的是,他知道兒童閱讀圖畫書的方式,常是藉由成人的朗讀、講述,或小孩自己大聲唸,跟成人閱讀漫畫和小說的方式很不一樣。而且小孩會要求重複講讀,必須做到讓他們聽好幾遍也不厭倦。因此,除了視覺藝術的考量,還應重視唸給孩子聽的時候效果如何。

好聽的故事必須流暢易懂,文字乾淨清晰並斟酌語音節奏意象,講究表述意義時的邏輯和層次,製造適當的張力和懸疑,使讀者聽得明白並產生追隨角色和情節的好奇心。

其次,小孩對「臉」感興趣。高爾德的漫畫手法簡化到近乎抽象,人物無五官表情。但在這本圖畫書裡,角色都有臉和表情,讓小孩更易產生連結,也使故事更有情緒和情感氛圍。在他老練的工夫和縝密的考量下,這本書果然成為好聽又好看的作品,就算是沒有講故事經驗的成人讀給小孩聽,都不會失敗。

高爾德讀(唸)遍古老童話,認為這些經典的故事結構清楚完整,並以深刻的人性層面影響著不同的世代,方能在人類文化裡歷久不衰。他也喜歡許多現代圖畫書,最喜歡的例子之一是湯米.溫格爾(Tomi Ungerer)的《三個強盜》(讀者可在本書中發現向其致敬的圖像),既古怪又溫暖。他也很欣賞安野光雅的《旅之繪本》系列,小人物漫遊在美麗、靜謐的歐洲風景中,散發平和、詩意的感覺。

顯然許多精彩的童書經過高爾德的消化和吸收後滋養了他,創作出具有他個人風格和獨特魅力的作品。這本書能令現代讀者耳目一新,絕對跟圖像的藝術風格有關。他運用筆繪線條和電腦上色,讓畫面具有類似版畫的雅緻,充滿木質紋理的氣息,他又以現代漫畫的構圖方式靈活設計生動的畫面,達到古典與現代交融的效果。

書裡有許多古典童話的元素,國王、王后、公主、王子和在森林裡冒險。不過,讀者在熟悉易懂的故事架構下,會發現許多新奇和驚喜。意即,它有傳統公式的優點,卻不老套或沉悶。

國王和王后表現出比傳統更多的個性內涵,讓小孩深切感受到他們就是兩個很愛孩子的家長。王后的膚色並非傳統歐洲白人,反映出當代英國(及許多地方)家庭的真實景況。王子和公主不是情人而是兄妹,他們互相幫助和合作,發揮美好的人性品格與生活能力,才能共度難關。他們的困境並不來自壞人、邪惡的巫婆或怪物之類的角色。事實上,這本書裡沒有壞人。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評》詩人與詩人之間的「祕密」魔法:夏夏詩集《一隻貓會有多少問題?》(轉載自OPENBOOK書評)

文/游珮芸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有時候我也會懷疑,詩是來自天上的禮物,就像無所不在的天堂,為我們的哀傷而嘆息,為我們的快樂而舞蹈,為我們深深感受到的奧祕發出讚美。所以,也許我們不必太執著於爭論詩到底是什麼,因為它既是魔法,也是祕密。

——夏夏

這是詩人夏夏在Openbook「書.人生」專欄中,介紹繪本《愛蜜莉》時所下的結論。繪本中的神祕女郎即是美國詩人愛蜜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夏夏以同為詩人的敏感度,加上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的體悟說道:「詩所包含的最大成分之一,便是無法言說的祕密。用孩子的語言來形容,就是魔法。」

詩人夏夏2022年為孩子寫了一本魔法書《小孩遇見詩:有禮貌的鬼》,獲得了廣大的迴響與好評。她說自己的詩很多時候來自兩個孩子的「為什麼」,以及從自己與孩子間的對話中提煉出來的意象和聯想。

正封書腰立體

今年夏夏再度進階,推出詩集《一隻貓會有多少問題?》。沒錯,這次連書名都有「問號」,每一首詩的題目則是「為什麼會這樣?」或是「如果這樣會怎樣?」的演繹。只是這次提問的不是小孩,而是有小孩般清澈眼睛、有智者般另類哲思的智利詩人聶魯達(Pablo Neruda)。

聶魯達13歲時便以詩人的身分出道,他於197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創作包含超現實主義詩歌、歷史史詩、政治宣言、散文式自傳、廣為流傳的情詩,還有夏夏在新詩集裡,作為對話靈感的《疑問集》(Ellibro de las preguntas)。

《疑問集》是聶魯達過世之後才出版的小書,收錄了300多個「疑問」,並由3至6則「疑問」組成一首詩。這些問題有的是對生命、時間、真理的探詢,有些是突發奇想的幽默,或是對於自然萬物本質的思索,展現晚年的詩人如孩童般的直觀與無拘無束的想像力。譬如:「你把什麼守護在駝起的背底下?/一隻駱駝對烏龜說。」「稻米咧開無限多的白牙齒/對誰微笑?」「那些流不到海的河川/繼續和哪些星星交談?」或是夏夏的詩集用來開場的第一個「疑問」:「一隻貓會有多少問題?」

沒錯,聶魯達的每一則「疑問」,都是詩。那些天馬行空、唯有詩人和孩子才可能提出的「非邏輯」性的疑問,再再打破了我們思考與認知的疆界,也沒有標準答案。或者我們可以說,聶魯達的提問,本身就是「目的」,是不求制式回答的、開放式的疑問。

那麼,詩人聶魯達拋出的詩句(疑問),詩人夏夏如何接應?是你問我打的「直球對決」,還是把接到的球,再拋向更遠的地方?或是擦邊球的回應?或是像山谷回音般,再提出類似的疑問?

我會說,以上皆是。

在《一隻貓會有多少問題?》中,夏夏在聶魯達疑問詩句的空隙中,找到了滋生意象與故事的土壤,每一則疑問,都長出晶亮閃爍的詩的樹苗,它們各有姿態,在聶魯達吹起的徐徐詩風中,搖曳著。而插畫家蔡美保為其添加的插畫,色彩溫潤、意象活潑,充分掌握了詩作的氛圍,令人賞心悅目。書籍的圖文編排、字體選擇也恰到好處,讓大小讀者可以靜下心來閱讀詩句,同時又被美麗的畫面包裹著。

原出處: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7742

內文小TK02.jpg

 

麥田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